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助非洲丨津巴布韦,纯净简单,却也壮烈坚定

2020-05-20 21:28:40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洪晓懿]
字体:【

编者按

5月11日,由湖南省组派的中国赴津巴布韦抗疫医疗专家组一行12人,带着祖国的重托,踏上援助非洲南部国家津巴布韦的14天征程。

命运与共、天下一家。飞过万水千山,横跨6个时区,湖南的白衣天使们在津巴布韦分享防控方案、交流诊疗经验、提供医疗物资援助,与当地人民一起抗击新冠,继续播撒中非友谊的种子。新湖南客户端开设专栏,每天摘录援津医疗专家组成员日记,听他们讲述异国抗疫的故事——

5月19日 周二 晴 中马绍纳兰省

专家组视频日志⑥

怎么样让孩子们能尽早回到校园中来?

章迪

津巴布韦是那种不典型的非洲国家。这里气候宜人,像是一个东南亚国家,跟咱们国内昆明有得一比。城市里有着大片大片的草地,两边还有用几根木棍搭起来的简易球门,只是现在处在封城期间,几乎看不到有人在球场上运动。当地的朋友告诉我说,平时,很多小孩都在这里玩的,并且津巴布韦的足球水平在非洲不低。他们说,踢球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就是他们都没有球鞋、球服,甚至连球也是坏的,里面灌点沙子补补。

可惜,新冠疫情让这群孩子没办法出来聚在一起,像以前一样开开心心地在球场上挥洒汗水。

今天下午,我们应邀到了津巴布韦的初等教育部进行交流。交流的主题就只有一个,怎么样让孩子们能尽早回到校园中来。从部长到各个司局的负责人几乎全部出席,队里CDC的邓志红老师和孙倩莱老师很仔细地把国内的经验跟他们进行了分享,教育部的官员也问得特别仔细。能够感觉到,他们已在此之前做了很多很多的工作。

非常开心当地教育部门能够意识到复学的问题,并且做了这么多功课,让孩子们回到他们的正常生活中来。这次疫情让孩子们被迫待在家里,没有办法去摆弄化学课堂里的那些瓶瓶罐罐,没有时间去草地上肆意驰骋。这些天真浪漫开心得露出八颗牙齿的笑脸,原本应该是这个国家最美的风景,希望下一次来,我们可以看到。

在艰难的情况下,津方的医护人员在尽力创造条件

彭玥

这是繁忙的一周,继昨天走访了东马省后,我们今天的目的地是中马省。清晨,驱车离开哈拉雷往北,我们开始了中马省之行。与昨天看到的一望无垠的非洲大草原相比,津巴布韦的北部可以见到山脉蜿蜒,还有大小不等的湖泊分布,完全是不同的景致。可能是因为水资源较东部更为丰富,路边不再是寂寥的荒地,而是出现了些大片的现代化农庄。有趣的是,这里的田地并不像国内的那样呈方形,而是以喷灌设备的旋转轨迹为核心,形成了个大大的圆形。听翻译介绍,这些灌溉设备是原来的农场主建设的,如今还在津巴布韦的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此可以想象,在津巴布韦经济繁荣时期,这里是一种怎样丰盛繁华的景象。

△给中马省当地医护人员授课

经过了一路颠簸,我们终于来到了中马省的新冠定点治疗医院。因为场地受限,双方的会面在旁边的一所小学里进行。这次到会交流的人员比较多,不仅包括中马省省长、相关部门的行政官员,还包括很多一线的医生和护士。所以此次我们准备的内容,针对听众特意做了些调整。除了中国经验外,还分享了关于病例追踪和护理方面的内容。当地的流行病学专家也特别为我们介绍了中马省的新冠防治情况。目前中马省尚无确诊病例,但他们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的流程制度来应对新冠疫情的发展,同时他们也很坦诚地向我们介绍了目前存在的困难。从我们现场走访的情况看来,整个定点治疗医院的工作还是做得不错的,有明确合理的布局与动线、清晰的防控思路。只是设备与防护物资的缺乏,仍然是困扰他们的最大问题。

来这里这么些天,可以深深地体会到一种无奈。这个往日的非洲文明发源地,目前经济已经倒退至全球倒数第二,而这使得抗疫工作变得更为艰难。但可以看到的是,不管是威尔金斯传染病医院的医生同道们,还是马达蒙贝社区仍在坚守的护士们,他们都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尽力创造条件,认真做着每一个细节,努力守护着他们身后的津巴布韦人民。他们值得我们尊敬!

