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平江李六如故居有玄机

2020-06-15 19:14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徐亚平 李慧君 彭金辉 龚茶林] [编辑:夏博]
字体:【

画栋朝飞南浦云

——平江李六如故居修缮现场见闻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徐亚平 通讯员 李慧君 彭金辉 龚茶林

阡陌不移旧,邑屋或时非。6月14日,记者来到平江县加义镇泊头村李六如故居,只见偌大的故居“一分为二”,东侧已修缮齐整,西侧仍遍布着脚手架。

“修了快一半了,你们可以去那边看看!”故居维修项目总负责人方正指了个方向,继续指导着泥工周克强平整墙面。

飞檐翘首,雕梁画栋,青砖青瓦,古色古香。窗户纹样各异,雕花精致,仿若故居的眼睛,窥见历史的变迁。

李六如是岳阳地区第一个中共党员,曾在平江办学校、办报纸,倡导平民教育运动,被毛主席称作点燃平江“星星之火”的第一颗火种。“抗战时期是毛主席的秘书哩!”还未进入屋内,随行的泊头村党支部书记鞠鲁湘先介绍起了“屋主”。

“推荐大家看看他写的《六十年的变迁》,这本书非常值得一看!”说起李六如,财政部驻平江扶贫工作队队员、泊头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刘斌樑兴致勃勃,“如果对电影感兴趣,也可以看看《反腐枪声》,他就是电影里主角的原型;还可以看看《怒潮》,也有他的影子。”

“仔细看上面那块砖。”循着刘斌樑的指引抬头望去,中厅高处墙砖上刻有“道光廿九年”字样。百年流光,倏忽而逝。故居依旧,物是人非,令人唏嘘。

李六如故居古称泊头湾内大屋,始建于清道光十九年,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曾是岳阳地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所在地,也是“秋收起义”的平江东部指挥所,在“平江暴动”中壮烈牺牲的罗纳川烈士,正是在此宣誓入党的。刘斌樑告诉记者:“抗日战争长沙保卫战打响时,这里曾住下了一个团哩!”

砖木工整,天井齐布,阳光倾泻而下,屋内敞亮明朗。“这天井,足足有24个呢!”鞠鲁湘感叹,“堂屋里的6个天井对称排布,就像6只龙爪,设计非常精妙!”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斌樑神秘地掏出手机,点开一段视频,称其更令人惊奇,引得记者围过去瞧。

视频拍摄的是一段地下管道,老旧不堪,弯弯曲曲。

这有什么巧妙之处呢?“2018年,省文物保护专家鉴定时说,从未见过全是弯道的管道布局。天井里的水全部汇集于此,100多年来却从未堵塞。”

“是不是很好奇为啥不会堵塞?”未等记者发问,刘斌樑现场解密,“管道里原先养着乌龟,能把里面的脏东西‘挤’出去,二三十年前还有呢,后来老屋衰败,乌龟也不知所踪了。”

“你怎么知道的呢?”记者纳闷。

“村里的老人家告诉我的。”刘斌樑笑答,“上世纪70年代,老屋分给了村民住,他们看见了乌龟。”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跨过门槛,进入横屋,明间、次间、梢间、耳房和敞开式过厅一一映入眼帘,一应俱全,凸显着江南民宅的精致。

行至屋后,天空蔚蓝,纤云不染,竹影婆娑。“汨罗江就在不远处,泊头以前是个码头,大量物资来来往往,水运生意兴隆。”刘斌樑娓娓而谈。

走过半圈,回到中厅。恰好方正和工人们擦着汗,从屋外走进来,“外面太阳太毒,咱们进来凉快一下!”

为什么屋里头这么凉快?“空间大嘛,天井能通风,管道也是个‘降温器’。要是盛暑来这,就像进了空调房一样!”方正悉数告知。

“维修工程什么时候开始的?还要多久才能全部修完?”

“2018年9月开工,预计今年10月完工。”

这个项目难吗?“有一定难度。修缮之前的故居,腐朽程度达到了60%以上。东侧在历次战乱中遭炮火焚烧,西侧因村民生活需要,有一部分变成了菜地,这些都要修好。”

刘斌樑补充道,故居不仅要修好,还要做到“修旧如旧”。整体工程投入了1400万元,每个部位都坚持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只有最大限度地还原,才能重塑故居价值。

步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尽管故居还在修缮中,还是有游客三三两两造访,刘斌樑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等完全修复后,‘星星之火’就能照亮泊头啦!”

责编:夏博

来源:华声在线

今日热点
焦点图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