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胜利——决战决胜乡村述说】一条心,加油干,乐享太平

2020-09-22 06:36:34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唐爱平 杨玉菡] [编辑:欧小雷]
字体:【

9月20日,南县三仙湖镇太平桥村,村容整洁,设施完善,3000余亩稻虾田喜迎丰收。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徐行 摄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唐爱平 杨玉菡

9月20日,记者来到南县三仙湖镇太平桥村。眼前一派金秋盛景,稻虾田里,水稻进入灌浆成熟期,小村庄显得静谧而安宁。

占地400多亩的现代农业产业园,田成方,渠成网,喷灌系统齐备,汽车直接开到田边。产业园有300多亩稻虾田,还有100多亩蔬菜基地。承包人张绍华正四处查看。今年,他在稻虾共作基础上,开展“稻-虾-蟹”综合种养160亩。“保守估计,综合收益可提高7万至8万元。”对今年的收成,他满怀期待。

“我们村现有稻虾田3000余亩,去年创收近1200万元。”太平桥村党总支书记舒金良介绍,帮扶工作队驻村以来,村里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日新月异,更令人欣喜的,还是人的精神面貌的改变。

2017年,南县团县委驻村第一书记、帮扶工作队队长甘亮刚到村里,就感受到“浓浓的火药味”。

“刚来时,听到最多的话题是吃低保。”甘亮回忆,当年,村里有57户低保户。通过1个月的摸排调查,经过四议两公开讨论程序,最终发现符合低保政策的只有9户。调查结果公布后,在村里引起轩然大波,不少村民前来讨说法。“有两公婆竟然大半夜拿着菜刀、敲着脸盆,到我家门口‘喊冤’。”回忆起当年的情景,舒金良还有点后怕。

光想着伸手,怎么脱贫致富?工作队和村支两委心里着急,公开9户享受低保待遇村民的收入明细表,“有比这9户村民收入更低的,可以再次启动评定程序!”看到公示后,再也没有人吱声了。

在现代农业产业园,正在基地开沟排水的邓进洲,是基地拿“月薪”的长期工。他告诉记者:“月工资4800元,流转了3亩水田给产业园,每年有2400元流转金;自己还有2亩多旱地,种点芝麻、豆子。”张绍华告诉记者,产业园解决了近20名劳动力就业,每年工资开支四五十万元。

“当初流转土地时,并不顺利。”舒金良告诉记者,2017年,村民小组大会开了5次,上门做工作数不清次数。在村民小组会上,村民李确良态度坚决:“我的10亩地一分都不流转,哪怕荒在那里!”

磨破嘴皮子,不如干出个样子。种植大户张绍华按照现代农业生产模式,进行稻虾种养和蔬菜轮种。村民一算账,仅蔬菜一项种、收人工费用,每人每年可增收1.8万元。当初态度坚决的李确良坐不住了,主动找上门签合同。今年6月,蔬菜基地投产,李确良务工10天,赚了2000元,逢人便说:“这个事搞得好!”

村里大大小小的事都摆上桌面,重大事项严格走程序,确保公开公平公正;以前经常有人上访、缠访,让人闹心的太平桥村,终于消停了,村民们都埋头脱贫致富奔小康。

“政府政策好,只要不懒,就能活出个样子来。”在贫困户邓洪飞家里,他的妻子张翠兰快言快语。

今年56岁的邓洪飞勤劳朴实,因妻儿生病致贫。“政府送了虾苗地龙,支持我们搞稻虾种养。”有了政府撑腰,邓洪飞胆子大起来,搞了17亩稻虾田,2017年还清了外债。2019年底,太平桥村32户贫困户全部脱贫摘帽。

62岁的个体户高建华是村里有名的能人,从事咸鸭蛋加工20多年,有技术和设备。鼎盛时期,每年加工咸鸭蛋4万件。今年受疫情影响,市场行情不好,但高建华不服输:“虽然上半年亏了,下半年要把钱赚回来!”

■记者手记

心往一处想 幸福来敲门

唐爱平 杨玉菡

农村工作怎么做?脱贫攻坚怎么开展?驻村之初,这两个问题,常常让甘亮睡不安稳。

太平桥村3年多的工作实践,让他有了结论:只有党委政府和贫困群众共同发力,才能脱真贫、真脱贫;只有干群一条心,乡村才能振兴。

“邓叔张姨一家,高叔一家,让我很感动。”说起在太平桥村扶贫的日子,甘亮总是提起邓洪飞、张翠兰、高建华。

3年里做过两次肿瘤切除手术的张翠兰,瘦小柔弱,却又勇敢坚强。丈夫邓洪飞在田间辛勤劳作,她则操持家务。为了送患自闭症的儿子去县城特殊学校上课,她每天6时起床,往返4趟,风雨无阻。“政策这么好,我们也得加油干。”这句话,张翠兰反复说。

遭遇车祸的高建华,手术后身体里留下5块钢板;然而,62岁的他并没有“退休”,也没有因市场行情下滑“歇工”。“如果不坚持做,以后根本摸不到门路了。”言语中,有一股子不服输的劲。

政府用力拉,自己加油干;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幸福就会来敲门。

相关专题:走向胜利——决战决胜乡村述说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