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战线的120“逆行先锋”
邓桂林 蒋 莉 沈青松 杨文韬
120,是一个耳熟能详的电话号码,是危急时刻生的希望,是与死神抗争的号声,是阻挡病毒的最前沿阵地,是摆渡生命的“诺亚方舟”。
直面患者,这里是战斗的最前沿;任务突然,准备时间紧迫,这里暴露风险高,最危险;24小时备勤,长时间狭小负压环境加上密不透风的防护,精力、体力消耗巨大,这里的任务最艰巨。
1、4、21—这三个数字,代表长沙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为生命护航、与病毒较量的“骑兵先锋”。长沙市120急救中心、长望浏宁4个区(县、市)急救中心和城区21家急救站点,他们在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统一领导下,转运确诊病例、转诊疑似病例、分流发热患者,确保病例隔离及时、医疗转运安全高效。
242、0、0—这三个数字,记录了长沙市院前急救体系在疫情防控任务中取得的辉煌成绩。他们紧急出勤360余车次、1000余人次,确保242名新冠肺炎确诊患者被及时、成功转运至定点救治医院,所有参战人员零感染,执行转运任务零失误。零感染、打胜仗的目标初步实现。
5.45万、0.91万、936—在全省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期间,全市120急救电话总量5.45万个,急救出车0.91万趟次,接诊发热病人936名,接诊疑似病人200余人次。这是对他们50天来,昼夜坚守、为爱护航最生动的诠释。
这段时间,我们了解到很多抗疫一线医务人员的故事,温馨而感动。让我们看一看他们的笑脸,听一听他们的奋战故事,认识一下这群守护城市的白衣勇士们。
长沙市120急救中心急救部主任、主治医师廖里林:
“疫”路向前,“医”不解甲
大年初一,为集中收治新冠肺炎患者,廖里林接到任务:将长沙市第一医院北院住院患者全部转移。得益于他的职业敏感和防控责任,年前中心急救人员已全部培训,命令下达仅20分钟,特勤值守队全员到岗,出动10台救护车,历时4个小时,安全转移患者73人。
随着长沙确诊病例越来越多,转运的任务越来越重。他带领队友们在任务中不断优化转运、洗消等流程。“最难时候都过去了,想想高峰期那段时间,每天20几个病人,大家一天下来有10几个小时都是被憋在防护服里面,里面的衣服从上到下没有干爽的。但是大家热情都很高,斗志昂扬!”
搭建帐篷、规范洗消场所、医疗转运、车辆洗消、物品搬抬、清洗与晾晒,设备调试等,他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保障员,哪里有需要就战斗到哪里。当全省调整为二级响应后,部分人员逐步撤出,他第一个站出来申请留守,为境外疫情输入防控工作继续战斗。
长沙市120急救中心医生、洗消员李晨映:
做一线队员的守护神
“小李,接到指令,今晚要执行第一趟转运任务,由你负责洗消!”“收到,我马上到!”接到电话时,李晨映正同爸妈吃着年夜饭。
第一次出任务,李晨映穿好防护服,主任、书记、科室主任前后检查了三遍,她知道大家不放心,反而安慰说:“你们放心,我一定把他们和车都洗消得干干净净地带回来,我还要给你们拜年呢。”
进到洗消场,40L的浸泡桶、2台喷雾器、1箱洗消后更换用的防护物资、1箱备用物资,李晨映和另外一名现场监督员连抬带拖,全部放置到位,设备通上电,消毒液配好……外面风雨交加,里面已全部汗湿。
24:00,完成工作后李晨映与大家乘车返回值守站,负压救护车疾速地开着,三个人坐在驾驶舱里,没有人打破这安静。突然,马路右前方冒出烟花,李晨映的护目镜里泪流满面。
“并不是觉得委屈或者辛苦,只是紧张了好几个小时,一下子松下来,突然又看到美好的东西,眼泪就不受控制地下来了。”这个“90后”小姑娘不好意思地说。高峰期时,他们没有一次能准点吃饭,好多人双手皮肤开裂,全身都是消毒水的味道。
长沙市120急救中心驾驶员唐海购:
退伍不褪色的抗疫老兵
“你出任务时害怕吗?”“肯定害怕啊,但我是一名党员、退伍军人,我不上谁上!” 这是唐海购的回答,简短干脆。
他是一名退伍老兵,曾服役12年,先后参加过1998抗洪抢险、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等重大任务,危险之际当先锋、困难面前打头阵的精神,已深深地刻进这个老兵的骨子里。
