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年前的高考生回忆:大家都想把失去的那些年夺回来

2020-07-08 10:00:22 [来源:潇湘晨报] [作者:易思含 姚方媛] [编辑:伍镆]
字体:【

43年前的冬天,梦想突然被点亮

1977年和1978年的高考生回忆:备考特别认真,大家都想把失去的那些年夺回来

张效雄在湘潭大学的宿舍内看书。组图/受访者提供

张效雄大学时代与同为77级的女友合影,现在他们是夫妻。

如今是作家的张效雄,仍然记得43年前的场景:1977年恢复高考,也是唯一一年冬天高考,他骑自行车的双手冻得通红;考生年纪悬殊,15岁到30岁之间都有。

毕业五年后,参加复习班,赶上1978年高考,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飞虎回忆,在复习班里,每个年纪大的考生,一心奔着考大学,信念特别强,因为他们等这个高考通知,比应届生多付出了好几年的代价。

如果没有恢复高考,他们有人会从事农业,有人会接受被安排。“如果遇见没有高考,我们的故事又该上哪儿去上演呢?”

潇湘晨报记者 易思含 长沙报道

7月7日,2020年高考第一天。特殊的是,这是延期一个月的高考,没变的是,依旧汇聚了太多的期望。

回望43年前,1977年8月,全国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召开,会议决定恢复中断10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至此,一个时代的拐点也由此出现。当关闭了10年的高考闸门再次开启,570多万人的梦想,也同时被点亮。这一年录取率仅为5%,是竞争最为激烈的一年。

“上大学的信念是支撑我往前走的动力”

“我们这一代人,由于年龄的缘故,总喜欢重温那个逝去的年代。”

上大学,是张效雄从小收藏在心里的梦想,也是他弟弟妹妹的梦想。“不敢和别人说,同学间没有这个氛围,不好把它当作一个话题去讨论。”

张效雄的父母都是教师。“他们爱学习,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氛围。这是我们能够成才的先决条件之一。尤其是父亲,一开始就确定了我们人生的目标,就是要通过上大学,做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张效雄说。

张效雄从小就可以接触到各种图书和报纸,在成长的过程中,他想上大学的梦想逐渐丰盈。部分大学的名字在他心里刻下印记,并且逐渐附加上“记者”这个职业,新闻学是他对大学专业的渴望。

儿时梦想的树立,大多都和环境,以及环境赋予自身的爱好相关。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飞虎,同时也是湖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他回忆,母亲带给他对音乐的喜爱,对绘画的喜爱,对艺术的喜爱。学习艺术,上一所可以学习艺术的大学,是他在上学日子里,逐渐沉淀下来的梦想。

然而他们共同面对的一个事实是,他们高中毕业的那一年,在毕业典礼上得知,不能考大学。

他们都等了五年才有机会参加高考。在这五年的等待时间里,一边接受着所做的工作,一边盘算着,要好好工作,说不定哪天就被推荐去上大学了。

张效雄说,“在那段最苦的日子里,我一直在等转机,上大学的信念是支撑我往前走的动力,我不屈服于现状。”

陈飞虎感慨,被推荐了两次,又在政审时不过关被取消资格,后来被分配从事放映工作。白天在玻璃上画画,晚上将自己的作品投影在放映片上。由于作品被放大后会放大缺点,他努力使自己绘画的水准不断提高。恢复高考的消息传到村子里,大家都在奔走相告,相互结伴一起复习。

陈飞虎喜欢放映这门工作,但是他更想走进和艺术有关的学校。他没想到,经过命运多次的转机,他不但成为1978年610万名考生中的一员,而且挤进7%的录取率如愿考上大学。

“我一定会考上,我一定要考上”

“十年的时间(没有高考),十年终于等来恢复高考的消息的人们,分别都从山村、从牧场、从工厂、从矿山奔向教室,大家都有一个普遍的心理,要把失去的那些年都夺回来。”张效雄说。

在张效雄和陈飞虎的回忆里,1977年、1978年备战高考的复习期,每个往届生的信念都非常坚定,尤其是放下稳定工作的人们,为了大学背水一战。

张效雄说,推荐高考期间,太多“走后门”的现象,大学教室里学生能力参差不齐,老师无法同步上课。恢复高考最重要的就是以文化课考试分数作为录取的决定性因素,而分数体现的是考生的知识积累和才学水平。

