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首页 | 湖南

中国日报网|十八洞村的“精准脱贫”故事

2020-07-25 22:26:17 [来源:中国日报网] [作者:冯志伟 张余] [编辑:周泽中]字体:【
“山那边是什么”“是山”“那边的那边呢”“山,还是山”……湖南湘西的武陵山区,是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这些地方就像诗中所说,被绵延无尽的重重大山所包围,虽然风景秀丽,但却阻隔着一代代山民们走出贫苦大山的梦想。

《中国日报》国际版报道十八洞村的脱贫故事

云雾缭绕中的十八洞村

记者 冯志伟 张余

“山那边是什么”“是山”“那边的那边呢”“山,还是山”……湖南湘西的武陵山区,是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这些地方就像诗中所说,被绵延无尽的重重大山所包围,虽然风景秀丽,但却阻隔着一代代山民们走出贫苦大山的梦想。

隐身在这片山区深处的十八洞村是一个苗族村落,一度十分闭塞,村民们长期徘徊于贫困线以下。2013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668元,贫困发生率高达57%。生存环境的桎梏世世代代困扰着这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摆脱贫穷似乎永远是个遥不可及的梦。

然而,当你再次踏入这个大山深处时,你会发现这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贫穷落后的山野村落,已成为小有名气的网红带货直播点、动植物种养基地、苗绣合作社和乡村旅游热门景点,村民的人均年收入相比7年前翻了九翻,大批在外“游子”陆续回归家乡开始了集体创富之路。

十八洞村的今非昔比,源于“精准扶贫”思想的提出与实践。7年来,在“精准扶贫”思想的引领下,这里的大山不再成为村民们摆脱贫穷的障碍。

“出窝凤凰”返乡当网红

“火塘是我们传统的保暖方式。同时,我们还可以用它来熏腊肉。”穿着鲜艳苗服的施林娇正坐在火塘旁网络直播,向“粉丝”们介绍当地土特产,挂在火塘上的一排排地道烟熏腊肉让网友们垂涎不已。

施林娇是从十八洞村“飞”出去的“金凤凰”之一。24岁的她去年从浙江音乐学院毕业,后在湖南浏阳市工作。几个月后,她辞去工作回到十八洞村,制作出一系列网络视频来宣传家乡。这份充满热情的事业由一个三人创业小组完成:施林娇负责出镜,而她的两名伙伴施志春、施康则分别负责策划节目和剪辑视频。

施康曾经在湖南省长沙市从事新媒体领域的工作,之后又受到施志春的启发和鼓励,萌生了在自己家乡创业的想法。施志春则是三人中的精神核心,先后攻读长沙中南大学的英语本科生和吉首大学的法学研究生,毕业后选择离开吉首市返回十八洞村,并成为这里首位返乡就业的硕士。

从2017年起三人各自从城市回到家乡,他们决定携手合作,利用现代传播渠道将家乡向外界推广。十八洞村位于山水秀美的武陵山区之中,但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不全,且人多地少,村民们过去只能依靠几亩薄田种植粮食糊口。这些大学生们都是土生土长的十八洞村人,亲身经历了曾经的贫困和近几年的飞速发展,对改善家乡生活抱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1岁的施志春说:“我想让我的家乡被更多其它地方的人知道,这样就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还可以更多地销售这里的特产。”

为了实现这个朴素的愿望,他们很快策划并拍摄了一系列视频,并发布在国内的主要社交网络平台“抖音”上,这让他逐渐找到了一种有效宣传十八洞的方法。“通过视频,我们可以充分展示苗族的文化和传统,例如我们在干农活时的样子,我们的特色美食,还有苗歌、苗舞。”

不久之后,三人小组在抖音上已经收获了近10万名粉丝,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越来越多的粉丝们开始购买十八洞村的土特产。施志春说,他们目前已经卖出了数百公斤的腊肉,而村民每卖出一公斤腊肉就可以赚到60元人民币(合8.5美元)。除此之外,他们也在尝试销售胡椒、米酒、猕猴桃等其他土特产。为了将来能销售更多种类的产品,同时更好地保证产品的质量,施志春正计划着成立自己的食品公司甚至食品加工厂。

