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胜利——决战决胜乡村述说】屋场会上,红薯干唱起主角

2020-10-05 08:32:41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陈淦璋 龚雅丽 通讯员 廖鹤松 吴丽] [编辑:刘茜]
字体:【

9月28日晚,涟源市伏口镇胡家坪村,涟源市民政局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与村民们围坐在一起,用拉家常的方式,讨论红薯产业发展。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辜鹏博 摄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陈淦璋 龚雅丽

通讯员 廖鹤松 吴丽

9月28日,涟源市伏口镇胡家坪村,绿油油的红薯田,在秋风中如绸缎般涌动。

“麦到芒种谷到秋,寒露前后刨红薯。”胡家坪村的红薯很快将迎来大丰收。

由于土壤和气候的关系,胡家坪村的红薯糖分比较足。经过涟源市民政局派人驻村帮扶,村里选择红薯作为主打产业之一,种植面积达到300多亩。

群众热情起来了,种植面积扩大了。关于红薯产业今年“如何丰收又丰产”的话题,被越来越多的村民所关注。

9月28日晚上,在村里素有威望的老支书赵明生家前坪,一场“屋场会”召开。40多名村民陆续赶来,涟源市民政局的干部也来了,大家围坐成一个圆。

涟源市民政局派驻胡家坪村第一书记刘清锋切入正题:“我们村的自晒红薯干虽然甜度高,但每公斤10元的售价,对比农博会上每公斤8元的精品红薯干、拼多多上每公斤3元的红薯干,竞争力不是很强。外包装也是大问题,我们民政局去年搞消费扶贫,在村里收购350公斤红薯干,大家送来的袋子五花八门,干的、湿的、霉的都有,局里的同志都不愿要了。”

刘清锋接着说:“今晚开个‘屋场会’,就是大家坐在一起好好商量。我的初步想法是,统一外包装,统一商标标识,统一制作工艺,在保留纯手工特色的同时实现规模化生产。”

刘清锋话音刚落,村民李桂华第一个举手:“刘书记说得对,质量提高了、不愁没销路。我的看法是,质量不过关的坚决不能要,不要影响胡家坪红薯干的牌子。”

有的村民点头称是,有的村民马上提出不同意见:“红薯干的质量标准怎么定?质量差一点就不要的话,损失谁来弥补?”

眼见有人“点炮”,会场顿时热闹起来。

有的说:“村里要对制作工艺组织专门的技术培训,也要对贫困户倾斜一点、照顾一点。”

有的说:“我不同意搞照顾。既然闯市场就要一视同仁,不能老想着区分贫困户和非贫困户。”

村民们七嘴八舌,似乎有些偏题了。涟源市民政局局长肖赞东申请发言:“大家想想,我们民政局的帮扶工作队今后要是撤走了,村里的红薯干怎么办?靠照顾绝对不是长久之计,只有把产品做好,才能真正做大做强。”

“我们宣传部门将发挥自身优势,帮助胡家坪村的红薯干打响品牌、扩大销售,大家一定要有信心。”涟源市网信办同志的话音刚落,现场响起热烈掌声。

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家吴闲关,围绕晒红薯、蒸红薯、烙红薯等制作工艺作了详细讲解,引得村民连连点头。

不知不觉到了22时,山里小雨淅淅沥沥,一些村民打起了呵欠。眼看大部分问题已达成共识,这次“屋场会”便告结束。伏口镇党委书记廖学军说,对于红薯干是“统销”还是“分销”,村民们和合作社各有各的想法,还是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留到以后的“屋场会”再行商议。

“屋场会”这种群众工作法,在涟源市由市委政法委牵头,自去年全面铺开以来,已召开1万余场。涟源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李志龙介绍,该市正在进一步推动“屋场会”与基层党建、村民议事会、网格化服务管理相结合,让干部下沉到村组屋场,让政策宣讲深入到村组屋场,让群众对党和政府的工作有更多的理解、更大的支持。

■记者手记

接地气的好做法

陈淦璋 龚雅丽

会场“搬”到农家屋场、晒场,干部群众同坐一条凳、同喝一壶茶,聊的是田头村事、转的是干部作风,无疑是接地气、得民心的好做法。

应该说,“屋场会”这种传统的群众工作方法,在今天仍然颇具价值。有一段时间,社会治理手段多是增人、增钱、增物。但单纯依靠追加投入,其效果有限、难以持续,更需要发动群众,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来推动社会治理的低成本、高效率。

去年至今,涟源市已开1万余场“屋场会”,让干部下沉至脱贫攻坚、项目建设一线,努力推动“前端化解矛盾、中端防控风险、末端促进文明”。未来“屋场会”如何进一步拓展、延伸,值得关注。

相关专题:走向胜利——决战决胜乡村述说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