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扶贫一线】小锥栗,成就大气候

2020-10-03 10:17:07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宋太桓 甘秀珍] [编辑:夏博]
字体:【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宋太桓 通讯员 甘秀珍

“有女莫嫁洛塔坡,洛塔坡上苦难多。白天洋芋当饭吃,晚上睡的是玉米窝。”这首曾在龙山县洛塔乡传唱的民谣,真切地刻画出当地曾经的贫苦状况。

中秋节前夕,沿着蜿蜒而上的盘山公路,记者来到洛塔乡。

洛塔乡距离龙山县城45公里,最高海拔1430米,平均海拔800多米,是典型的高寒山区。这里人均耕地不足0.2亩,下辖14个行政村,4468户17685人,其中贫困村11个,建档立卡贫困户1759户7085人。

2017年2月,长沙市天心区帮扶工作队进驻洛塔乡。初到洛塔的3名工作队队员,眼里见到的满是山林叠翠、石林幽谷,美得让人心醉。然而,深入村组,队员们一个个心里楸得紧紧的。到处是凋敝的木屋、贫瘠的土地、冷清的街道,百姓穷得令人心碎。

“要想脱贫,必须靠年轻人;要想留下年轻人,必须靠产业。”工作队队员王振向记者介绍,面对全乡95%的年轻人在外务工的现状,工作队决定召回在外务工村民,发展产业。

通过市场调研、实地考察、向高校专家教授请教,工作队在40多个备选特色产业中选中耐寒耐旱、经济价值高、管培简单的锥栗,并和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签订技术服务合作协议,致力打造锥栗扶贫产业基地。

1992年出生的向敏,是第一批返乡创业的年轻人,现任烈坝村党支部书记。向敏家当时也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他靠父母和弟弟在外的务工收入,完成了高中学业,并考上大学,成了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之一。

2015年,向敏大学毕业回到烈坝村,在自家的地里种植10亩红心猕猴桃。然而,当时他完全没有收入,这加重了家里的贫困。他只得把精心管护的猕猴桃留给父母,前往上海打工。

“每月大概可以赚1万多元吧。”来到上海,向敏找到一份运营管理电商平台的工作,收入可观,然而他对家乡的挂念丝毫未减,返乡的念头一直在心头萦绕。

2018年4月,在帮扶干部和村里老支书邀约下,向敏辞去上海的工作,回到村里发展锥栗产业,加入家乡脱贫工作中。

“我们要让锥栗产业在洛塔乡扎下根,成为长效的致富产业。”对于如何布局锥栗产业,天心区帮扶工作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泽果村45岁的贫困村民王正双,父母生病,加上两个孩子读书,生活十分困难。看到锥栗示范园取得成果后,他怦然心动,主动向工作队提出要发展锥栗产业。

2018年11月,王正双在村里集中流转土地100亩,种下首批锥栗苗,成活率达到98%。在产业帮扶资金支持下,他还在锥栗林下套种中药材,增加短期收入。

王正双的成功,让帮扶工作队找到了新思路,开始通过培育“大户”带动贫困户发展锥栗产业。

“先培养出一批种植大户和技术能人,等到哪一天我们撤离了,他们就是下一批‘帮扶工作队’。”王振告诉记者。

如今,洛塔乡14个村都成立了合作社,其中10个合作社以种植锥栗为主要产业,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一个合作联社,进行统一管理。

龙山洛塔振兴特色种养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负责人沈阳告诉记者,他们以合作联社的名义,注册了“龙山锥栗”商标,通过统一管理,统一标准,形成一乡一品特色产业,后续计划推出锥栗饼、锥栗糕等特色产品。

“如果村民们能把产业当成自己的幺儿一样对待,那肯定是可以发展起来的。”站在硕果累累的锥栗园边,王振感叹地说,“希望多年后再回到洛塔乡,能够看到锥栗产业欣欣向荣,我这一生也就值了。”

相关专题:记者在扶贫一线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