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倡之地首创之为 展现文艺湘军勇攀高峰的雄心

2020-09-25 10:15:38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欧小雷]
字体:【

《大地颂歌》是文艺湘军以十八洞村为原型,历时一年多打造的大型史诗歌舞剧,9月27日将在长沙梅溪湖大剧院首演。9月14日,由湖南省文联主办、湖南文艺评论家协会承办的《大地颂歌》座谈会在长沙召开,来自北京、南京的文艺评论家畅谈13日晚观看彩排的感受。“湘江话题”摘录部分专家的发言,以飨读者。

超出期待 走进心里

中国文联主席团委员、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 冯双白

扶贫戏非常多,没有想到湖南的《大地颂歌》这个戏可以走到心里来,让我感动,有的地方甚至觉得眼眶湿润。这样宏大的主题,但有艺术的力量,有动人之处,非常难得。

《大地颂歌》是一个真正的现实主义题材创作。它的一个非常大的难点,是要准确把握赞颂我们的时代和揭示我们时代生活当中的困境、矛盾,这个关系非常不好把握。但我觉得这个戏突破了这个难点,非常了不起。

这个戏在艺术上也有一个非常大的挑战,融合歌、舞、戏剧、影视四位一体来完成这部大型史诗歌舞剧。扶贫攻坚这件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行动,在全人类的历史上是史诗级的。综合多种艺术力量来应对、映照这个史诗的历史巨变,非常必要。如果不应对史诗这个大背景,可能会把它写小了。在艺术上如何准确把握和处理好这个大与小的关系,是全剧艺术上的一个非常大的挑战。我认为它基本上完成了。它有很深入的情感的揭示,也有对应的历史的全景式的广阔视野,在美学上真正有所突破。

选题精准 思想精深

中国音协分党组书记 韩新安

十八洞村是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的首倡地,那里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地颂歌》以十八洞村为缩影,反映湖南乃至全国脱贫攻坚的历史进程和伟大的实践,选题精准,思想精深,站位很高。《大地颂歌》以第一书记龙书记为切入点讲扶贫故事,展示共产党人秉持为人民谋幸福的使命,定位切入得很好,精神上挖得很深。

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小人物反映大时代

中国戏曲学院党委书记 龚裕

我是长沙南门口学院街长大的,我挺感动,也感到挺震撼,挺骄傲。《大地颂歌》有很好的时代感、崇高感、真实感,主题饱含时代的气息,融纪实性和艺术性于一体,从小切口反映大主题,以小人物反映大时代,以小故事反映大道理,以十八洞村为点、以湖南为面,辐射到全国,艺术性地展示了中国人的智慧。文艺要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景,展现这个时代的灵魂。灵魂首先是一种伟大的精神,这部戏在这个方面浓墨重彩地着力,非常感人。

主题好 形式新

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 张千一

这部剧主题好,形式新。今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大地颂歌》从精准扶贫的首倡地十八洞村辐射到湖南,辐射到全中国的几百万扶贫干部,辐射到亿万观众和听众,立意非常高,演出形式也非常新。我能感受到话剧的艺术魅力,也能感受到音乐剧的艺术魅力,还有的地方具有纪实风格,比如少年合唱团,很新颖,也很打动人。

艺术贵在创新,难在创新,创新很不容易。剧中有很多创新点。如整体的音乐设计,既有新创作的语汇。我也特别欣喜地看到剧中非常用心地选用了几首老的作品。合唱突破了传统意义,有一种旁白式带情境、带人物性格的演唱方式。

两次“出山”特别精彩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傅谨

我特别赞赏《大地颂歌》的两次“出山”。一开场,老百姓要出山去打工;最后,大家要搬到新家去,也要出山。两次出山的意义完全不一样。第一次出山是因为嫌自己的家太穷,要挣钱只有出去才能改变贫穷。第二次出山是要拥抱世界。富裕起来的中国农民不是把自己封闭在这个山沟里,而是敞开胸怀,拥抱世界。其实中国近40年走的就是这样的道路,从关起门来搞发展,到现在打开国门搞发展。前后两次“出山”,是这部戏特别精彩的地方。

抗疫期间完成这部作品 湖南花了大功夫

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研究所原所长 居其宏

祝贺中国歌剧的“绿洲”湖南又有一部新创作的歌舞剧问世,而且是精准扶贫题材。《大地颂歌》以一种恢宏的形式来表现十八洞村为代表的一条中国扶贫之路,整体的艺术呈现很好。从剧本、音乐、导演、舞美,到表演艺术,都有相当的专业水平。尤其在抗疫期间,湖南的同行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拿出这样一部剧来,花了大功夫。

展现了湖南文艺界的匠心和雄心

中国艺术报社副总编 余宁

脱贫攻坚在创作上属于一个富矿,也是当前文艺工作者不容回避的。十八洞村是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的首倡地,首倡之地要有首创之为。湖南人有敢为人先的志向。《大地颂歌》这部剧立意深刻,回应了时代课题,展现了湖南文艺工作者紧跟时代、为时代存史的使命担当,也展现了以湖湘文化为底色的新湖南精神,展现了湖南文艺界打造精品力作的匠心和攀登文艺高峰的雄心。

《大地颂歌》在形式上有着非常好的创新,它是“6+2”的结构,融汇了歌曲、舞蹈、音乐剧等多种形式,多媒体的呈现美轮美奂,有很强的沉浸式互动感,让观众感受了艺术的熏陶,受到了境界的感染,得到了精神的升华。

《大地颂歌》既有一种宏大的叙事,又有人物情感的心理表达,还有从儿童视角出发对扶贫攻坚的描绘,放到各个年龄段、各个年龄层次,都非常吸引人,对青年观众有引流作用。

重要的艺术创作创新实践

中国文联舞蹈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 《舞蹈》常务副主编 张萍

《大地颂歌》是一个重要的艺术创作。不仅仅是作品本身的价值重要,更在于创作实践的重要价值。这一台剧在题材限定的基础上还要挑战更多的创作原则。在创作过程中不同艺术、样式要进行互相融合,兼顾不同艺术门类自身的审美属性,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艺术创作创新实践。

《大地颂歌》有电视审美的一些原则,也有舞台艺术审美的原则,它要兼而有之。我们看剧的时候会有很多泪点,因为它启用了真实性原则,所有的舞台形象都有真实原型,这些人物原型甚至要在舞台上呈现。每次原型上场的时候,比如那些留守儿童、两位家属上场,就会出现情感力度的一个爆点。它的形式感非常吻合当下视觉文化的体验,技术手段的加持带来了舞台效果整体的视觉享受。

《大地颂歌》合为时而生

中国音乐家协会《词刊》常务副主编 杨启舫

湖南有很丰厚的文化资源,有很多艺术人才,《大地颂歌》不负期待,给了我很多新的认识和震撼,对湖南的文艺力量也是一个全面的检阅。

这部剧我用四句话来总结。场面宏大却不乏细节,立足湖南而视野开阔,人物众多而典型精准,民族特色浓郁而时尚色彩鲜明。

“文章合为时而作”,我觉得这部戏就是合为时而生,在中华民族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确实需要这样一部戏。而且在今年的特殊环境下,有些地方可能想搞没有搞出来,我们湖南做出来了。这也体现了湖南人的使命担当和历史责任感。我非常敬佩。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肖欣 整理)

相关专题:大型史诗歌舞剧《大地颂歌》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