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5月11日,由湖南省组派的中国赴津巴布韦抗疫医疗专家组一行12人,带着祖国的重托,踏上援助非洲南部国家津巴布韦的14天征程。
命运与共、天下一家。飞过万水千山,横跨6个时区,湖南的白衣天使们在津巴布韦分享防控方案、交流诊疗经验、提供医疗物资援助,与当地人民一起抗击新冠,继续播撒中非友谊的种子。新湖南客户端开设专栏,每天摘录援津医疗专家组成员日记,听他们讲述异国抗疫的故事——
唐凌志(湖南省卫健委国际交流中心主任)
如今在整个非洲,还有35支像我省这样的医疗队
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的要求,今天是专家组为我国在南部非洲驻守的援非医疗队培训的会议。这场培训与其说是专业防护知识的培训,不如说是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为我国援外医疗队队员们加油和鼓劲,向援外医疗队队员们传递信念——有国家作为坚强的后盾,大家要有信心。
我省第17批援津巴布韦医疗队来哈拉雷工作已近一年的时间,这次意外的全球公共卫生事件让他们不得不继续在此延续工作任期。这次,对我们专家组一行来说,除了大使馆的鼎力支持外,还离不开的是他们。从专家组出发前的各项工作衔接,到我们抵达后物资清关、信息数据统计、后勤保障等等综合性工作,他们都安排得井井有条。一年来,他们与所在国医疗机构积极融合,在逆境中前行,他们的集体精神、团队意识和个人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提升和展现。
在西非的塞拉利昂还有我省派驻的另外一支医疗队,如今,在整个非洲还有35支像我省这样的医疗队,他们都是这场全球战“疫”中不可或缺的中国力量。专家组在津工作的时间是有限的,他们将接过专家组的旗帜,继续在津巴布韦与当地的医务人员共同抗击新冠疫情,共同守护人民健康。
向每一位在海外援助抗“疫”的医疗队队员们致敬,有你们的坚守,一定能取得这场抗“疫”战争的全面胜利!
5月17日 晴 哈拉雷
章迪(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检验科副主任)
这个国家,需要在医疗和生活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刚刚接到消息,津巴布韦总统宣布,由于疫情的原因,国家二级封锁令无限制延长。
这个国家仍然没有能够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每天进出驻地,沿途经常看到当地的人民,戴着五花八门的口罩。有反复使用过蒙上不少尘土的外科口罩,也有一些自制的棉布口罩,更有甚者,直接用一截毛线衣的袖子当成口罩,围在自己的面部。
偶尔,也会看到个别没有带口罩在路上行走的,很是为这些人揪心。不只是担心他们被感染,还是担心他们被警察抓住。按照当地的规定,外出不带口罩的人,要罚款100津元甚至入狱一年。同行的医疗队员告诉我,这些人肯定也怕啊,不光怕感染,也怕被抓被罚款。但是,不是他们不遵守国家的规定,他们是确实买不起口罩。就在现在,这个国家还有不少老百姓每天只吃一顿饭。如果他们不出去寻找生计,不说被新冠感染,饥饿就会先夺去他们的生命。
(哈拉雷当地传染病医院的临时门诊点)
其实一直有人质疑,津巴布韦的确诊病例并不止官方宣布的那么一点,还有相当的人群并没有得到应该有的诊断。可是,并不是当地政府刻意去隐瞒,而是二十美金一次的核酸检测,已经是很多家庭将近一个月的收入了,他们承担不起。公立医院缺医少药,私立医院条件不错,但是高昂的诊疗费用,断了很多人的念想。医疗队的陈亮跟我说,你知道你们是来干什么来了吗?你们不是来给他们看病的,你们是来给他们打气的。
新冠,早已超出了疾病的范畴,成了一个社会性的问题。郭少春大使跟我们说,这个国家,需要在医疗和生活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希望那些买不起口罩的人,不要被感染,也不要被罚款。
胡成平(专家组组长、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教授)
让中国的抗疫经验传播在非洲大地上
今天我们医疗队在中国驻津巴布韦大使馆,与我援南部非洲11个国家包括博茨瓦纳、莱索托、纳米比亚、科摩罗、马拉维、赞比亚、塞舌尔、安哥拉、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等医疗队,进行了疫情防控视频培训及座谈。
在交流中得知他们的防护条件极差,诊断手段非常有限,但接诊患者多,工作强度大,感染风险高。已经有一个国家医疗队成员出现呼吸道症状,另一个国家医疗队员出现了发热,但他们不畏惧,不退缩,仍每天坚持在临床一线,为维护好非洲人民和我在非侨胞的生命健康与安全默默付出。在疫情面前坚守阵地的决心和信心令人感动,正是由于他们的坚守,践行了中国大国担当的精神,正是他们的努力才能让中国的抗疫经验传播在非洲大地上,为早日遏制这场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贡献中国力量!
彭玥(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
每个医生的家里,都有个野草般顽强的“留守儿童”
不知不觉,来到津巴布韦已经近一周了。每次活动时间总是那么不够用,每天行程总是是安排得那么紧凑。往往白天完成走访,晚上还要开会讨论布置第二天的任务,根据交流对象的不同调整讲授内容与表达方式。大家都卯足了劲,想在这有限的两周内,为津巴布韦的抗疫工作,做得多一点,再多一点!
