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一江碧水 推动绿色发展】湘江村,因水而变

2020-04-21 06:46:28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潘华]
字体:【

湖南日报记者 曹娴 通讯员 龚杰媛

“没想到长沙市区旁边还藏着这么一处美丽乡村。”4月19日,周末好天气,游客谢先生一家驱车来到长沙望城区湘江村。漫步宝丰湖,只见绿树绕村庄,湖面起涟漪,小桥流水,风景宜人。

湘江村因紧邻湘江得名,宝丰湖过去叫苦竹湖。“以前好邋遢,水带黑色,过身时闻到的是臭味。”回忆过往,80岁的钟玉德老人直摇头。

2018年,湖南启动洞庭湖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在我省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三市一区”(岳阳市、常德市、益阳市、长沙市望城区)实施农村生态环境整治“五结合”工程,即结合黑臭水体治理、沟渠清淤清污、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人居环境改善、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因地制宜实施一批中小微治理工程,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美丽乡村,打通洞庭湖生态环境整治“最后一公里”。

湘江村,因水而变。

“多年的淤泥清出来,就在湖中打造成一座生态绿岛。”湘江村党支部书记邓志平手指向湖中对记者说。约30亩的湖心岛上,草木茂盛,生机盎然。淤泥肥沃,3年来没有施过肥,现在成了最好的景观。

生活污水、养殖污水、农田农药化肥污染……村里的沟渠、湖、塘、坝等小微水体,往往被迫“藏污纳垢”。湘江村坚持问题导向,着力源头截污。

记者来到一户民居屋后看到,从厨房、卫生间出来的污水,分别进入隔油池、三级化粪池,经过沉淀分离后,再通过管网进入一片小型人工湿地。

“上面长的是金钱草、芭蕉、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植物根系吸收污水中的磷、氮等富营养化物质。”蹲在湿地旁边,邓志平侃侃道来:“你看,长得多好,说明吸收功能好,从这里出去的水就变得越干净。”

这样的小型人工湿地,全村还有多处。以一人一平方米的规格,根据地形地貌布局,有的一户配一小片,有的好几户共用一大片。“成本不高,美化了环境,净化了水质,一举多得。”

“毛细血管”被疏通,两年多下来,宝丰湖的水质已由劣V类提升至III至IV类,部分水域达到了II类。

凌空飞架的京珠高速复线将湘江村一分为二,从空中俯瞰,一侧是宝丰湖,一侧是彭家湖。宝丰湖的治理经验,正在“复制”到彭家湖。

放眼“三市一区”,2018年、2019年已有222个村实施农村生态环境整治“五结合”项目,省发改委今年还将再投入1亿元,在144个村、4个集中连片示范区开展“五结合”整治。

变化,不止在水里。

“这里的水面,以前养鱼一亩的年租金是4.5万元,现在全退了。”站在彭家湖边,邓志平笑一笑说,保护生态本身就是发展经济,一时的舍弃将会换来更大的效益。

发展绿色农业,彭家湖周边1200余亩土地规模化流转,实现了种植结构调整,大力推广有机肥和绿色防控技术,有效控制农药化肥使用总量。

美丽乡村全民共建。现在的湘江村,庭前屋后干净整洁,每家每户垃圾分类。由党员、村民代表、贤达人士等组成的60多名志愿者,对村里环境进行日常管护。

蜕变后的湘江村,成为周边市民周末休闲的好去处。3月份,这里2000多亩油菜花竞相开放,成为一片花的海洋。“进村的路边、桥下都停满了车。”村民说。

周末游客多,沿湖一栋栋别致的农家庭院就变身“农家乐”。村民们养的鸡鸭、做的咸菜等农副产品,跟着进了游客车辆的“后备厢”。

邓志平介绍,环境提质改造后,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合作社务工、发展旅游,经济收入多元化。以前几乎每家就一个劳动力到长沙打工,现在一家有了两三个劳动力。宝丰湖周边村民每户年收入平均增加了2万-3万元。

“儿子喊我去城里住,哪有这里好。”钟玉德老人的话说出了大多数湘江村村民的心声。

相关专题:守护一江碧水 推动绿色发展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