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湘“老外”抗疫记】德国老板坚守面包房:特殊时期特别的爱

2020-06-16 15:27:15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邓桂明] [编辑:欧小雷]
字体:【

华声在线6月16日讯(记者 邓桂明)前台,一位大姐热心接待顾客;后厨,吴正荣(中文名)和4个师傅在制作、加工面包、糕点。店里弥漫着香甜,醇香四溢。这就是长沙网红店:“吧赫西点”面包房。6月15日,记者来到开福区湘春巷,非常惊讶她居然置身于这样一个僻静小巷。

店主吴正荣是德国人,2002年和妻子杜雪慧(中文名)来到长沙,至今已经18年。最初,他们来湘是帮助一家德国民间慈善组织在中国开展聋哑儿童的助学项目。2011年,“吧赫西点”应运而生,用以培训残疾人掌握技能,获得工作机会。吴正荣专门从德国聘请面包师傅到长沙呆了4年教她们做面包。18年来。夫妻俩已帮助近500位残障人士,面包房培训了20位聋哑师傅外出就业。如今店里有5位残障人士,分别在前台和厨房工作。

吴正荣和他的面包房。 邓桂明 摄

疫情发生后,吴正荣选择了坚守,与员工们共渡难关,没裁员、没降薪,让她们感受到了浓浓的爱意。

有的员工买了房,有的孩子上了大学

每天早上7点,“吧赫西点”就开始热闹起来。揉面、发面、烘焙,吴正荣和员工们分工合作,忙个不停。

“店里营业时我都在这里,因为烘焙需要定时,他们都听不到提示音。”吴正荣说。

“吧赫西点”现有的员工,除了前台专门负责卖面包的阿姨,其余都是聋哑人。虽然聘请人员有限,但面包房一直都提供免费的培训机会。

3位师傅都是聋哑人士。 邓桂明 摄

“聋哑人来我们这学做面包,前三个月我付一点生活费,后三个月我会给实习工资。”吴正荣说,一般的学徒时间是六个月,“只要他们愿意学、肯努力,出去之后可以打工谋生。”

目前面包房的几个师傅已在店里工作多年。吴正荣说,很开心看到她们有的买了房,有的孩子都上大学了。

疫情来袭,选择坚守

这个特殊的春节,吴正荣和妻子按原定计划到泰国旅游。

“没想到疫情来得快又猛。”他们决定结束度假,提前回长沙。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隔离,于2月20日复工。

“当时我们把桌子放在店门口当柜台,停止了堂食,只做外卖。”吴正荣说,“社区的工作人员也很关心我们,送来了口罩、消毒液、酒精等防疫物资,还教我们怎么防疫。”客人在门口挑选好食品后,他们会包装好递出。关上门后,员工会在门口再次喷洒消毒液。

疫情防控期间,店里严格执行防控的各项措施。吴正荣给每个员工配备口罩,每天上岗前量体温,开工前和收工后全面清洁厨房……

“中国的疫情防控做得很好,社区的工作人员们也都很辛苦,我们相信很快会没事。”2003年非典时,吴正荣夫妇也在长沙,一个月就恢复正常了。“当时只想快点复工,挣了钱才能发工资,员工们不做事,生活也很难的。”

“疫情期间一直在上班,收入也没有受到影响。”员工张明用手语和用笔在纸上分别回答。

张明的答案。 邓桂明 摄

相较于吴正荣,杜雪慧更舍不得自己的孩子们。杜雪慧现供职于长沙市开福区爱希会残疾儿童服务中心,专门负责自闭、脑瘫等患儿的康复训练。

喜欢长沙,想长久在此生活

5月20日,“吧赫西点”恢复堂食,目前,营业额也已基本达到疫情前的80%,生活和生意都慢慢重新步入正轨。

“这次虽然时间长了些,但中国的疫情控制得很快,现在很安全了。”吴正荣说。虽然如此,面包房还是严格按规定防控。记者进入厨房拍摄前,要戴口罩、头套、鞋套,并全身消杀。“戴口罩、勤洗手、距人远、不聚会。”这些中国抗疫经验、做法,吴正荣也跟德国的亲友们分享。

夫妻俩很喜欢长沙,多年的长沙生活也让他们认识了很多朋友,如果可能,他们希望能长久地居住在长沙。“我父母亲已离世了,在长沙我们都有自己的事业,也习惯了长沙的生活。”今年50岁的吴正荣说,他也能吃一点辣。

爱,是吴正荣夫妻生活的底色。 邓桂明 摄

“面包店周一到周六营业,周日休息我们就会到附近的公园、绿地走走逛逛。”吴正荣说刚刚过去的周末,他们去了离居住地不远的长沙烈士公园,很喜欢那里。

相关专题:在湘“老外”抗疫记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