施林娇直播苗家菜

老支书的苗绣工厂

返乡创业的大学生们并不是唯一拥抱十八洞村光明未来的人。

石顺莲正坐在工作台上手指翻飞,缝制一幅火车头主题的精美苗绣作品。刺绣号称“针尖上的芭蕾”,讲究手法和技巧。石顺莲今年66岁,曾任十八洞村的村支书17年。2014年退休后,她重拾旧时爱好——苗绣,作为苗族传统手艺,石顺莲希望它可以帮助村里有需要的妇女们增加额外的收入。

石顺莲回忆说,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来访问十八洞村时,939名村民中有57%生活在国家贫困线以下,人均可支配收入仅1668元。她说:“当他问我们村民一年能挣多少钱时,我心里很难受。”石顺莲自1997年以来一直担任村支书的职位,但由于落后的自然条件,仍然难以改变十八洞村的贫穷面貌。

惭愧、自责、忧虑等等诸般情绪混杂在一起,一连串的问题涌上她心头:有什么办法能让十八洞的村民自己发展起来,能像总书记说的那样达到小康?可是现在自己已经六十岁,这个村支书也必须要让给年轻人了。等我退休了,还有没有什么事情是我可以做的、可以帮上忙的?

石顺莲想起了自己年轻时热爱的苗绣手艺。十八洞村是苗寨,这里的苗家女孩们十一二岁起都会跟着妈妈、奶奶学苗绣,只是这份手艺后来渐渐失去了传承。“我就想把这些会做手工艺的妇女组织起来,让她们在家门口赚点小钱。”

虽然一直说自己已经六十多岁了,这位老支书可是个十足十的“行动派”。2014年退休后,当年5月她就组织成立了十八洞村苗绣特产农民专业合作社。她腾出自己家里的三间瓦房,改造成了苗绣工坊。在这位“石大姐”的带领下,久被尘封的民族艺术、文化遗产焕发新光彩,成为了村民们脱贫致富的法宝。

为了更好地传承手工艺和工匠精神,这个苗绣工坊的作品一直坚持手绣、不用机绣。配色不对,拆掉重绣;图案歪了,拆掉重绣……作为工坊里技术最高的绣娘,石顺莲对其他绣娘们耐心、细心地指导,对每一件绣品都严格把关。

石顺莲绣制精美作品

2018年起,合作社与中车株机公司达成合作,中车每年向他们订购一批以火车头为主题的苗绣作品,作为礼物送给德国、奥地利、塞尔维亚、马来西亚等国的客户。石顺莲笑呵呵地说,“中车现在每年给我们十万,是我们最大的客户。”

六年过去,十八洞村现在已有55户村民加入了苗绣合作社。全村300多名妇女中,上至八十多岁、下至二十多岁,已有192名重拾绣花针成为“绣娘”,其中能独立做产品的高级绣娘有28人。在订单多的时候,绣娘们每月仅靠苗绣就能增加两三千元的收入。

虽然苗绣事业已小有所成,但对于下一步的发展,石顺莲还是有许多担心。她告诉记者:“订单量不饱和,而且暂时没有能设计图案的人才,这是现在的两个主要问题。”此外,石顺莲也希望将来有更多资金的话,可以建立起自己的工艺品专卖店,多做一些挎包、钱包、书签、帽子等苗绣小产品,作为十八洞村的特色纪念品在专卖店里销售。

村民们利用当地传统工艺来增加收入和改善生活,这恰与“精准扶贫”理念相合。这一理念强调对扶贫对象的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尤其是要因地制宜地培养合适的产业,才能真正实现脱贫不返贫的目的。

