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今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站在“十四五”门槛回眸,湖南发展令人欣喜,鼓舞人心。
这5年,湖南省委、省政府把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指示精神作为指导湖南各项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开拓创新、奋力前行,大力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加快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各项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从今天起,本报推出《辉煌“十三五” 奋进新湖南》专栏,对我省“十三五”期间的举措成效进行报道。敬请关注。
迈向高质量发展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首席记者 邓晶琎
金秋时节,三湘大地充盈着丰收的味道。
经受住了疫情冲击,湖南经济由负转正,上半年的GDP增量、增速在全国经济十强省份中均排名首位,正奋力冲刺“十三五”收官目标。
2020年9月16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寄语湖南“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
站在新时代潮头,回眸“十三五”,湖南不忘初心、牢记嘱托,以砥砺拼搏、时不我待的劲头,沿着高质量发展道路阔步前行。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成效显著——
制造业成为主要支柱,第三产业成为第一大产业
坐在操控椅上,远程操控炼钢区的天车,将废钢起吊到炼钢炉中。9月26日,华菱湘钢五米宽厚板厂“智慧中心”,一名工程师“气定神闲”地完成了上述操作。
自去年启动“5G+智慧工厂”以来,华菱湘钢整体生产效率已提升30%。
这些年,华菱钢铁聚焦主业、“脱虚返实”,通过产品结构升级实现扭亏为盈,如今在5G赋能下迈向“智造”高地。
华菱的蝶变,是湖南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的缩影。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为湖南经济发展指明航程。
湖南大力践行新发展理念,始终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多点支撑的产业格局。
2016年,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要求加快形成以现代农业为基础、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新格局。
这次重大战略部署,为转方式、调结构,突破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进一步廓清了思路。
长期以来,湖南经济主要依靠“两高一资”(高污染、高耗能、资源型)行业,这种沉重的产业结构、粗放的发展方式已不可持续。
铁腕攻坚、刀刃向内,全省关停426座煤矿、1000多家非煤小矿山;退出烟花爆竹企业1200多家,化工、造纸、冶炼、钢铁等规模企业5000多家。
这场结构调整的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在历史上前所未有,推动了湖南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
传统农业走上精细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之路。“百企千社万户”工程、“百片千园万名”科技兴农工程……农业农村发展在不断催生出新动能。
制造业成为我省经济主要支柱。湖南拥有全国最大的工程机械产业制造基地;电力机车全球市场占有率居世界第一;建成国内首条8英寸IGBT生产线,打破国外多年垄断……
今年9月,岳麓峰会在湘江之滨迎来了第7个年头,移动互联网这棵产业“小苗”迅速长成“大树”,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
以电子信息、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为代表的20个新兴优势产业链高速发展。5年来,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5%。
网络订餐、线上购物,共享经济、数字经济……绚丽多彩、层出不穷的现代服务业异军突起,正加快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全省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底的11.5∶44.6∶43.9,调整为2019年的9.2∶37.6∶53.2。在经济增速、增量稳中求进的同时,产业更“轻”、底色更“绿”,第三产业成长为湖南经济第一大产业。
区域经济加快优势互补——
长株潭成为“中部崛起”重要引擎,全省承接产业转移项目超过1.6万个
9月27日,长株潭城市群产业协同“四清单”发布实施,三市可立足各自实际,以产业链分类确定采购清单。
这一重要举措将加快长株潭产业协作配套、优势互补,长株潭迈向了一体化发展新阶段。
这些年,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2019年12月16日出版的《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强调要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湖南紧紧围绕“一带一部”发展定位,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根据各地发展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
省会长沙发挥“头部城市”带动优势,领衔长株潭城市群发展壮大。三市占全省20%的人口,创造了全省40%以上的经济总量、50%的财政收入,成为“中部崛起”重要引擎。
洞庭湖区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适合湖区特点的特色种养业和食品加工业,正加快构建起现代产业体系,把湖区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2018年11月,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获批,湖南承接产业转移进入了黄金机遇期。
湖南星际动力新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温玉湘,曾在深圳经营数家工厂,前年选择在湘西州投资建厂。半年之内,3家主营电池、LED、手机制造的企业相继投产。
在他看来,湘西地区的要素资源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发展潜力巨大。
这些年,湖南大力实施创新创业园区“135”工程,让企业“拎包入住”。3800余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在三湘大地园区拔地而起,海外、沿海企业纷至沓来。
原本靠矿石吃饭的泸溪,新材料产业异军突起;集“老、少、边、穷、库”于一体的江华,迎来了一大批新三板企业“集群式”落地……
近5年,全省承接产业转移项目超过1.6万个,投资总额约1.7万亿元,每年带动城镇新增就业70万人以上。
随着9月21日湖南自贸试验区获批,湖南迎来了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的新时代,一条联通长江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投资贸易走廊加速崛起。
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财政民生支出占比达7成,城乡居民收入比2015年分别增长38%、40%
国庆长假将至,“网红城市”长沙将迎来新一波“打卡”热潮。
在某互联网平台近期发布的国庆假期出行最热目的地排名中,长沙位于北上广之后,位居全国第四。
长沙成为深受年轻人喜欢的城市,其相对稳定的房价是重要原因之一。2019年底,在全国17个经济规模过万亿元的城市中,长沙房价最低。
“这里房价低,生活成本不高。”从总部位于深圳的深信服公司调来长沙,34岁的孙宁博前段时间在长沙买了房。
这几年,长沙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实施最严格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严控土地价格、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坚决摆脱对房地产的依赖,走出了一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
长沙拥有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企业及专项项目达27个,数量居全国省会城市首位;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达到初等发达国家或地区水平。在“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评选中,长沙连续12年入选。
湖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15年,我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首次迈上4000亿元台阶。到2019年,这个数字突破了5000亿元,而我省的民生支出5644.4亿元,占比达到70.3%。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减税降费力度空前的背景下,湖南财政保民生的力度只增不减,以政府过“紧日子”换来了老百姓过“好日子”。
9月22日,中国农民丰收节湖南主题活动在凤凰县菖蒲塘村举行,来自全省14个市州的农民代表欢聚瓜果园中,共同庆祝节日。
正是猕猴桃上市期,许多村民几乎每天能发货上百个订单。
作为“精准扶贫”首倡之地,湖南历经近7年奋战,51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从“四跟四走”到“四带四推”,湖南打通了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
安化助推茶旅文康深度融合,把小茶叶做成大产业;新化建设“中国黄精之乡”,地下黄精成增收致富“黄金”;会同小魔芋变身大产业,绽放致富“魔力”。
截至2019年底,湖南城乡居民收入分别由2015年的28838元、10993元,增至39842元、15395元,分别增长38%、40%。城乡百姓安居乐业、同奔小康,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