【走向胜利——决战决胜乡村述说】家乡“复活”了

2020-10-19 06:41:57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彭雅惠 宁奎] [编辑:欧小雷]
字体:【

10月15日,桑植县官地坪镇梯市村,村民在加工包装莓茶。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徐行 摄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彭雅惠 宁奎

落雨,从前在梯市村是“喜事”,如今却成“烦心事”。

这个地处张家界市桑植县大山深处的山村,属典型喀斯特地貌,存不住水,无地下水源。

这里,虽有溇水从山脚流经,但“望河跑死马”,走崎岖曲折的山道担水,来回需两三个小时,因此,过去梯市村家家户户建露天水池,集雨水,满足生活必需。直到张家界市纪委监委、市国安局驻村帮扶工作队投入资金,为全村接通自来水,村民们再无生活用水之忧,他们开始希望少下些雨。

“因为莓茶怕雨多。”72岁的梯市村村民杨年高说,全村有430亩莓茶种植基地,亩均年收益5000元,是村民重要收入来源,他和老伴罗桃月就承包了2亩。10月17日,已经是连续第4天下雨,老两口止不住烦恼:“莓茶喜旱,一下雨就不长叶,光长草。”

由于儿子意外去世、女儿外嫁,年事已高的杨年高夫妇无力爬山种地,只能依靠养老金和低保金生活,2013年被评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月收入仅400余元。“52年前我嫁进梯市村,别人都羡慕。”罗桃月说得认真,她记得以前溇水是连通洞庭湖和湖北的重要航道,梯市村是航道中段码头,每天南来北往的人流、物流络绎不绝,村里银行、供销社、粮油铺、客栈等一应俱全,“梯市村是这一带最富裕、最热闹的地方。”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公路四通八达,溇水航道废止,不通路的梯市村迅速衰败,商业活动全面停止,村集体经济一片空白,青壮年劳力纷纷“出逃”,留守村民依靠种玉米、黄豆等耐旱农作物谋生。“最好的玉米,一亩地一年也赚不到1000元。”罗桃月叹气。

到2013年,梯市村的342户村民,建档立卡贫困户112户,贫困发生率达34%,成为深度贫困村。“活不下去”的杨年高夫妇不得不投奔在外打工的女儿,远离了家乡。

2017年,杨年高的外孙女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女儿打工月收入约4000元,负担4口人生活,实在挤不出钱交一年几千元的学费。”为了让外孙女读书,杨年高家“老小三口”回到梯市村。

回村不久,杨年高发现同村贫困户郑先军有了“挣钱的好路子”。原来,驻村帮扶工作队进驻梯市村后,在加强道路、电力、饮水等基础工程建设同时,还打造莓茶种植基地作为村扶贫产业。郑先军是村里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把家里耕地全部种上莓茶,2018年增收3万元。

“种莓茶劳动强度不大,只要勤快,年纪大一样能干。”杨年高将心动付诸行动,主动找到扶贫队,要求参加莓茶种植。试种莓茶头年,杨年高夫妇仍赚了4000多元,加上连年增长的养老金和低保金,2019年杨年高家总收入超过1万元,成功脱贫摘帽——现在生活没问题,女儿不用负担了。

引进莓茶产业近4年,梯市村村民普遍有了“余钱”,心思变得“活络”起来,农村电商、村道小摊、饭店如雨后春笋冒出,消失多年的商业服务再度活跃。

现在,许多早已离村千万里的青壮年劳力,与家乡也重新紧密联系——他们通过微信朋友圈、直播平台销售家乡莓茶,成为梯市村莓茶产业链上关键一环。

年轻人开始回流。31岁的姚海涛尝试着回家创业,打造精致莓茶礼品:“普通包装莓茶销售300元/公斤,莓茶礼盒包含4两莓茶,销售260元/盒。”姚海涛觉得,随着村中水泥路入户、自来水入户、产业振兴,衰败多年的家乡“复活”了,未来村里的生活不比外面差。

同为“80后”的张鹏飞,今年筹集了300万元,回村创建首家民宿。在梯市村临近溇水的竹林里,一幢500平方米的全木土家族风格民宿初具雏形…… 深藏大山的梯市村,正悄然而快速地重新融入世界。

雨尚未停歇,杨年高时不时走到屋外看天色,他告诉记者:“天一晴,我就去莓茶地锄草。”

■记者手记

希望的下一站是幸福

彭雅惠

听老、中、青三代村民讲梯市村,感受最深的是过去的“绝望”与今天的“希望”强烈反差。

第一批回乡的姚海涛,对家乡并不抱希望。但回乡4年,她亲身体验到国家不惜成本为乡村振兴筑牢基础,生平第一次燃起强烈希望:在家乡奋斗大有前途,还可以支持家乡变得更好。她当选为村里扶贫专干,不仅为自家奔小康不遗余力,更为全村脱贫致富竭尽所能。

目前,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全部脱贫摘帽,可喜的不仅仅是眼下收入的增长,更在于这些受到生活磨难的人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希望。曾经的贫困户李小圆甚至敢投入所有积蓄,并借款扩大种植业规模,记者问她怕不怕还不起钱,她非常自信:“怕什么,只要肯干!”

对家乡充满希望,人们才会安心在家乡贡献才智、努力奋斗,乡村振兴方可实现。有了希望,下一站就是幸福。

相关专题:走向胜利——决战决胜乡村述说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