今天下午是这一周以来唯一的休整时间。不知是不是从忙碌中突然停下来的缘故,有点想念远在祖国的家人们。想那个顽皮又可爱的小豆丁,不知他有没有哭着要找妈妈;也想那个被迫学着长大的小姐姐,不知她有没有好好的写作业。现在长沙应该已经是华灯初上了,一家人是不是正围坐在一起一边吃着晚餐,一边说着笑着?
作为一名重症医生,我们常常和死神赛跑,能留给家人的时间很有限。自疫情发生以来,近5个月的时间里,我只在家里呆了1个月。但在我此次离家奔赴津巴布韦时,两岁的小豆丁却还懂事地说:“妈妈去打病毒,我会好好听话,妈妈你早点回来!”而十岁的小姐姐像个大人似的向我承诺:“妈妈你放心,我会管好自己的学习,也会帮着奶奶带好小弟的”。
不记得什么时候看过一句话:“每个医生的家里,都有个野草般顽强的‘留守儿童’”。说的就是他们吧!加油,我的小草们!
孙倩莱(湖南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科主管医师)
津方提出的这个问题,瞬间让我热泪盈眶
昨天准备和在津华人华企分享国内掌握的疾病疫情信息以及个人防控注意事项的课件时,我不由得再次自豪了一把。我国从疫情发现到分离出病毒并确认,用时12天;从完成基因测序到商品化试剂盒全面上市,不到10天;发现存在人传人现象后立即纳入传染病防治法和卫生检疫法管理;半个月内,防护物资紧缺的情况便得到了有效缓解;一个月的时间,全国疫情形势便得到有效控制。
那天在内政部会谈时,一位警方负责健康事务的官员在听完祝主任分享的我国抗疫经验后,提出了一个他觉得很困惑的问题,瞬间让我热泪盈眶。他的问题是:“为什么中国的医务人员能够有如此高的奉献精神呢?”
我知道,他不能理解为什么在那么危险的时候,国家一声令下,全国医务人员云集响应,纷纷请战前往一线。因为我们的医务人员都有着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因为我们把关键时候能无畏前行的勇士视为英雄,因为医务人员的背后有着全国人民的全力支持。
我记得1月底至2月初正是全国防护物资最紧缺的时候,往常都是发外卖红包的年级同学群里,大家都时刻担心着在武汉工作的同学们。忽然有一天,群里传来一条消息,某同学所在医院个人防护物资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短缺,而且其它学科的同学也要去支援发热门诊了,群里一下炸开了锅。
有渠道的赶紧联系国外的经销商看看能不能买到医用防护口罩和防护服,其他人马上组织在群里开展募捐筹钱,有些同学所在的小区业主和其它年级的校友们知道了这个消息后,也纷纷捐款。短短两天的时间,我们就募集到了近16万元,购买了近4000个FFP3口罩和数百套防护服火速接力送往武汉,并交到了这位武汉工作同学的手上。
正是有这样一群不惧艰险顶在前线的医务人员,还有在医务人员背后克服各种困难减轻前线压力的平凡人,才有了我们国家目前的大好局面。我为祖国、为祖国人民感到自豪!
邓志红(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
终于完成了报告的初稿
唐处交给我们一项任务,撰写《关于津巴布韦新冠疫情防控形势的报告》。今天凌晨,收到了援津医疗队的草拟稿。上午,救治组到大使馆对周边的援非医疗队开展线上培训,我和倩莱留在宾馆写报告。
我原以为一上午可以轻轻松松把这份报告搞定,打开文件一看却很是头疼。报告中需要提供津巴布韦的一些背景材料,包括医疗资源情况如每万人口医生、护士数,普通病床数量,ICU数量、输入病例和本地病例情况、疫情演变过程等,医疗队没有查询到医疗资源情况,疫情资料提供的是每例病例的报告日期及基本信息,而且有好几例仅有报告日期,还得补充查找资料和分析。我只好和倩莱分工,她负责查找医疗资源情况,我负责整理病例资料和撰写文稿。我在原来章迪整理的25例病例一览表中增加了后面报告的19例病例基本信息,发给倩莱绘制病例报告日期柱状图,然后开始按要求的框架撰写报告,忙活了一上午,只完成了一半的内容。倩莱查询了津巴布韦和WHO的网站,花了不少的时间才收集了点津巴布韦的医疗资源情况。
到津一周,有过多次的交流会谈。感到奇怪的是,津方几乎不主动向我们介绍他们的疫情防控情况,也不给我们机会了解。这么多天,也就哈拉雷市卫生官员在威尔金斯医院向我们介绍了他们的情况,并和我们充分地进行了交流。按我们国家的套路,外国专家组来了,一定会安排人全程陪同,而这里没有,只有大使馆的邹小明参赞全程陪同我们。真是国情大不同!因为外交无小事,我们也不好主动找人攀谈交流,很是遗憾!
下午安排了其他的事情,晚饭后继续努力了2个多小时,终于完成了报告的初稿。
(新湖南客户端·华声在线记者 廖慧文 整理 通讯员 唐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