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胜利——决战决胜乡村述说】新村道奔向好日子

2020-10-07 07:20:33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吴广 唐卓婧] [编辑:刘茜]
字体:【

9月29日,炎陵县霞阳镇大源村,小车在新建的村级道路上通行。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徐行 摄

湖南日报记者 吴广

华声在线记者 唐卓婧

说起炎陵县霞阳镇大源村的巨变,村民异口同声:村里有了大源“高速”。

然而,大源“高速”并不是高速,而是大源村的一条通村水泥路。

9月28日,记者乘车来到大源村,见到了掩映于山林之中的大源“高速”——4.5米宽的水泥路,蜿蜒而平坦。“村路不起眼,却修了几十年。”话音刚落,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钟剑一脚急刹车,便麻利地跳下车,清理山体滑坡滚下的落石。大源村地广人稀,林地面积占全村总面积85%以上,是一个典型山区贫困村。

要致富,先修路。上世纪80年代,往返村子需翻山越岭。90年代,一双解放牌布鞋、几个红薯,就能让村民抡着钢钎铁锤,挥汗修路一整天,总算凿出了机耕道。2008年,大源村争取到了4公里的修路指标。为了筹集配套资金,村委会主任廖国平带着各组组长挨家挨户“讨钱”,终于筹到了16万元,建成3.5米宽的基干道。可以通农用车,但无法会车。“不能挡了子孙后代的致富路!”2018年,为了道路硬化,村民廖选友免费让出了自家三分之一的耕地。

2015年起,脱贫攻坚的东风吹进大源村。时任炎陵县委书记黄诗燕在此联点;县交通运输局和县人民医院两家后盾单位、驻村扶贫工作队和51名党员开展结对帮扶。5年以来,向上争取各类帮扶资金逾3000万元。其中,道路硬化21公里,道路拓宽并硬化5.7公里,共计投入970余万元。2019年,大源村迈入“双向会车时代。”

沿山路盘旋而上,但见杉林叠翠延绵。“以前村里不通车,没人敢规模种植。冬季砍伐好的木材,只能锯成一段段,绑成一捆捆,随着次年洪水暴发,漂流而下……”钟剑讲述着往事,把车停在了顺炎牲畜生态饲养合作社门口。

黑牛闲庭信步,小猪嗷嗷待哺……这个生机勃勃的合作社是村民谢志华办的。2017年,他回乡成立合作社,生产猪牛鸡鸭鱼等农产品,年均销售额达200多万元,带动96人就业。“现在路通了,山里产品不愁卖,只怕产量跟不上!”谢志华路子广,总是鼓励村民多种养,去年帮村民卖出了20多万元农产品。

“以前年猪下山要坐轿。现在,下午杀的两头猪,晚上就能端上市民餐桌。”谢志华说,他接下来想发展村级物流,缩短出货速度。

为合作社杀猪的是68岁的廖新贵。除了屠宰生猪,他还种了8亩黄桃,年收入达五六万元。“过去早上四五点起床,挑一担黄桃去镇上赶集,卖完到家已是深夜。路通了,有力气种没力气卖的日子过去了,组里没了荒地。”廖新贵说,修路那几年,他每天义务充当道路监督员,生怕修好的新路被压坏。

“村里路通了,进城务工也方便了。”村党总支书记唐自华掏出手机,翻出村级微信群告诉记者,村里常帮企业、合作社发布招工信息,还定期开展种植养殖等技能培训。全村已有43户58人转移就业,其中县内务工人员达32名。

脱贫户张曼鹅是“株洲市转移就业勤劳之星”。记者见到她时,她正趁着久违的太阳晒谷子。经过就业帮扶,张曼鹅夫妻俩都在炎陵县九龙工业园打工,月入五六千元。“骑着摩托上下班,只要半小时,上班种粮两不误。”张曼鹅快人快语,笑意盈盈。

村里有路,地里有粮,手中有活。如今的大源村村民,自信而满足。全村贫困发生率已由2014年的18%降为现在的1%。

■记者手记

幸福的日子更近了

吴广 唐卓婧

来大源村之前,记者想多了解乡村产业发展情况。进村后,却发现村民谈到更多的是,这条盼了一辈子、修了几十年的村道。

“邻居突发疾病,救护车上不来,只能用竹椅抬下去,最后耽误了救治,村民不幸去世了。”

“以前女儿上小学寄宿,每次回家要给她准备一周的咸菜;现在外孙上幼儿园都可以读跑学了!”

……

昔日的大源村交通闭塞,有能力的村民选择弃村求存。对于农村来说,人是最大的生产力,人走,村更穷。

如今,通过脱贫攻坚,大源村乡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实现安全饮水、网络通信全覆盖,建成光伏发电站……外出村民纷纷返乡创业、就业、建房;留守村民不再以打牌为乐,家家户户或打工种田,或发展产业。

也许,大源村产业发展之路并不典型,但路通百通,让老百姓的幸福日子更近了。他们愿意撸起袖子加油干,一起奔向小康路。

相关专题:走向胜利——决战决胜乡村述说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