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堰坪村:中国最大土家吊脚楼群落又到“糊仓”时

2020-06-08 17:14:45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王铭俊] [编辑:潘华]
字体:【

每年的68日左右,张家界市永定区王家坪镇石堰坪村,当太阳一翻过山垭,寂静的山村顿时闹热起来。村民、游客从村道上涌来,一年一度的千人土家糊仓文化节大幕拉开。

石堰坪村作为中国最大的土家吊脚楼群落所在地,已是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湖南客户端特别策划《读故事 品古建》,本期走进石堰坪村,这个超过600年历史、被誉为“中国少数民族民居建筑经典”的土家族村寨。

“糊仓”既是土家人对丰年的祈求,又是一种快乐的宣泄

张家界市永定区是一个以土家族为主要成员的典型农业地区。自古以来,当地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土家农耕文明。每当到插秧季节,勤劳纯朴的土家人就要举行“糊仓”活动。

相传明朝末年,长工们聚集一起给一姓全的财主“打工”插秧,因不堪苛捐杂税重负和财主剥削,为头的长工就设计一出戏弄财主的游戏,并让其“破费”一下,谎说高人讲今年年成不好,有鼠疫虫灾之害,必须要蒸甜酒、炒炒米、用碗大的肉块来举行祭神仪式,并要吃过祭品的长工去栽秧,这样就不会出现鼠咬、虫蛀之害,所长出的稻谷是粒粒饱满,颗颗像黄金。于是就有了“开秧门”前的“过早”仪式,又有了早饭中的“盖碗肉”。

长工们还不解气,他们声称受高人旨意,插秧要糊稀泥,这样才有好收成。财主信以为真,便欣然接受。于是,长工们便一边向财主砸稀泥,一边念念有词,结果,财主被糊了一身稀泥,脸上还不得不堆起笑容说:“糊吧糊吧,糊得越多,谷子越多……”

后来,这一习谷便流传开来,成为一年一度插秧时节土家人的美好祝福和希望。 “糊仓”中,人们忘却烦恼,忘却劳累那份虔诚和投入,在现在看来,既是对丰年的祈求,又是一种快乐的宣泄。

石堰坪的土家族对土地有着特别的热望和感情,直到今天还有许多与耕作有关的娱乐活动。除了“糊仓”还有扬叉舞、薅草锣鼓、层篓舞等。扬叉是土家族人用于打草、翻晒豆类等农作物秸杆的农具,从山中林木自然生成的叉丫截取。扬叉舞完全随兴、无音乐伴奏、舞蹈动作粗犷,意在表现土家族人男人骁勇、敦厚和女人勤劳质朴的美德。

182栋吊脚楼错落有致

走进石堰坪村,层林尽染的群山之间,依山就势的182栋吊脚楼错落有致,水碾、筒车、老式油榨作坊古韵悠悠。

这是我国最大的土家吊脚楼群落。吊脚楼大多建于清末民初,年代最久远的建于清嘉庆元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百年老吊脚楼有十余栋,就是最年轻的民居也有70年以上的历史。

该村建筑取材均为四周山上所出树木,木材蓄热系数小,散热快,能达到防暑降温的目的。现有“一”形、“L”形及形等吊脚楼,结构形式主要有三柱四骑(三根柱子落地,四根柱子悬空)、三柱六骑、五柱四骑、五柱八骑等木质结构,主体部分均为榫卯连接,整屋不用一钉,并无地基,屋顶上覆瓦片或茅草,可做到屋倒墙不倒。

房屋主体柱落在石台基上。因吊脚楼常位于山腰或山脚上部的斜坡上,平整地段较少,主屋建于平地,出挑部分上建闺阁及客房。堂屋不设门,开敞式大开间,中间为家祀之地,夏季暑热,开敞式堂屋也可以增加屋内外的空气流动。下部支以木梁,并豢养家禽、畜类,或是堆放木柴、稻草等杂物。其出挑悬空部分和其木板用材的特质,有利于防潮防湿、通风散热。

新湖南客户端·华声在线记者 王铭俊 整理

参考资料来源:三湘都市报、人民之声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