为了梦想,当时21岁、正在恋爱的张效雄,放下了自己的爱情。他要握紧这个大学梦,不敢让任何一丝的疏忽,让这个梦从指尖溜掉。

那会儿没有复习资料,时间又很短,张效雄和弟弟妹妹不敢轻易放松。他们的父亲在教育部门工作,得到这个消息后,立马通过自己的学生、同学和朋友的关系,弄来一大堆五花八门的复习资料,然后将三个孩子“关了起来”,还请了农场最好的几位教师,给孩子们进行填鸭式的补课。“所有人,我们、家长、老师,都有种感觉,这份责任很重,所以要准备好,也必须要准备好。”

让张效雄印象深刻的,不止夜以继日的一个月学习,还有学习后的美食奖励。“那段时间吃了好多好吃的,很久没有每天吃这么多好吃的了。高考给我带来最深刻的影响之一,是我现在依旧非常爱吃炒猪肝。”

当时梦想的力量,让他们对他们说过的每句话,都记忆深刻。他们对自己和家人许下的每一个承诺,都十分坚定。也许现在他们的父母都不记得了,43年后当他们自己再想起来,依旧记得那份力度。

陈飞虎的复习班距离家里20公里,在复习期间,村里有人劝导他父母,明确参加高考的利弊以及考上大学的概率。父母听完后,徒步20公里,赶去劝他放弃高考,“别等到高考失利,又失去了工作”。

“我不回去,我一定会考上,我一定要考上。这个不确定概率,一定会通过我的努力得到肯定的好结果。”陈飞虎一直记得他用这句话回复父母。事实证明他是对的,他考上了他心中湖南最好的大学:湖南大学。

盼来录取通知书,不敢打开看

张效雄在博客回忆,1977年恢复高考时,兄妹三人同时考大学,“这是父亲和母亲最风光的时刻。后来我的小妹也上了大学,对于父母来说,更是增添了喜色。”

张效雄以四科290分,平均每科72.5分的成绩被湘潭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录取。“我妹妹的平均分是47分,当年被湖南农学院录取,弟弟平均分大约是44分,以几分之差落选。他后来复读后,被湖南大学录取。”

至此,三兄妹有了一个新身份——“新三届”,即77、78、79级大学生

他说,恢复高考后第一批考生,竞争很大。1977年12月,全国参加高考的共计有570万名考生,涵盖了十年里没有参加高考的人群。这一届考生的录取率是5%。“所以,77级是很幸运的,值得自豪和骄傲的。”

他带着这份最初的自豪和骄傲,走进自己的梦想。大学毕业后,1982年1月15日张效雄成为一名记者。“参加高考,使我的人生轨迹和阅历发生了根本改变,我接触到的人和事,和在农场里接触到的不可同日而语。”

同样,40多年过去,回想起当时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场景,陈飞虎的眼里依然会泛起泪光。

1978年,填志愿后的十几天里,陈飞虎每一天都会兴奋地跑去邮局等消息,每次都会问“有来自长沙的信封吗?”得到的都是邮递员的摇头。之后每天下午三点他直接跑去车站,多跑几公里路。去车站等可能装着信的邮包,第一时间主动帮邮递员打开,依旧没有。直到这份急切降了温,他得到了邮递员的通知:“你的信到了,真的。”

“陈飞虎收,湖南大学。”他回忆,十几天的等待让他看到信开始害怕,甚至产生一丝怀疑:信里是否装着“抱歉,陈飞虎同学,由于你的分数达不到入校要求,未被录取。”

陈飞虎小心翼翼地撕开信封,缓慢认真地看着每一个字,他高兴坏了,“确定了,真的,这是真的被录取了。”他说他是飞快跑着回去的,路上没停下来过,跑到母亲面前,冲她大喊“妈!我考上了!考上湖南大学了!”

感触

高考让人生拿到多张入场券

拿着录取通知书,走进湘潭大学,张效雄回忆,刚进校门那时候,觉得学校很多硬件条件虽然不是特别好,但就是很兴奋,停不下来地对学校进行参观,来自各地的校友一起走进了教学楼,住进了宿舍,成了同学。

张效雄在博客里写到:我们的大学生活赶上了好时代。上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前期,是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岁月。“那时候大家大半夜在操场,借着头上一盏昏黄的灯光,捧着一本书,读一晚上。大家感觉有使不完的劲,进入大学的幸福填满我们的生活。”

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学校安排的补课。

“老师输出的频率很高,大家的思想也特别活跃。”张效雄回忆,大约是1979年的春天,学校教务处的薛老师,将77级一些英语成绩好点的学生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个英语提高班。上课的是一个美国女老师,主要是培训口语。过了半年,薛老师又把78级的一些同学找来,继续扩大了这个提高班的规模。教课的老师,是一个英国来的女老师,叫伊丽莎白。再后来上课的是外语系的罗英豪老师。“我们这个班没有文理工科之分,主要是学语言。外国老师用的他们带来的教材,罗老师教的是许国璋教授主编的教材和当时很流行的《基础英语》。”

