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胜利——决战决胜乡村述说】轮椅上的幸福时光

2020-08-17 00:08:42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刘永涛 肖霄] [编辑:周泽中]
字体:【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刘永涛 肖霄

(8月15日,隆回县三阁司镇中洲村,自强乐观的残疾村民孙柳青。她通过自身努力实现了脱贫。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李健 摄)

四面环水,水外环山,积沙成洲,遂得其名。

赧水河畔的隆回县三阁司镇中洲村,因山水阻隔,进出靠渡船,曾经“遗世独立”。

这里,即是孙柳青生活所在。

“我有点怕丑。”孙柳青羞涩一笑,双手捂脸,又从指缝里悄悄看着记者。

知道只是聊天采访,不上电视,坐在轮椅上的她顿时轻松起来。

2003年,22岁的孙柳青从邻村嫁过来。自幼患小儿麻痹症,她和患有轻度精神病的老公,成为彼此的依靠。

“生活好了,每天都开心。”孙柳青笑声轻盈,指向房屋一侧的菜地。闲暇时,她坐电动轮椅到菜园,匍匐在地一铲一锄,种下的冬瓜、丝瓜、辣椒长势正好。

菜园瓜果,是孙柳青的“第二爱好”。在家附近的扶贫车间上班拿工资,才是她最大的乐趣。

她曾以为要靠父母养一辈子,时常暗自嗟叹。直到在家门口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她的眼中放光,笑时也大胆了。

刘献文还记得,2018年第一次去孙柳青家走访时的情景。风雨飘摇的危房里,一张手动轮椅斑驳破旧,一条矮小的板凳既是她的坐凳,也是她在家中行走的工具。

见到生人,孙柳青本能地躲闪到墙角。

身为省纪委监委驻中洲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刘献文的心被猛扎了一下。他想,工作队引进的和亚扶贫车间开张在即,孙柳青能否去试试?

“自己挣钱养活自己,才过得舒坦。”听到孙柳青的心里话,刘献文迅速对接扶贫车间,打开一条绿色通道。

很快,坐在轮椅上的孙柳青成为上班族。

然而,即使在离家不到1公里的扶贫车间上班,孙柳青依然困难不少。她的轮椅是手动的,每天上下班、打饭、上洗手间都要同事推上推下。

两个月后,孙柳青突然提出辞职。她不愿连累同事。

刚刚升起的希望,怎能夭折?没过几天,工作队协调隆回县残联,给孙柳青送了一台新的电动轮椅。

笑容霎时挂上脸庞。这个总希望自己多做一点事的女子,可以自己驱动轮椅上下班了!孙柳青记得,这一天是2018年11月1日。

“月薪2000元,做梦都想不到!”孙柳青想展示最好的自己。在扶贫车间从事鞋面裁断工作,和其他同事的岗位标准一样,她拒绝厂方给予特别关照。

“我现在是家里挣钱最多的人。”聊起在县城一家企业做保安的老公,孙柳青满脸骄傲,“老公月收入1500元,工资都归我管!”

日子有了更多明亮色彩。

2019年3月,在多项利好政策帮扶下,孙柳青夫妻又住上了新房。同年底,中洲村最困难的孙柳青家,脱贫摘帽。

8月15日,蓝天白云下的隆回县三阁司镇中洲村。湖南日报记者·华声在线记者 李健 摄

赧水奔流,不舍昼夜。

孙柳青盼望的另一件事发生了——架桥通路,中洲村民告别乘船出村的历史。

今年7月17日晚,孙柳青邀上几个伙伴,坐着电动轮椅来到中洲赧水大桥。

“这是我见过的最壮观的桥!”孙柳青说。

第二天,中洲赧水大桥正式通车。这座长183.66米的大桥,投资逾1000万元。在省纪委监委关心下,驻村帮扶工作队全力推动,历时18个月,终于建成。

在这个喜庆日子,孙柳青和丈夫特意多做了两个菜。

大桥开通,中洲村告别“孤岛”。村里成立歌舞文艺社,将歌声唱到河上,飘过对岸。

傍晚,村民广场上,中洲文艺社的大妈大叔开始歌舞串烧。年近八旬的覃时玉、刘时爱,甩出快板“中洲腾飞”。

孙柳青在一旁看着,不时大笑、鼓掌。

她想,文艺社再招人时,一定去报名。

■记者手记

照亮那些不屈的心

刘永涛

8月15日,隆回县三阁司镇中洲村,村民展示种植的哈密瓜。近年,该村大力发展香柚、哈密瓜、蓝莓等绿色生态水果种植,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李健 摄

从隆回高铁站出发,途经县城,而后到中洲村,不足半小时车程。四面环水,交通不畅,纵然水草丰美,中洲村却多年困顿贫瘠。

孙柳青是坐着船嫁进来的,此后几乎再未离村。她和患有精神病的丈夫,是村里最困难的“夫妻档”,也属于最边缘的那类人。如何精准帮扶脱贫,一直是村里未解难题。

驻村帮扶工作队到来,这一“沉疴”得以化解。他们扑下身子,修路架桥,引进扶贫车间,建起柚子产业园,村民在家门口有了工作。即便坐在轮椅上,孙柳青也能自食其力。

孙柳青的好日子,得益于量身定制式的帮扶,也在于她自己有一颗不屈的心。她倔强、坚韧,她想告诉世界,她的双手仍能做许多事。

美好生活,人人期盼。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路上,最需要干群同心同向,点燃满腔热血,化为奋力前行的铿锵步伐。

相关专题:走向胜利——决战决胜乡村述说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