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访③丨“总书记很关心农民,我们好高兴”

2020-09-19 07:15:09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邓晶琎 李秉钧] [编辑:欧小雷]
字体:【

沙洲现代农旅示范基地硕果累累,当地干部、种植大户笑逐颜开——

“总书记很关心农民,我们好高兴”

9月17日,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现代农旅示范基地,农户在查看小黄姜的生长情况。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田超 摄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邓晶琎 李秉钧

9月16日,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现代农旅示范基地,小河流水潺潺,田间绿意盈盈。

这天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基地,了解扶贫产业发展和增收情况。

“总书记很关心农民,我们好高兴。”当地干部、种植大户回忆起与习近平总书记的交谈,欢欣之情溢于言表。他们说,要做好农旅这个品牌,让汝城一年四季瓜果飘香,到处都是希望的田野。

向总书记报告好消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群山环抱之中,1500亩的沙洲现代农旅示范基地内,硕果摇曳。

这里分布着黄金柰李、猕猴桃、小黄姜、白毛茶、莲藕等种植示范区,是汝城县产业兴旺与红色经典相融合、精准扶贫与美丽乡村相统筹的乡村振兴试验田。

9月1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走在基地的沥青路上,和汝城县县长黄志文边走边谈。

“这是汝城的特色产品小黄姜。”来到沙洲瑶族村小黄姜示范基地,黄志文向习近平总书记介绍,“小黄姜虽然个头不大,但是渣少、口感好,是做菜的好配料、好食材。”

说完,黄志文朝着不远处的张有发喊道:“老张,快过来,说说你们的生产情况。”

张有发是文明瑶族乡的种植大户,他在此流转了9.8亩土地后,按照“合作社+农户”方式经营。今年4月,这里开始种植“春种冬收”的小黄姜。

“我从地里拔出一颗小黄姜,递给了总书记。”张有发回忆,习近平总书记拿着沾有泥土的小黄姜,向他仔细询问小黄姜的生长、产量以及经营等情况。

张有发说,今年天气好,小黄姜再过两个月就要大丰收了,每亩产量能有5000多斤,有11户农户通过租金、劳作等方式入股,预计每户可从中增收8000元。

听完介绍,习近平总书记微笑着鼓励张有发继续把产业做好。

张有发高兴地又向习近平总书记报告了一个好消息:“今年我的柰李大卖特卖,卖了13万斤,收入90多万元。”

4年前,张有发在文明瑶族乡楼江村流转了300亩土地,种植柰李、水晶梨、沃柑,并成立兴发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邻村韩田村15户农户入股。今年进入丰收期,柰李在8月销售一空,平均每户增收1万元以上。

听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习近平总书记高兴地询问今年为什么能增收。

“我们原以为今年受疫情影响,会卖得不好。”张有发介绍,今年汝城县大力推介“文明柰李”品牌,搞起了县长直播带货,叮咚买菜、盒马鲜生这些大平台都上门来合作,柰李在网上卖得火爆,所以销量还超过了往年。

张有发感慨,自己和习近平总书记面对面交流,深刻感受到了总书记对农民的关心关爱。

“今天是我50岁生日,见到了总书记,真是个大喜日子。”张有发黝黑的脸上,笑容朴实灿烂。

“村里越来越漂亮,游客也多了”

雨后瑶村,空气清新,远处的青山从云雾中露出了脸。

走在沙洲现代农旅示范基地的绿道上,黄志文向习近平总书记介绍了全县的农业发展情况。

这座罗霄山脉下的红色小城,森林覆盖率高达73.9%,是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也是香港特区政府授牌的供港蔬菜基地。今年,辣椒、生姜等主导产业的种植面积增加了三分之一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去年10950元的基础上可再增加800元。

在沙洲现代农旅示范基地,猕猴桃长势喜人。基地吸纳了沙洲、五一、韩田、秀水4个村的贫困户通过土地入股、小额信贷入股,327户贫困户每年户均增收1500元,4个村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各1万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鼓励发展农民合作社,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对农民的科技服务,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参与市场竞争和应对灾害的能力。

“总书记对农业很关心,和我们说得细。”黄志文说,汝城县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特优水果种植,做大做强农旅品牌。

这些年,为提升品牌效益,汝城县积极搭建“产学研”平台,与湖南农科院、湖南农大、省蔬菜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合作,创建了7套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流程、标准及规程,建设了28万亩标准化基地,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升级。

现在,汝城县漫山遍野、见缝插针种植着辣椒、生姜、水果和中药材等。全县10057名贫困群众通过发展农家乐、景区务工等,吃上了香喷喷的“旅游饭”,优质农产品变为了特色旅游商品。

在沙洲瑶族村民俗广场,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商贩张上燕的摊铺前,饶有兴致地询问她所卖的农特产品情况。

张上燕逐一向习近平总书记介绍了自己加工制作的豆角干、茄子干、桃胶等本地特产。

3年前,张上燕每天要走路去乡镇集市卖货。2017年,沙洲红色旅游景区建立后,政府鼓励土地流转、商铺租赁等,沙洲村形成了一条游、玩、品、购产业链。张上燕在民俗广场摆起了摊,卖农特产品。

“大户种什么,我们就跟着种什么,可以卖得起价。现在村里越来越漂亮,游客也多了,我一个月能赚三四千元。”张上燕止不住地嘴角上扬。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