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万丽君 莫成 通讯员 孟春绒
(10月10日,青狮河畔的永顺县颗砂乡旭东村。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童迪 摄)
湘西的秋日,秋风带着丝丝暖意。永顺县旭东村,清澈见底的青狮河穿村而过,河畔两岸的稻田里洒着金色的阳光,村民们晾晒的谷子铺满了前坪后院,处处都是收获的喜悦。
循着清甜的的稻香味,记者来到了和顺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收割的稻米在这里经过烘干、碾制、抛光等工序,统一包装后销往全国各地。生产车间里,向先金用双手捧起一把莹白的米。“颗粒饱满,色泽晶莹,煮出的米饭香软可口。”谈起家乡的贡米,这个憨厚淳朴的湘西汉子,眼里有光。
“种水稻能赚钱?”放在5年前,很多村民都将信将疑,不敢尝试。可向先金却说:“水稻赚不赚钱,要看怎么个种法,我们旭东的贡米种好了,肯定能赚大钱。”
位于永顺县东北部的旭东村,地处武陵山脉中段,境内溪沟纵横,气候湿润,土地条件优越,有发酵带、富硒带和亚麻酸带“三带”之利,历史上就是出产贡米的地方。但近年来,随着种性退化和传统落后的种植技术,旭东所生产的贡米产量降低,口感变差,不复往日荣光,外出打工的村民逐渐增多,贡米种植面积越来越少。
吃着贡米长大的向先金,成了第一个“逆行”回村的年轻人。2015年,在湖南省农科院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向先金回乡带领村民成立了和顺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生产方式也从传统走向现代——无人植保飞机、有机肥料施放、鸭鱼稻混合养殖,生产出的最高品质贡米市场价格达到576元每公斤。
“没想到稻子还真成了金谷子!”尝到了甜头的村民们,纷纷来合作社学习育苗、栽培、除虫等新技术,原本抛荒的农田又重新披上了绿色。现在,合作社水稻大田托管及订单农业面积达到23000亩,年销售收入超过300万元,带动村民工资性收益200余万元。
站在合作社放眼望去,大规模的稻谷收割都已完成,可村民彭英凡却忙碌依旧。
(10月11日,永顺县颗砂乡旭东村贡鸭基地,村民彭英凡在给鸭苗喂食。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童迪 摄)
“收割时剩下的谷子,可是鸭子们最爱吃的!”天刚蒙蒙亮,彭英凡就忙活开了。吆喝两声,群鸭们闻讯而来。给它们喂早食后,便可让其到稻田里自由采食。
“出去打工,顾不上家;在家照看老幼,挣不到钱。”过去,这“两本账”摆不平,彭英凡心里总不是滋味。2019年,眼看着贡米已经打开了市场,驻村帮扶工作队经过考察调研,决定因地制宜成立贡鸭基地,打造以贡米为中心的生态种养产业链。经过工作队的专业培训,彭英凡受聘成为了村里的 “贡鸭管家”,负责村里每年一万多只贡鸭的繁殖和培育。
“家门口上班,每年还能挣上4万多元,一点不比在外打工差。”彭英凡心里甭提多踏实了。他还谋划着学好了技术,自己也办个养殖场,“技术有了,收入高了,咱底气足着哩!”
从高处俯瞰旭东村,齐整连片的稻田与远处绵延起伏、云雾缭绕的山脉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路子找对了,脱贫的步子就快了起来。旭东村如其名一样,正迎来如旭日东升般光辉灿烂的明天。
记者手记
找对路子 加快步子
万丽君 莫成
行走在旭东村,让人印象最深的是扶贫产业的精准。
脱贫攻坚,外界的推动作用是必不可少的,但外在的推动力不可能永远不变。产业精准,方能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和自我造血能力,才能保证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贡米贡鸭,对村民们都不是新鲜事物。村民们有种植养殖的经验和基础,因地制宜发展产业,自然事半功倍。
以前种稻养鸭,现在也种稻养鸭,却已大不相同。路子找对,技术水平提高了,产品质量和产量上来了,村民们收入增加了,发展的步子自然加快。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旭东村的村民们自主脱贫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为了更好地发展产业,村民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将村里的泥泞小路改造成了宽敞崭新的水泥路。这条村民们齐心协力修好的“脱贫路”,不仅加快了致富的步伐,也将千家万户串联成一个整体。
一泓碧水穿百亩良田,致富小路连十里人家。在旭东村,增收致富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村民们正迎来充满希望和阳光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