津巴布韦,纯净简单,却也壮烈坚定

孙爽

不愿睁开眼的早晨,厚厚的窗帘外仿佛有雨声,我兴奋地跑去掀开一看,耀眼的阳光嘲笑起这无厘头的幻听。突然觉得自己像一个盼着春雨的农人。家乡的梅雨季是不是快来了?那种潮湿粘腻,本应该是我最讨厌的季节标签。都说,在津巴布韦不用带伞,因为即便下雨,不管柔和还是狂暴,一阵子就停了。可能因为这样,这里的草木才生长得纯粹,要么沉默生长,要么热烈绽放,红得那么轰轰烈烈。每天早晨的这个瞬间,才是我的梦境。

今天到中马绍纳兰省,路途颠簸稍显漫长,沿途的锥顶草房代替了砖瓦房,让你不会忘记你已经离开了首都。因为医院没有会议室,我们的座谈会安排在离医院不远的一所小学的大礼堂里。钢腿木板的椅子,让我想起自己的小时候。那种来自年代感的亲切和温暖。如今,坐在这里的,是面临着残酷疫情考验、依旧需要被上帝保护的孩子,依旧在学着努力做一个保护这个民族的大人。参会的一名女士,看起来很年轻。她问我,新冠的孕妇需要什么特别的治疗措施?从技术层面上沟通完之后,我才知道,她是妇女儿童保护的志愿者,她想成为一名医生、一名被需要的战士。学校的关于“梦想”的解释牌在她身后立着,“梦想=坚决+变通+授权+没有艾滋+指导+安全”。突然,我觉得这个国家是这么的纯净和简单,却也那么壮烈和坚定。

学校旁边,这所穆鲁威市的唯一新冠定点医院里,门诊楼是一所全红砖结构的房子。在蓝天下,它滤掉了日光的刺眼,射出柔软饱和的枣红。走在里面,凉风习习,砖块错位镂出的精致几何形状就是墙体的窗户,非洲风情满满。一条带顶棚的长长小路,笔直通往住院部。路边很多绿叶小白花,小路长到走着走着你会忘了你身在哪里。因为条件有限,我们只能在现有的动线和结构上做一些小调整。但是不得不说,这里的布局规划已经做得非常清晰和基本完备了。对于我们的夸赞,院长瞪着眼睛,有点不敢相信。

去往下一站的路依然难走,摇摇晃晃、叮叮咣咣的车厢里,为了节省口罩,大家都没有喝水。来不及回驻地吃午饭的专家们压低帽檐,一个个闭目养神。让我想起一天只吃一顿中餐,在烈日中头顶着大包小包的当地人。

这里给我们的震撼,不仅仅是视觉上的,而是更持久、更强大、更容易让人回想的心灵冲撞。我想,我喜欢这里。

第一次全英文给津巴布韦的医护人员授课

徐芙蓉

每天的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昨天晚上备课,拉着英文超好的爽爽帮忙重新审阅课件,及至将近凌晨1点才睡下,还做了一晚单词念不出来的怪梦。今天6点,醒来又开始熟悉课件。因为第一次以中国护理专家的身份全英文给津巴布韦中马省姆武尔维医院的医护人员授课,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行。

今天的路程比昨天还远了半个小时。车上,大家一边欣赏马路两边的风景,一边谈论津巴布韦的历史经济。我很钦佩这么瘦小的胡主任,这段时间以来和我们一起来回奔波,没有一句怨言,也没有让人看出她有丝毫疲惫,而且一直乐观积极,还时不时跟我们开个玩笑缓解气氛。一路颠簸,我们来到了津巴布韦中马绍纳兰省穆鲁威市,与当地卫生部门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进行交流,我们被安排在还未复学的一间教室跟他们交流。教室十分简陋,跟我在农村上小学的教室差不多。我注意到最后面几排有穿着护士制服的护士。