在张效雄的大学回忆里,多的是属于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难忘往事。他感觉走进大学,就是在不断拿入场券的过程:拿到提高学习技能的入场券,拿到可以交心的友谊的入场券,拿到可以做自己喜爱的事情的入场券。

他说,到现在,高考给他带来最长久的影响是,大学里存储思维方法、综合拓展能力,还有现在的人际圈。“毕业后,有同学出国,有同学成为了大企业家,有同学从政,也有同学成为了优秀的记者和作家。77、78级的学生,很多人现在都有很不错的成就。”记者易思含

记忆

属于高考那年芳华的印记

“每次看这辆自行车都一定会回想起,那年夏天每天下午3点后的十几公里,还有那想尽办法不让考大学成为泡影的自己。”

陈飞虎在他的工作室,指着墙上的作品告诉记者,“这幅自行车,作画的初衷是为了记录历史题材。参加高考已经是上个世纪的事了,但常常看到这幅画,就是在提醒自己,原来的自己,对于高考有多认真在意。”

每年高考“杀青”,为了更好地转换考生的角色,为了以后能全面地翻阅高中毕业生活,总会整理一套非常有仪式感的毕业过程:拍毕业照、做毕业晚会、进行毕业旅行等等。

同样,对1977年、1978年读大学的高考生来说,他们同样会有他们的仪式感,来作为珍惜那段日子的礼物。可惜的是,在采访的过程中,陈飞虎和张效雄都表示,他们在最初,都非常用心地将高考印记进行了保留,可惜由于时间的更替,居住场所的变化,曾经的“回忆”渐渐被丢失了。于是他们都选择了用未来的方式,去记录过去的日子。

例如,已成为资深记者、高级编辑、作家的张效雄,选择透过文字,让自己,让那一代人的芳华被记录。

今年62岁的他,后悔没有保留好当年的准考证、复习资料。在大学的生活里,他仔细地收纳每一份资料,包括自己写下的每一张手稿。同时,他在博客、公众号以及小说里,反复记录当年的时光,《风起》就是其中之一。他介绍,这其中,描写了一批“新三届”大学生毕业后三十年的风雨人生。传统观念正在一点点地被撕裂破碎,新的生活方式在悄悄地规范着人的行为。面临显规则和潜规则的强大博弈,每个人的经历都不平凡。

多年过去,大家都老了。部分同学已经退休,但仍在发挥余热,他们的青春与改革息息相关,他们用青春年华和才智投入未来。 记者易思含

新闻链接

湖南商界大佬来自哪些高校

潇湘晨报记者 姚方媛 长沙报道

又是一年高考季,7日和8日,湖南考生步入考场,迎来他们人生当中的重要大考。虽然说学习不是人生唯一的出路,“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言论也一直被人提及,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高考,依旧是目前国内相对公平的竞争。

想要改变命运,高考是非常重要的途径。回顾湘籍企业家的创业史,可以看到,好的大学,的确是一个改变人生的跳板。当然,也有学历一般的企业家通过不懈努力,也拼搏出属于自己的事业江山。唯有心中有改变的星星之火,才有最终改变世界的燎原壮阔。

进击的IT圈:专业领域培养专业人才

姚劲波,益阳人。1999年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获得计算机应用及化学双学位。2005年,姚劲波创立了分类信息网站58同城分类。现任五八公司总裁兼CEO。

张小龙,邵阳人。1994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曾开发国产电子邮件客户端——Foxmail,加盟腾讯公司后开发腾讯微信,被誉为“微信之父”。

唐岩,娄底人。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创立陌陌科技,2014年陌陌在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挂牌上市,交易代码为“MOMO”。

熊晓鸽,湘潭人。1981年毕业于湖南大学,之后出国留学,成为改革开放后最早的一批到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在美国留学期间拿下波士顿大学传播学硕士学位和弗莱彻法律与外交学院的博士学位。1993年,创办IDG,被称为“中国VC第一人”。

工业大咖:术业有专攻

梁稳根,娄底涟源人。1983年毕业于中南大学,1986年下海创业,1991年将企业更名为“湖南三一集团有限公司”并担任董事长。目前,三一重工成为中国最大的工程建设机械制造企业之一。

何清华,岳阳人。毕业于中南大学。1999年创立山河智能装备集团。凭借“先导式创新”,目前山河智能挖掘机仅欧洲市场保有量就超万台,销售范围已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刘飞香,岳阳湘阴人,1983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2007年成立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引领企业创新发展,自主研制的掘进机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

詹纯新,常德人。1978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1992年在湖南长沙创立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等高新技术装备的研发制造。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