在120特勤值守队坚守20多个昼夜,安全转运31名确诊患者,参与洗消任务12次,这是唐海购在战斗中交出的成绩单。“虽然有危险,但我们是干这一行的,老百姓有需要,我们不上谁上。”
唐海购说:“最难忘的是接河西一个病人,他觉得自己症状很轻,不愿意去集中隔离救治医院,医院及社区领导都在做工作,在那边忙了几个小时,身上的汗干了又湿、湿了又干,等凌晨2点左右脱下防护服完成洗消时,感觉像是在蒸锅里蒸了一道。”
唐海购说:“中心有10几个从部队退役回来的,有行政人员、有医生、有驾驶员,任务期间,大家都在忙前忙后,没有一个逃兵。”
长沙县120急救中心医生李涛:
与时间赛跑的骨科博士
深夜,救护车的警笛声,划破了长沙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寂静的夜空。
“救护车到了,请隔离病房的一线班做好病人接收的准备。” 对讲机里的声音清晰有力。
从市中医医院(长沙市第八医院)支援市120的脊柱外科学博士李涛,身着防护服走下救护车,冒着雨,仔细核对信息,做好交接后将病人送到病房。将一切妥善安置回到站点,已是凌晨2时。满身疲惫的他,又再次换好防护服待命……
“这是工作的常态,24小时都要紧绷这根弦,做好随时出发的准备。”李涛说。
昼夜坚守、全时转运。李涛说:“疫情高峰时段,每名医生一班出三四趟车是常态。在那狭窄的负压舱内,转运人员需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还要尽力开导安慰患者,让他们放下包袱,积极配合隔离治疗。”
李涛的妻子也是医务人员,两口子忙着抗疫无法照顾家里,老人带着孩子春节回了老家。“很多人奇怪,我一个骨科医生为什么要到一线拼。当初医院征集抗疫志愿者,我是医生,也是党员,就是觉得要为疫情作点贡献,才能无愧于心。”李涛说。
望城区120急救中心医生陈可佳:
把春天带回来的白衣勇士
“老婆,这段时间我不回家了,这阵子转运任务重,我得24小时待命。”2月5日晚,陈可佳跟妻子视频聊天后,主动向中心申请住在单位。
2月6日上午,接到任务,“某小区出现1名发热病人,这一家人有武汉接触史,需要来望城人民医院检查。”容不得多想,陈可佳和队友动作娴熟地穿好防护服、戴好口罩后,登上救护车奔向任务点。
15分钟后,他们赶到小区。患者是五岁左右的小男孩,看起来神色稍差,头贴在妈妈肩膀上,爷爷提着一个又大又沉的行李箱紧跟其后。陈可佳连忙接过行李箱,放到救护车上,上车后还不停地安慰他们:“我理解你们的心情和处境,不要担心,一会到了医院,会安排医生给你们检查,我们会尽力照顾你们。”紧接着给小男孩测量了体温,仔细检查肺部。
车辆平稳地前行,车厢内气氛变得安静,只听得见发动机的嗡鸣声,望向窗外,路边的小草已经发出了嫩芽。而闷在防护服里的陈可佳,衣物已被汗水浸透,鼻梁、脸颊被戴久了的口罩磨得生疼。
浏阳市120急救中心主治医师谭应兵:
钢铁般坚韧,春天般温暖
2月5日晚上20时许,浏阳市120急救指挥中心响起了一阵紧促的电话铃声。电话那头,传来社区工作人员焦急的声音,有一位居家隔离的密切接触者出现了干咳、发热,需要救护车从家中转运到医院,患者是一位儿童。
“马上出发!”接到命令后,谭应兵和同事穿上防护服、鞋套,戴好口罩、护目镜、手套等防护装备后,一路奔跑上了救护车。由于患儿年幼,需要家属陪同来院,他还专门为家属带了一套防护用品。
看到救护车来,患儿父亲说:“孩子只是轻微的感冒,医院病人多,自己又没有防护,很害怕感染,不想去医院。”谭应兵耐心安抚家属:“不要怕,我们给你准备了一套防护用品,医院也为孩子准备了专用隔离病房,没有其他的患者,你可以在里面照顾他。你和孩子都不要紧张,待会医院会安排专家为孩子诊察,评估病情,如果排除了新冠肺炎,孩子各项指标正常且生命体征稳定,经过医生同意,你们就可以回家隔离了。”
患儿父亲听到医院周到的安排,马上动手准备生活用品。谭应兵帮他从头到脚穿好防护装具后,认真检查一遍,照顾父子俩去医院途中,也一路安抚和鼓励他们。当把病人送到医院安置妥当,完成人员、车辆洗消后,已经是凌晨了。
宁乡市120急救中心医师邓专:
绿裳执甲驾长车
35岁的邓专,因为工作原因几年没陪父母、家人过年了,小儿子1岁多,本来今年调休,打算带着妻儿回老家团聚。
突发疫情,他第一时间向单位递交了请战书,“以我所学,尽我全力,守护人民群众健康是我作为一名年轻医务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请领导放心,我一定圆满完成任务!”
