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都市报·华声在线记者 郭辉 图 /视频 何佳洁
人物档案
吴四英: 苗族, 77岁
苗家绣娘,湖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
如果说,苗家银饰像一首清亮的山歌,代表着财富与美丽,那苗绣就是一幅画、一卷书,一针一线都记载着苗族人的故事,传统与创新共存于绣娘的心里,不断变化的想象力,就是她最精妙的生命力。
7月26日,湘西凤凰山江苗寨,77岁的苗家绣娘吴四英仍在细细地描着花样,娴静的脸上仍有年轻时的模样,“岁月从不败美人”,说的是她,亦是她手中美丽的苗绣。
“先在白纸上画图样,再在凿花板上雕出花样,把花样放在选好的布料上调整位置与组合,有些地方也许绣到一半又会有调整,不能完全靠花样的,这就要看绣娘的本领了。”吴四英基本不会讲汉语,她声音不大,温柔地说着苗语,把一张张亲自制作的花样递给我们看,又将最新完成的百蝶衣铺开,上面绣满了层次分明色泽艳丽的蝴蝶,五彩的翅膀仿佛在颤动,引来一阵阵惊叹。
“我是这附近比较有名的苗家绣娘。”吴四英有些腼腆地介绍着自己,事实上,自谦“比较有名”的她是湖南省级苗绣传承人,13岁开始学绣花,绣了60多年,手艺是打小从祖母、外祖母那里学来的,凤凰、牡丹、小鸟……自然万物,苗家人生产生活的点点滴滴,都能成为苗绣的花样。好绣娘必然是心灵手巧的,吴四英说,苗族没有文字,绣娘的手艺也只能口传心授,聪明的苗家绣娘不仅能记得住传统的绣样,还能不断自我学习、发挥,有些绣品甚至是有故事性的,绣娘用手中不断变化的苗绣,记录苗家人的故事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花纹或秀美壮丽,或非常细致,艺术水平均极高。”这是沈从文大师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对苗族服饰的表述。为吴四英翻译的山江苗族博物馆的龙文玉馆长说,“苗绣最浪漫的地方,就是可以随时变化,整个苗族社会就是绣娘们最好的培训学校。”
龙馆长介绍,苗家姑娘人人都能绣,但真要学得好必须有好传承,还要有好出路。吴四英虽已年过七旬,手艺依然精巧,目前主要修复历代的绣品以及接做盛装的订单,“像这件百蝶衣就是苗家盛装,一般是新娘结婚或者特殊场合在一些外事活动时穿,现在吴四英和徒弟们订单不断,忙不过来,很多都是卖到国外去的。”龙馆长说,他们的苗绣传习所已经教了七八百名绣娘,苗族的汉族的都有,得到吴四英认可的“出师”的徒弟有三十多名,个个都非常优秀,湘西著名的民族品牌“山谷居民”艺术总监易华就是她的徒弟之一。
“所谓慢工出细活,做一条百蝶裙需要一个多月,但机器可能很快就完成了,现代社会,手绣的效率确实有些跟不上节奏,为了不让苗绣失传,我们必须做点什么。”龙文玉说,这也是当地开办传习所有目的之一,现在,山江镇有些村里的绣娘已经分类了,一个村就绣同一种产品,比如帽子、方巾,这样更容易形成规模化、产业化,“苗绣作为我们当地脱贫致富的产业之一,我们还鼓励绣娘们做些小件,比如手机壳呀,小手绢什么的,希望得到年轻人的认可。”
不过,吴四英倒是对苗绣很有信心,她觉得,手绣的美与创造力,是机绣无法取代的。“我要继续带徒弟,把我学的都传给她们,希望她们都学会。她们要创造,愿意绣什么我都支持,因为她们年轻,会比我做得更好。”满脸微笑的苗家绣娘说,她们一定会把苗绣传承下去的。
(视频部分素材 郭立亮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