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哨情|十余年如一日 老“红哨兵”忠于职守成就“高山红哨精神”

2020-06-23 11:08:47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龙腾] [编辑:周泽中]
字体:【

编者按:一个哨所两代兵,共聚南山话强军。6月19日,时隔近半个世纪,14位老“红哨兵”回到位于邵阳市城步县南山大草原上的“高山红哨”旧址,忆往昔峥嵘岁月,重温红哨情、战友情、军民情,与新一代“红哨兵”共话强军梦想。华声在线推出系列采访报道,聚焦两代“红哨兵”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的时代风采。

老“红哨兵”用过的饭盒、算盘、手电筒、水壶、秤等物品。记者 龙腾 摄

华声在线6月23日讯(记者 龙腾)6月19日,从城步县城出发,蜿蜒60余公里,车程近2个小时,14位平均年龄超70岁的老“红哨兵”终于抵达“高山红哨”旧址,直叹“这里变化太大了”,而思绪早已飞回40多年前的那段峥嵘岁月。

位于雪峰山脉南段的南山大草原,平均海拔1760米,南北延绵80余里,素有“八十里大南山”之称。解放初期,一些国民党顽固分子企图将南山作为空降基地,并妄想得到台湾方面的空运救济。1963年6月,广州军区正式在此建立哨所。

南山大草原既有北国草原的苍茫雄浑,又有江南山水的灵秀神奇,享有“南方呼伦贝尔”美誉。然而,坐落在南山大草原西山顶上的哨所,海拔高达1880米,是当时中南五省所建的海拔最高的哨所,也是自然条件最为恶劣的哨所。

山上常年暴风骤雨,缺水少粮,“白天兵看兵,晚上数星星”是战士们日常驻守的真实写照。湿气之重,也让战士们纷纷染上风湿病。如今83岁的老“红哨兵”谭忠苟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坦言“虽然苦,但当兵是为了国家,没有什么后悔的”。

新老两代“红哨兵”在“高山红哨”前向国旗敬礼。通讯员 卢海坤 摄

哨所建立之初,仅有一间四壁透风的木屋,广州军区决定修建一座功能完善的军事防控哨所。然而,在海拔1880米的高山上,在没有任何交通工具的帮助,建哨所何其困难,时任哨所指导员周宜珍带领10余名战士却不惧艰苦,勇于吃苦。

官兵们靠着手拿肩挑,花了整整两年时间建起了一座建筑面积约300㎡的水泥石砖哨所。这就是我们如今看到的哨所,分成营房、碉堡、地道、战壕、操练场五个部分。虽然不大,但却凝聚了哨所无数官兵的心血。

“石砖坚固厚重,每次搬运最多只能扛一块。”周宜珍在2015年去世之前,向女婿阳奇峰回忆起当时修建哨所的情景,“为了营房能早日完工,岳父总是身先士卒,专挑最重最累的活干,他的腰就是在修哨所时压坏的。”

2014年,罹患癌症的周宜珍重回“高山红哨”旧址,与自己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的照片合影。阳奇峰供图

驻守期间,官兵们刻苦训练,忠于职守,以枕戈达旦的精神,巡逻在大山深处,多次处置特务空投、空降事件的发生。1969年10月,哨所指导员周宜珍被选派赴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受到毛泽东主席亲切接见,哨所也因此被中央军委誉为“高山红哨”。

“高山红哨兵”在艰苦条件下为国防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事迹,也逐渐凝聚成“高山红哨精神”,即赤胆忠诚的爱国精神、敢打必胜的战斗精神、无私奉献的牺牲精神、全心为民的服务精神、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

1975年,广州军区与潇湘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了纪实片《高山红哨》在全国各地放映。与此同时,以“高山红哨”为题材的话剧、歌剧也竞相上演,“高山红哨兵”的事迹和“高山红哨精神”也感染鼓舞了一代中国人。

1978年3月,“高山红哨”撤编;2003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8年,被武警湖南总队列入“87个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而哨所所在的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城步县公安队,经多次调整转隶,现为武警湖南总队邵阳支队城步中队。

相关专题:一个哨所两代兵 共聚南山话强兵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