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
——习近平
他们是村里最远的那一户,交通更不便,信息更闭塞,机会更稀缺,脱贫的任务更艰辛,脱贫的期盼更迫切。
最偏远的那户人家,系着最深切的牵挂。党和政府的关怀从未缺位,精准帮扶的努力从未松懈,迈向小康的脚步从未停歇。
我们从湖南省14个市州各选一个村,聚焦每个村最远的那一户。14路记者跋山涉水,走进村里最偏僻的角落,记录最动人的脱贫故事,以此致敬扶贫这项千秋德政,致敬这个伟大征程中行走的人们。
村里最远那一户⑬丨扶贫车间让马春英老人乐开了花
文丨新湖南客户端·华声在线记者 张春祥 肖秀芬 视频丨张劲夫 剪辑丨戴钺 视觉丨周子茜 通讯员丨陈启浪
丹桂飘香,秋高气爽,乡间的清晨,空气清新迷人。
“哒哒哒、哒哒哒……”盘旋在耳边,弥漫在空中,这是缝纫机作业的声音。柔和的灯光下,茶陵县下东街道沿河村扶贫车间已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机头上的线轴在机针上下运动中不停地转动,丝线如流水般泻入衣服之中,两片衣服迅速缝合成一片……沿河村13组村民谭美容正在工作,她是最早来上班的一个,也是操作最娴熟的一个。
谭美容家离村部有4公里路程,位于村里的西北角,好在扶贫车间离她家不远,上下班比较方便。
“保底工资3500元,按件计酬,多劳多得,而且离家近,照顾老人孩子方便!”谭美容停下手头的活儿,笑着告诉记者,她以前在株洲做过十来年缝纫工作,属于熟手,操作起来算是得心应手。
(8月14日,茶陵县下东街道沿河村扶贫车间,工人们忙着工作。)
由于家庭变故,谭美容带着儿女和妈妈生活在一起。妈妈马春英64岁,14岁的女儿在读初二,8岁的儿子上小学二年级。作为2014年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尽管已经脱贫,但由于家里缺乏劳动力,生活压力依然沉重。个子不高的她总想着多赚钱贴补家用。
“以前在株洲做衣服,累得很!早上7点上班,一直到晚上11点才收工,中途没得休息。”说起从前的工作,谭美容一脸无奈。那些日子,由于工作时间过长,第二天早上起来,她的手经常是又酸又麻。但为了生计,又不得不坚持。
“妈妈年纪大,没什么文化,每次打电话说小孩不会做作业,或者家里有什么事,就会很担心。”人在外地,家里只剩下老人孩子,很多事情都有心无力。
去年6月,由于连续降雨,田里涨水,马春英去看庄稼,结果左腿摔伤,血流如注,还是在邻居的帮助下,用草木灰等土办法做了简单包扎和处理。听到消息的谭美容心急如焚,立即从株洲赶回家,把妈妈送到了医院。
这件事对谭美容的触动很大。思索再三,她辞掉了工作,回到了老家。回家那天,天正下着雨,下了长途客车后,谭美容背着行李,一路风雨走到了家。到家时,浑身已湿透,妈妈烧好了热水,一双儿女开心地接过她的大包小包。“生活艰辛,赚钱固然重要,但照顾老人和小孩更重要!”
(8月14日,谭美容在工位上熟练地缝合衣服。)
幸运的是,家门口马上有了“对口”的工作。
从株洲回来不久,村上建起了扶贫车间,主要生产服装,订单式生产,产品或出口,或销往广东、浙江等沿海省份。
“谭美容是村上最先考虑的一个,因为她是熟手,又是村上最偏远的贫困户。”沿河村村委会主任张长发向记者介绍, 沿河村是省级贫困村,2016年5月由茶园村、条心村、枫树村3个自然村合并而成。村里年轻人大多选择外出打工,扶贫车间的建立,吸引了部分人回来就业。目前扶贫车间有20来个女工,以贫困户为主。
在农村,有许多村民因家庭原因不能外出务工,导致贫困。扶贫车间让许多像谭美容一样的村民,看到了曙光。
茶陵的扶贫车间按照“成熟一个,下去一个,发展一个,稳定一个”的原则开设。截至目前,全县已启动6个扶贫车间,在10月中旬之前还将陆续启动4-8个。
(8月14日傍晚,谭美容在家辅导儿子和侄儿做作业。)
记者跟随谭美容去她家里看看。她家的院落很整洁,房子是2000年左右建的,三层楼房曾经是村上显赫的建筑。
“要得,要得,这个扶贫车间是真的好!”刚从田里回来、还光着脚板的马春英一边和记者聊,一边端来自己种的花生让记者尝鲜。 马春英说,她身板很硬朗,平常种些芝麻、花生之类的农作物,养养鸡鸭,小菜也是自己种,每年都有一些收入。现在女儿又在扶贫车间上班,“离家近,不用到外面漂泊,还可以照顾孩子,多好!”
过去,马春英独自带着两个孙子在家,孩子根本不听老人的话,作业问题更是让她头疼。如今,女儿回来了,这些问题都解决了。“有妈妈在身边,孩子们也听话了很多,成绩提高了不少!”这让马春英欣慰不已。
“政府每年给我们发放教育助学金、医保金、补助慰问金及物资,这些让我没了后顾之忧。”谈及未来,谭美容眼里多了几分笃定,“困难都是暂时的,未来会越来越好。”
8岁的儿子谭代军在旁边认真地做作业,时不时问谭美容几个问题。
“长大了想干什么呀?”记者问。
“我要好好学习,长大了找个好工作,好好孝敬奶奶和妈妈!”谭代军歪着脑袋认真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