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故事 品古建 | 八一追忆“竹园”岁月

2020-08-01 19:07:11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孙烨 王铭俊] [编辑:刘畅畅]
字体:【

又是一年八一建军节。说到红军,人们总会想起那二万五千里的漫漫长征。长征路上开辟的一个又一个革命根据地,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起点,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是共和国走来的地方。在湖南省新化县的一个小镇上,就曾有一个“竹园”,被选为长征司令部,承载过一段与红军有关的回忆。

新湖南客户端特别策划《读故事 品古建》,本期走进红二军团长征司令部旧址,翻开历史的画卷,感受当年的战火与颠沛,铭记先烈的付出与精神。

古建故事

战士们来过一阵子,村民们惦记一辈子

1935年10月,红二、六军团为配合中央红军长征,决定突围北上。以贺龙任军团长,任弼时任政治委员的红二军团3个师9000余人,分兵两路至上、下团村。红军到来之前,时为县议员的大地主奉世清躲了起来。红二军团长征司令部的首长便住进了奉世清取名的“竹园”,设军团部于此。

起初,当先锋部队300余人进入奉家的豆腐岩、浪山坪时,当地老百姓吓得躲到了山上,以为是伪军来了。

“老乡们,我们是红军,是贺龙的部队,不要怕,我们是保护贫苦农民的。”在红军的宣传呼喊下,晌午有几位胆大的村民回到家里,发现真的是为穷人打天下的红军来了,躲在大山里的其他村民这才一个个陆陆续续回了家。

先锋部队在镇上驻扎的一周内,帮老百姓打击镇压了村上多名地主,将他们囤积的稻谷、玉米、花生等粮食分给了当地的穷苦百姓。空闲的时候还帮老百姓干农活,与地方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在新化县文物管理所,现在还陈列着一盏珍藏了84年的行军灯。这盏灯是当年红军离开奉长姑家留下的。

红军驻村后,有几位战士和一位首长住在奉长姑家,当时奉长姑只有13岁,经常帮着妈妈给红军做饭、烧水、洗衣服。其中有两位战士的双脚肿得像红桃似的,奉长姑的父亲奉名庆便用当地的土法在火塘边烤了个萝卜让战士们热敷袪湿消肿。临走时,那位红军首长提来一盏行军灯,递给奉名庆:“老奉,这是我留给你们的。等革命成功了,到时再来看你们,以灯为证。”

红军走后,奉名庆将这盏行军灯一直小心翼翼地挂在楼上谷仓靠近天花板的黑角落上方,没有对一个人说。解放后,奉长姑把行军灯无偿交给了新化县档案馆收藏,现已成为珍贵的革命历史文物。

同样被留下来的还有一座烈士墓碑。

1935年12月,红军经过奉家镇,一位受伤的红军住进了村民奉写地家中,由于病情严重,红军就把受伤的战士留在村里,并放下两个银元拜托村民照顾。

受伤的战士由于病情过重,当天下午就病逝了,奉写地和另外几个村民将战士葬在了深山,并年年为他扫墓。奉写地去世后,村民罗承忠接下了扫墓的任务,以村里的名义给烈士立了一块碑,并交代后人将自己葬在烈士墓碑下方3米处,永远守护烈士陵墓。

古建艺术

红色的“竹园”,英雄的根据地

红二军团长征司令部旧址位于湖南省新化县奉家镇上团村的“竹园”,现已是奉家镇上团管区办公楼。

竹园为四合院板屋结构,是中国传统合院式建筑,加上承载中国红色史迹,具有重大的文物价值,完整保存至今。它始建于清末民初,占地面积约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680平方米。大门正面为圆型拱门,两边为一层砖木结构房屋,其它三栋为凹字型双层砖木回廊式风格,回廊与栏杆、门窗对称,共有房屋80余间。

如今留下的红色旧(遗)址、红军标语和流传于世的歌谣、故事、传说正是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红色革命精神的承载体和写照,也诠释着那段英雄的岁月。

新湖南客户端·华声在线实习生 孙烨 记者 王铭俊 整理

参考资料来源:《探访红二方面军司令部旧址》《红色印记——红二军团长征司令部旧址 “奉家竹园”》《共和国从这里走来》《红二军团在新化奉家的日子》等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