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紧邻神农谷风景区的炎陵县沔渡镇长江村,山峦翠绿,风景如画。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田超 摄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唐能 李永亮
“长江人民劲头高,脱贫致富项目好,家家种的摇钱树,感谢党的政策好……”国庆节前夕,炎陵县沔渡镇长江村游客中心前坪,再次传出悠扬的客家山歌,村里的客家文化表演队迎来一个难得的训练日。
离游客中心不足两公里的半山坡上,水果种植户曾石成也赶着好天气,赶紧对自家果园的黄桃、柰李进行压枝修整。
见有来客,曾石成拿出家里保留的几包黄桃干,热情地招呼着。
“今年游客的大巴车都开上来了,到了我家门口。”坐在新房堂屋里,谈起今年的收成,曾石成声调提高了一度。他告诉记者,自从通往他家的水泥路修通后,江西的、长株潭的游客都自己找上门来,到果园里采摘鲜果,“所以,今年水果卖得好,基本没出门。”谈起全年的收入,曾石成显得有些腼腆:“收入十二三万元吧。”一旁的驻村帮扶队队员打趣道:“你别虚报啊。”据记者测算,种了450棵黄桃树、100来棵柰李树的曾石成,收入远不止十二三万元。
很难想象,曾石成几年前还是村里易地搬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住在深山里,全家六口人就靠着曾石成在外务工一月2000多元的工资维持生计。那时候也种了几十棵黄桃树,但交通不便,人挑肩扛,“一天也卖不出几个钱”。
现如今,在长江村像曾石成这样“打了翻身仗”的贫困户不在少数。
作为炎陵县客家人聚居地,长江村虽然离县城不过13公里,炎睦高速公路出入口、321省道穿村而过,但贫困发生率仍不低。全村411户1482人,贫困人口206人。
“以前主要是道路等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方向不清晰。”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张奕介绍,2018年10月进驻以来,工作队对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了大走访,对长江村产业构成、基础设施、区位状况和风土人情进行深入摸查。发现村里资源特点不明显,各种产业分散,必须走出一条长效发展的致富路。
黄桃等水果上市最早、全村90%以上是客家人、高速国道通达、离周边景区近……“这么便利的交通条件,这么好的文化特色,不利用起来实在可惜。”驻村帮扶工作队和村支两委一合计,提出了发展客家文化乡村旅游的设想。
在后盾单位和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帮助和争取下,1800余万元的项目资金投入客家文化乡村旅游建设,近5公里的道路修起来了;1500平方米的客家习俗墙绘上墙了;60多人的客家文化表演队建立起来了;游客中心也将在年底完工。
环境好了,特色明显了,村里的人气旺了,产业也带动起来了。
正在客家文化表演队排练三人龙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李元慧,向记者介绍起自己的“网红”经。“给网友讲讲我们村的客家文化,介绍村里的水果。”她今年搞网络直播,一个多月时间就赚了三四千元。
游客进村,听一段客家的民俗,听一首客家的山歌,体验一段客家舞龙舞狮,摘一点水果,再品尝客家的八大碗,是长江村发展客家文化乡村旅游的好路子,全村人正在这条致富路上奔跑。
张奕向记者介绍,随着长江村客家乡村旅游的建设逐步成形,到明年预计能接待游客10万人次,为村民创造长效收入的同时,可为村集体每年创收20万元以上。
■记者手记
找对路子,走稳步子
唐能 李永亮
“游客中心已经落成,马上投入使用。游客在这里集散,能欣赏到客家文化表演,能吃到客家美食。”秋风轻抚,站在新建的长江村游客中心,张奕兴奋地向记者展望未来。
在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帮扶下,长江村突出客家文化,发挥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客家文化乡村旅游。该村相继成立客家山歌队、客家布龙队、民间民俗传承队,还建立村级农耕民俗文化馆、游客中心等。漫步长江村,村道两旁、涵洞里、民居墙上,客家文化墙绘作品随处可见,农家乐里有不少冲着客家文化而来的客人。
精准扶贫,要找对路子,走稳步子,更要立足当下,着眼未来。长江村经济活起来后,村子美了,人心齐了。现在,通过发展客家文化乡村旅游,许多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在家门口卖山货,走的是一条稳步致富、长远发展的道路。
做实客家文化乡村旅游,长江村留下的是一支“永远撤不走的帮扶工作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