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胜利——决战决胜乡村述说】凉粉日搓2000碗

2020-09-02 23:11:43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何金燕 蒋茜] [编辑:刘茜]
字体:【

凉粉日搓2000碗

8月31日,江永县兰溪瑶族乡勾蓝瑶村,“西施凉粉”制作人李梅英在家门口揉搓凉粉籽。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辜鹏博 摄

8月30日,江永县兰溪瑶族乡勾蓝瑶村,蓝天白云下,村里的孩子们一起分享冰棒。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辜鹏博 摄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何金燕 蒋茜

青山绿水环绕,古屋民居拥簇,青石板巷道错落,江永县兰溪瑶族乡勾蓝瑶村美得如诗如画。

2014年,这里还是深度贫困村,364户居民中有贫困户153户,年人均纯收入仅2000余元。2016年底,整村脱贫出列。

8月30日,记者走进村里,探寻千年瑶寨蝶变密码。

“远方的客人,瞧你满头大汗,快去喝碗‘西施凉粉’消暑。”顺着村民手指的方向,记者找到凉粉主人李梅英。

傍晚时分,李梅英一边在厨房炒排骨,一边和记者闲聊,“10多年前,家里一口这样的锅,只要15块钱,破了几个洞,没钱换新的,修修补补继续用。现在,顿顿能吃肉,还愁啥锅呢?”

早些年,李梅英与丈夫在广东打工。2015年,公公突然双目失明,婆婆体弱多病,丈夫患上肾病,李梅英夫妇不得不留守家乡。“在外打工10多年,在家不知能干啥。”她说。

2015年,扶贫工作队进村,发展几十个项目,盘活了勾蓝瑶村的旅游资源。李梅英吃上“旅游饭”,变身远近闻名的“凉粉西施”。

熄了灶火,李梅英给记者舀上一碗凉粉,分享她是如何“搓”出幸福生活的。

5年前,凭借祖传的手搓凉粉秘方,选取山里纯天然原料,李梅英开了全村第一家凉粉店。扶贫队为她申请营业执照,制作“凉粉西施”匾牌。

“一两凉粉籽,配3.5公斤水。揉搓后,再定型。”李梅英介绍,瑶寨四面环山,盛产凉粉果,手搓凉粉工艺已沿袭数百年。每年8月,李梅英和爱人去山上采摘凉粉果,取籽晒干储存。每次搓凉粉前,先盛一盆烧开的井水,将晒干的凉粉籽和六月雪(一种植物,起凝固作用)倒入纱布包,再放在水里揉搓挤压20分钟,等白色清香的汁液流出后,静置30分钟。舀出凉粉后,加入红糖、米醋、芝麻和百香果,爽口美味。

“一碗凉粉3块钱,节假日最多一天可卖2000碗。”李梅英笑着算了一笔账,几年下来,他们家年收入突破了10万元。

31日凌晨1时,村寨一片静寂,李梅英还在店里忙着搓凉粉。记者伴着星光回到村里民宿,做了一个甜甜的梦。

近年来,随着瑶寨游客日益增多,何红联等贫困农户先后支起10多家凉粉摊,白天干农活,晚上搓凉粉。

刚过去的暑假,11岁的黄玉娟每天帮妈妈守着游客中心的冰柜卖凉粉。“一个月就赚了两三千块钱。”何红联笑着夸女儿是个好帮手。

清晨6时,村寨醒了,52岁的田秀鸯在古井旁搓洗粽叶,用来包大灰水粑粑售卖。“粑粑软糯香甜,一个可卖30块钱。”她说。

3年前,田秀鸯把旧屋翻新,在游客中心附近开了一家小卖部,生意红火。

交谈中,田秀鸯咧嘴大笑。“以前,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做手工,累死累活还是穷。现在,吃好喝好啥也不愁。女儿出嫁了,儿子上大学了。”说着,田秀鸯又搂着记者的肩笑起来。

2018年至去年底,勾蓝瑶村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000万元,村集体纯收入60余万元,村民人均增收2450元。

去年,勾蓝瑶寨被评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

■记者手记

对联藏匿脱贫密码

何金燕 蒋茜

清晨和夜晚的勾蓝瑶寨,静得能听到山水大地花草的呼吸。原来,世间真有世外桃源。

穿行在古朴的民居里,记者发现,每家每户的对联都很特别,诸如“礼貌待人财富来,诚信经营客常往”“古今百善孝为先,天地万情和至贵”“克勤克俭践家风,唯诚唯信行世事”等,贴在红墙上,暖进人心窝。

勾蓝瑶村支书欧阳明俊告诉记者,全村注重“育乡风”促文明,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了推广勾蓝瑶民俗文化,村里培育了一支50人的文艺文化队。村民白天下地当农民,周六晚上登台演出,去年表演120多场,人均收入7000多元。年近八旬的老支书欧阳绪珍和老伴欧阳美嫦都是演员,跳踏鼓舞、吹拉弹唱,无论刮风下雨,他们从不缺席,只因游客“喜欢得很”。

为保护瑶寨文化生态,村里易地扶贫搬迁也有别于其他贫困村,瑶寨里面的古建筑不能拆不能建,乡政府在瑶寨附近“复制”新村。村民旧房腾空后,将建成生态博物馆,多角度呈现瑶寨文化。欧阳绪珍一家九口刚搬进200多平方米的新房,他家旧居将改造成一家女红博物馆。

对联藏匿脱贫密码,笑靥荡漾幸福满足,瑶胞们在用匠心传承着千年瑶寨文化。

采访中,不少村民告诉记者,以前他们羞于说自己是勾蓝瑶人;如今,听到“勾蓝瑶寨”4个字,他们内心会涌动满满的幸福感。

精准扶贫,扶起了村民的精气神,扶出了他们谋求发展的自信心。

相关专题:走向胜利——决战决胜乡村述说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