轮到上台的时候,我居然一点也不紧张。自从大学毕业,我就几乎没有再接触英语,但基础还在。我偷偷扫视下面的人群,发现大部分都在认真听,只是紧皱的眉头告诉我,有些我讲的东西他们可能见都没有见过。这几天的走访让大家很清楚津巴布韦公立医院的现状。事后,她们问我护理新冠病人几个小时一个班,我告诉他们ICU是4小时,但在前期人力和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我们坚持过6-8小时。她们又问,这段时间医护人员需要一直待在隔离区吗,当我作出肯定的回答时,他们投来惊讶和怀疑的目光。也许他们根本无法想象现在的中国有多强大,也无法想象在疫情期间,中国政府的领导力和中国人民的力量有多强大。由于国家历史文化和政治经济体制的不同,他们的公立医院人力单薄、设备缺乏、设施简陋、医护人员待遇差,在这种条件下他们仍然坚持在一线,也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而且他们虚心谦逊,在参访他们的通道、病房设置时,他们一直在努力问询我们的经验和建议,并且表示认同赞许。希望疫情能够早点过去,给这本就苦难的人民多一些希望和温暖。

我们只能解决技术问题,却无法解决经济问题

邓志红

在津巴布韦交流的这些日子,感受最深的就是,这个国家防控策略准确、思路清晰、部署全面,但落实不到位。最大的困难是经济紧张。虽然国家已指定了70多家定点隔离治疗医院,但从我们这几天的走访情况看,没有一家改建到位的。ICU病房的建设就更是差强人意。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资金。哈拉雷市2家医院的改建都是在企业的支持下开展的,政府根本拿不出足够的钱去改建那么多家医院。很难想象,如果这个国家出现大规模的新冠暴发,该如何应对?他们也意识了面临医疗救治严重不足的巨大挑战,所以强调预防预防再预防。

今天下午,我们防控组与教育基础部的官员们就复学问题开展了座谈。我向他们详细介绍了中国的复学过程及有关学校疫情防控的要求,教育部的官员们除了关心学校疫情防控的具体细节外,更关心学校的防控经费由谁负担。我很自豪地告诉他们,我们国家都是政府买单。我不知道他们的政府能否保障学校的正常防控工作经费,希望津政府能够科学统筹安排,把有限的经费用在最需要的地方。作为医疗专家组,我们只能解决技术问题,无法解决经济问题,惟愿津巴布韦把好境外病例输入关,不发生国内社区传播疫情。

这里的人们,大多很讲究礼仪和风度

唐凌志

今天一早驱车来到了中马省,这个省与莫桑比克和博茨瓦纳交界,属于防境外病例输入的地区。据介绍,该省目前还没有病例,心情一下感觉轻松了起来。

因为医院没有像样的会议室我们的交流与培训安排在了一所小学里面。会议期间,找了个机会将这个学校好好打量了一番。津巴布韦被英国统治了近两百年,官方语言为英语。跟其他英联邦国家一样,从小学的学校教育阶段开始就是英语。虽然他们的口音很重,但凡是受过一点教育的人都很讲究礼仪和风度。

小学的教室很简陋。我数了一下间数,估计每个年级也就1-2个班。让我感受不同的是学校面积虽然不大,但是收拾得比较干净,地上似乎找不到一点生活垃圾。走着走着,我还发现每个教室外面都订上了衣帽钩,整齐的一排,没有任何的磨损,更没有一丝灰尘。

每天给我们开车的司机黑人,随喊随到,没有一丝怨言。因为外出,我们把所携带的干粮分给他一部分,他却舍不得吃上一点。在跟他交流中得知,因为贫困,他们早就习惯每天只吃一顿,结余下来的食物会带回家中给家人一同分享,从来也不会因为饥饿或其他原因去偷抢别人的物品。据说在这边稍微受到过一定教育的黑人都具备基本素质,也很清楚自己的身份,遵守做人原则和社会公德。

一个社会的文明其实是与每一个公民的自觉、自省是分不开的。我们国家已经进入了物质高度文明的阶段,要进入精神高度文明的阶段是需要依靠我们每一位公民的共同努力。

新湖南客户端·华声在线记者 刘瀚潞整理 视频后期 周林熙 通讯员 唐凌志

相关专题:湘助非洲 携手抗疫——援非抗疫日记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