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滋味最久长

2020-07-31 08:20:10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肖云] [编辑:夏博]
字体:【

童年滋味最久长

——评长篇儿童小说《女孩小溪之歌》

肖云

邓湘子的长篇儿童小说《女孩小溪之歌》,以作者一贯的写作风格和文学态度为基底,即通过诗意的描绘,叙写成长的艰难与沉重,表现悲悯情怀。

作家的目光锁定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国古老乡村,一个当下小读者十分陌生的时空。邓湘子塑造了小溪这样一个纯善的乡村女孩,并借着小溪的际遇,温故苦难,审视成长。由于故事场域的与众不同和叙事立意的独具匠心,作品从一开始就显出了独一无二的个性。

这无疑是一部苦难题材的成长叙事,作者选择第三人称的有限视角创设情境,这就使得主人公小溪“缺席”了很多事发现场。无论是父亲、哥哥还是奶奶的去世,小溪均不在第一现场,她总是通过其他人的互证最终确认消息。显然,邓湘子对儿童给予了充分的尊重和关爱,所以在展示苦难的时候,他尤其注意了度的把握。作品中死亡总带有一定的偶发性和巧合性,情节的突转揭示着生命的无常,折射出那一代人命运多舛的生活本相。

不仅如此,初看小山和祖母之死,这充满神秘性的受难令读者措手不及。邓湘子紧贴着湘西南山区地域背景,在作品中灌注了一种具有神性、巫性的原始思维。无论是那些富有地理因缘的神话传说,还是小山和祖母如献祭一般的生命终止,都氤氲着一丝诡谲,亦真亦幻。

而这种氛围同时也隐伏在小溪的梦中。邓湘子不惜笔墨地描写小溪的梦,以梦的方式表达人物内心,叠入成长体验。这些梦以蒙太奇的方式反复闪现,解读起来同样有巨大的弹性空间。鬼魅、失序的噩梦极具象征意义,呼应着小溪潜意识里无法厘清的焦虑和隐痛,表现着小溪细腻、幽微、隐秘的心灵世界。梦中诡秘的大鸟,又可以看作是小溪内化苦痛时坚韧、乐观的精神表征。大鸟的频繁出现,正是小溪一次次的灵魂自救、心灵突围。

在邓湘子笔下,小溪的成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即使亲人接连死亡、背井离乡,小溪对苦难仍持有钝感,她对于成人世界复杂人性的审察能力并没有离奇般地一夜突涨,她的纯良、天真、懵懂也没有夸张式地瞬间泯灭。对此,邓湘子给予了理性的解释与观照:“这也许就是童真的本来样子,也是童真应有的力量。”

作者做了一个新颖且有意思的尝试,即以“酸麻管”“苦艾菜”“红南瓜”“鱼腥草”“辣蓼花”“酸柿子”这些与乡土保持着巨大亲密性的日常植蔬为章节名称。它们是章节的标题,也是情节的重要构成元素,更是作者着重表达的具有生活实感的成长滋味。

邓湘子将滋味落到实处,多次写到了感官体验,如“酸麻管”“红南瓜”“霜柿子”等部分,通过“吃”的叙事,充分调动小溪的感官,食物的滋味变成了她的身体记忆,丰富了她的成长感受。而“吃”作为一种社交纽带,也成为羞涩、内敛的小溪向外敞开心扉的重要渠道。食物的分享和共品,营造了温暖而庄严的交流氛围,这样的氛围沁润着温情,软化了苦难。

作者在人物名称的设定上也颇有用心。如“小溪”这个名字,不仅呼应了她的成长环境,也与她的性格有机涵融。《道德经》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在小溪身上,柔弱与刚强对立统一,形成了巨大的张力。

这部作品,邓湘子不追求快节奏、大容量,他力图打破叙事范式的窠臼,追求一种干净单纯的内核,所以他写得朴素,只为从容地讲好一个成长的故事、一个耐读的故事。他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你听着,也觉得这个故事如小溪一般,虽无惊涛骇浪,却能柔婉地延绵到心灵深处。

(《女孩小溪之歌》 邓湘子著 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