苦尽甘来的贫困孤儿

当一些村民开始了摆脱贫困的努力,其他人也在继续寻找属于自己的商机。其中一位就是33岁的龙先兰,他发现十八洞村植物繁茂、蜜源丰富,正是养蜂佳地。

从2015年开始,龙先兰逐渐踏上自己的养蜂事业之路,并从最初起家时的四箱蜜蜂逐渐发展到现在的三百多箱。他的收入也随之大幅增长,去年的收入已超过40万元。

在成功进军养蜂业之前,龙先兰曾是一个穷困潦倒的孤儿。在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就改嫁了,父亲也在他十八岁的时候去世,留下他和妹妹相依为命。但突如其来的一场大病,又夺走了妹妹的生命。接二连三的打击,让他只能向酒精寻求麻痹和慰藉。

种种不幸之后迎来的幸运是,龙先兰在十八洞村各项扶贫措施的支持下,开始努力养蜂。这份“甜蜜”的事业不仅增加了他的收入,更促成了他的美满姻缘。

龙先兰说:“我是在十八洞村的一次相亲大会中认识她的,但因为我以前是出了名的穷,她的家人一开始非常反对我们交往。”于是他等了一年,当自己的蜂蜜再次丰收时勇敢地上门提亲,终于在2016年求婚成功。

龙先兰的蜂蜜生意在为他自己带来幸福的同时,也帮助了更多村民脱贫致富。目前,十八洞村及周边村庄已有560多名居民加入了龙先兰带头创立的蜂蜜合作社,这其中一半以上的人曾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而现在都已脱贫。

龙先兰告诉记者,他从养蜂业中获得的机会,使他从一个毫无生活目标的穷苦孤儿变成了一个负责任的丈夫。“尤其是2015年牵手我爱人之后,我感觉我运气一下子好了,不管做什么,就算碰到什么困难也不怕,觉得一定能克服。”现在的龙先兰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充分享受着家的温暖和舒适。

富起来的施成富一家其乐融融

脱贫摘帽“燕归来”

龙先兰是十八洞村民摆脱贫穷的一个缩影。从前,寨子里的村民们更多地是靠单打独斗摆脱贫穷;如今,更多的村民靠的是集体发展特色产业致富。正如十八洞村驻村第一书记孙中元所说:“发展合适的产业是十八洞村未来的关键。”

除了独特的苗族文化,十八洞村还有着秀丽的山水风光和丰富的生态资源,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十八洞村首先对基础设施进行了翻新,包括水、电、路改造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同时保持了苗族村寨的特色风貌,做到“修旧如旧”。2018年5月正式成立了十八洞旅游公司,以便为游客提供更加规范的统一摆渡、统一讲解、统一服务。去年十八洞村游客量已达到60万人次,相当于2018年的两倍。

蓬勃发展的旅游业为村民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目前,全村已有两百多人从事旅游及相关服务工作,包括经营农家乐和民宿,担任导游、保洁、保安、摆渡车司机等等。

在过去,十八洞曾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空心村”,因为年轻人纷纷到珠三角、长三角打工,“除了春节之外,村里大多时候只有老人小孩。”而现在,原本偏僻冷清的深度贫困村已经越来越兴旺繁荣,这吸引了200多名漂泊在外的“燕子”回到了家乡。

根据当地优越的气候和地理条件,村民们还发现猕猴桃种植在这里非常具有优势。但是由于土地有限,人均耕地面积还不到1亩(0.067公顷),这使村里无法大规模种植猕猴桃。于是在2014年,十八洞村采用“飞地经济”的发展模式,从邻村流转了1000亩土地来种植猕猴桃。依靠猕猴桃产业,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每人每年都能得到分红,去年的分红就达到了1600元。

利用夯街峡谷优质的天然山泉水资源,十八洞村还和步步高公司合作开办了“十八洞山泉水厂”,村里提供水源和土地、并以品牌入股的方式占股20%。2019年,村集体从山泉水厂得到了64万的分红。

2016年,十八洞村整村脱贫摘帽,村民人均收入达到了8313元,大大高于3000元的国家贫困线标准。2019年时这一数字达到14668元,几乎是2013年收入水平的九倍。“我现在的生活比我酿的蜂蜜还要甜!”龙先兰一语道出了十八洞村民们的集体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