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胜利——决战决胜乡村述说】大山深处的幸福歌

2020-10-12 22:03:26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谢璐 上官智慧] [编辑:伍镆]
字体:【

(10月10日,张家界市永定区茅岩河镇天泉山村,6.91公里的村道得到硬化和拓宽。)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谢璐 上官智慧

烟云生处,山高岭峻,林海莽莽,流水幽深。10月10日,记者驱车50余公里,到达张家界市永定区茅岩河镇天泉山村。村子从山腰一直延伸至山巅,一路上,山路蜿蜒崎岖,只见“百里画廊”茅岩河如一条玉带,挟着万千山岚绕村而过,亿万年的流水切割,形成高达百米的峡谷奇观。

村子属于张家界西部边缘高寒地区,最高处海拔有1200米。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多年来产业发展无门,村民生活水平低下。不过近年来,这里有了许多可喜的变化。

来到贫困户胡廷书家时,今年72岁的胡廷书正准备淘米做饭,拧开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便“哗哗”流了出来。“以前我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去村上挑水,一天家里要用三四担水,每挑一担要走半个多小时。如今,自来水通到了家门口,做的饭都更香甜了!”笑声中,胡老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

“村上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层缺水,以前村民喝水全靠挑。”王东明告诉记者,2018年投入170余万元,从高山上向下铺设14公里长的管道引水,解决了6个组220户560人的饮水问题。而像胡老这样缺乏技术的贫困户,村里安排了保洁员、食堂炊事员等公益岗位,胡老和老伴一年工资有3万余元。

继续往上,记者来到位于天泉山国家森林公园入口处的一家农家乐,老板李鹏翔刚刚为游客张罗出一桌好饭菜。“我是异地搬迁对象,以前住在山林里,去一趟镇上要一个多小时,老人看病、孩子上学都不方便。”他边忙活边说,“后来,我和村上其他46户一起搬到了镇上的集中安置点,新房还有天然气,住得可舒服了!”现在,他的孩子在镇中心学校读书,他和妻子则用领到的4万余元产业帮扶资金在山上承包了这间农家乐,一年能挣上10万元。

(10月10日,张家界市永定区茅岩河镇天泉山村莓茶基地,种植户在除草。)

翻过陡坡,记者来到海拔700多米的大山深处,只见一间砖房临坡而建,房后的一大片山坡上,细小的白芨杆随处可见,70岁的李世平和儿子挥起锄头,几下便挖出几株根茎,这是他的“发财药”。以前在天泉山林场当看林员时,他偶然发现野生白芨,于是采了十几株回家种,这几年,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已发展到20亩的规模。“明年这片坡地有望收入100多万元。”李老盘算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扶贫工作队和天泉山村委因地制宜,就势发展白芨种植、莓茶种植、野蜂养殖等生态种养产业。村里成立种养合作社,向村民免费发放蜂桶638个,并邀请专家为村民授课。同时,大力开展消费扶贫,现村里有103户贫困户养蜂,酿出的野生蜂蜜香甜浓稠,供不应求,去年这项“甜蜜事业”为全村增收20余万元。而在每亩补助500至1000元的激励下,20多户村民参与莓茶种植,现全村种植面积达120亩,贫困户郭先发的30余亩地让他一年增收近8万元。

此外,乘着张家界开发西线旅游的东风,该村流转了近500亩土地开发建设游步道及花海景区,在外打拼的村民刘代明也揣着资金回乡创业,建起七年古寨客栈,一条土家乡村旅游线路雏形初显,去年全村旅游年收入达30万元。

下山时,放眼四望,群山起伏,茅岩河正唱着大山里的幸福歌,向东南奔去。

【记者手记】

不屈服,才能战胜命运

上官智慧 谢璐

距市区50多公里,最高海拔1200米,绝大部分土地是山林,耕地面积不足全村面积10%……一个个数据,无一不在述说着天泉山村的偏僻和艰难,贫穷落后仿佛是这里村民注定的命运。

但是,这里的村民没有屈服!他们世世代代勤劳肯干。旧时,他们或走出大山务工,或留守看护林场、呵护珍贵的自然资源。如今,在驻村扶贫工作队和结对帮扶单位的帮助下,他们又撸起袖子发展生态产业。

(10月10日,张家界市永定区茅岩河镇天泉山村的村民在坪上晾晒稻谷。以上图片皆为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徐行 摄)

60多岁的郭先发不仅种出近40亩莓茶,还在家里置办起茶叶加工设备,带头打造一条莓茶产业链;70岁的李世平放弃安置点舒适的生活条件,守着深山里的20亩白芨地,誓要开创“百万产业”;72岁的陶高奉日夜围着他的71只蜂桶打转,每年酿出150公斤蜂蜜,比蜜蜂更勤劳;刘代明更是勾勒出辐射全镇甚至全区就业的土家旅游线路蓝图……

都说“扶贫先扶志”。天泉山村的村民们深信,只有奋斗,才能战胜命运,开创出属于自己的幸福明天。

相关专题:走向胜利——决战决胜乡村述说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