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在茶园附近的茶庵铺镇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 鄢光辉 摄
沅有芷兮澧有兰。仲夏时节,沅澧大地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瑰丽景象。精准扶贫、美丽乡村建设两大战略的稳步推进,在广袤的乡村田野描绘出全面小康的壮美景象。我们穿行各个区县(市),走进农家小院,捕捉那些斑斓的色彩、幸福的笑靥、脱贫致富的动人故事。今天起,本报《市州观察》推出《小康画卷看常德》专栏,为读者讲述这方土地上发生的历史性巨变,分享乡亲们迈入全面小康的豪情与喜悦。
唐志君 郭婧
南枕莽莽雪峰,北倚巍巍武陵。位于湖南省西北部的桃源县,因一个世外桃源的梦想,而闻名遐迩。
在古代,远离了战乱尘嚣的世外桃源,是理想的生活境地。而如今,山高水远却代表基础设施的缺乏,阻碍了人们向着幸福迈进的步伐。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桃源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一场迁出一个“世外桃源”的行动,在桃川大地上轰轰烈烈地铺展开来……
仅余“土地平旷”
和大多数贫困户一样,沙坪镇47岁的黄德胜,家里有靠天吃饭的8亩田地,但每次出行要徒步走上16里山路,“土地平旷”早已不是未来发展的出路。
为解决一方水土已养不活一方人的窘况,桃源县提出了“精准搬迁拔穷根、同心携手奔小康”的基本思路,对于贫困户,把生存条件恶劣的搬出来,彻底“挪穷窝”;把有创业就业能力的扶上来,真正“换穷业”;把缺乏劳动能力的兜起来,实现“有保障”,确保小康路上不遗一户不漏一人。
为此,桃源县成立脱贫攻坚指挥部,由县委书记任政委、县长任指挥长,常务副县长具体抓,并建立易地搬迁联席会议制度。
从“加快建设美丽现代人文幸福新桃源”到“奋斗新三年 挺近十强县”再到“瞄准全省十强 决胜全面小康”,3个目标任务,年年把扶贫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从《桃源县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方案》到《桃源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项目挂牌督战方案》,26个文件提纲挈领,明确具体工作安排;从“易地扶贫搬迁动员会”到“问题回头看整改会”,70余次调度会严密部署,确保工作落到实处;从浔阳街道1户2人,到西安镇207户1097人,1万多搬迁对象个个严格把关,户户程序到位……5年时间、3届领导班子,一届接着一届干,上下齐心,一以贯之,全力以赴来啃“五个一批”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重塑“屋舍俨然”
桃源县需要易地搬迁的贫困对象有3685户12225人,数量占到常德市的三分之一,在全省也算任务大县。“地怎么选,房怎么建,人怎么搬”,这是工作初期必须要破解的三大难题。
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安置点必须选址在中心城镇、乡镇集镇、中心村。然而在丘陵地带为主的桃源县,选地并不容易。特别是在“七分半山一分田,一分半的小溪和家园”的西安镇,中心地段实在找不出一处现有的20亩合适地块。
“开山!”
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西安镇在镇中学旁爆破土方近40万立方米,开山填凹,硬是开辟出了常德市最大的集中安置点地块。再难难不过 “移山填海”,在这样的决心下,所有乡镇纷纷将黄金地段让位给集中安置点。
有了地,忙建设。
2018年下半年,桃源县有32个集中安置点同时施工。为确保年底完工,由县联席办牵头,电力、交通、科工、砂石办等职能部门和乡镇配合,积极协助施工方解决地材短缺、山区道路运输不畅、电力接入等问题。
那一年,多雨多雪天气恶劣,但涉及17个乡镇的117栋安置房,全部如期交房,验收优良率达100%。
新楼建起来,老宅必须拆除,这是土地利用长效发展的必然之举。但 “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龙潭镇的周信芝就在准备搬迁的时候反悔了。他最大的难处是稻谷无处存放。通过协调,小洑溪村占地500平方米的旧村部成了周信芝等21户搬迁户的杂物存放库。
不仅如此,各乡镇还在疏解老百姓故土难离情绪的基础上,通过租用外出务工人员闲置房屋、购买村民旧屋,搭建钢架棚等各种方式,解决搬迁过程中物品存放这个实际难题。在此基础上,桃源县旧房拆除率和老旧宅基地复垦率已达100%,后续工作在持续推进中。
旧屋复垦归青山,潺潺流水绕新宅。白墙红瓦中,“屋舍俨然”只待客来。
复得“怡然自乐”
夷望溪镇的熊海英于2019年5月开开心心地搬进了镇幸福苑安置点。更让她欣喜的却是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顺利找到工作,真正有底气地脱了贫。
为了让搬迁户“稳得住”,桃源县近年来累计投入超过1亿元用于易地搬迁后续产业发展,先后在沙坪、理公港、龙潭、茶庵铺等地建设扶贫车间13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摇身一变成了在空调房里上班的工人。
此外,在县委、县政府倡议下,合作社化、基地化帮扶应运而生。84个合作社齐助阵,56个企业与搬迁户无缝对接,各乡镇按照“一点一方案”工作要求,积极探索“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帮扶模式。
截至目前,搬迁户享受就业帮扶743户3464人,产业帮扶1529户5098人,金融扶贫1816户5874人,后续帮扶措施覆盖率100%。易地扶贫搬迁户已实现全部脱贫。
然而,在过了大半辈子农耕生活的老人家心里,“变”比“穷”更难适应。茶庵铺镇的谌桂先搬进楼房也脱了贫,可不能抓抓锄头摸摸田土,依旧很不习惯。
了解搬迁户心愿后,不出1个月,安置点旁1800平方米的土地被流转,成了集中菜园。各安置点也在保障用电、饮水、出行、通讯、文化娱乐、便民服务等基础配套下,经验共享,修活动室、建熏制房,群策群力提升新居民幸福感。
同一时间,安置点也有了小区式的物业管理。
杨溪桥镇的搬迁户朱金翠,在镇扶贫办的监督下,被推选为小区管委会的副主任。当选一年间,不仅用居民自治的规章制度管了人,也用乡里乡亲的亲热劲儿管了事。曾患抑郁症的毛蓝芳自从搬进小区,天天都带着笑,连连感叹:“住进这里,我是真的开心。”
为建立安置小区长效管理机制,在居民自治基础上,桃源县研究出台了《易地扶贫搬迁后续管理试行办法》,对集中安置点实行科学、规范管理。由村居干部兼任管委会主任,协助小区全面开展党建、物业管理、治安维稳、卫生整治、矛盾纠纷协调、心理辅导、文化宣传等工作,切实保障群众权益。不仅兑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的庄严承诺,更实现了搬迁户生活上的“怡然自乐”。
仲夏的夜晚,一曲欢快的音乐在昌和新村响起。7个不同村的搬迁户在这里组成一个大家庭,自筹资金购置音响设备,邀请街坊一起翩翩起舞,其乐融融。
青山绿水旁,繁华市井间,贫困户们搬出了旧天地,迁进了梦想中真正的“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