2月2日凌晨,他接到任务赶去一个乡镇。“我没病,我是回家过年的,我不是回来隔离的……”刚到,就听到一个歇斯底里的声音。原来,在武汉打工刚回农村老家过年的一中年男性,因害怕隔离,不愿意配合去医院排查。当看到全副武装的医护人员,情绪更加激动。邓专抛开长途劳顿,不顾潜在危险,蹲到患者身边,帮他戴上口罩,并耐心跟他解释,一句句“兄弟”拉近了距离,对方紧锁的眉头慢慢舒展,配合上车、信息采集……经检查排除感染后,那名男子还给邓专发来感谢信息。
2月7日,正在一线忙碌的邓专接到伯母医治无效过世的噩耗,强压着内心的伤感和难受,他朝东边家乡的方向磕了三个响头;出诊电话响起,收拾好心情,他又投入到抗疫大战之中。
长沙市120急救中心湘雅三医院分站护士刘述来:
保护一个病人就是救助一个家庭
大年初二,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120急救分站接到益阳市中心医院求助,一名重症肺炎患者病危,需要转院治疗。ECMO团队整装待发,刘述来确认救护车载医疗设备完好后,一路向北。下了高速已经是下午1点钟了,一行医护人员饥肠辘辘,在路边买个煲仔饭,在救护车里简单地吃了个“团圆饭”。
来到益阳市中心医院,病人血氧饱和度低,血压不稳定,经气切处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经过ECMO团队商讨后,决定先上机,再带机转运。下午2时半,患者置管上机成功,ECMO运行正常。时间就是生命,来不及休息片刻,一行人小心翼翼地把插满管路的患者转移至救护车上。回城路上,刘述来发现患者血氧饱和度下降,生命体征不稳定,他们在局促的空间内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有条不紊地操作:镇静镇痛、升压、提高氧浓度……车内呼吸机、监护仪、微量泵的机械音一刻未停,就像战场上的战鼓一直在擂响,保护一个病人就是救助一个家庭,他们丝毫不敢大意。历经三个小时,成功将病人转运至湘雅三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救治。
长沙市120急救中心西分站主任黄艳:
急救战线的“女超人”
在同事眼里,黄艳就是一个“女超人”,在急诊急救战线一干就是20余年,如今56岁依然激情地坚守在一线。17年前,抗击“非典”工作时,黄艳毅然选择战斗在一线;2020年春节前夕,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时,她还是一样选择勇挑重担,奋战抗疫最前线。
1月23日,黄艳果断地向院领导请战:“我有‘抗非’经验,在急诊急救战线战斗了20余年,还是一名近30年党龄的老党员,必须冲在最前面!”当新冠疫情袭来之际,黄艳于大年初一将母亲送往一家老年公寓,然后带领自己的急救团队日夜坚守抗击疫情最前沿,接诊发热患者,转诊新冠肺炎疑似病人等。
为切实做好疫情应对工作,黄艳组织急救站人员第一时间开展了专业知识培训,并及时完善发热病人接诊、转运、医护人员防护及院感消杀制度和流程。每天,对于转运流程、病情评估、人员分配、车辆消毒等每一项工作,她都要坚持督导落实,确保不出任何差错,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搭建了一条“绿色通道”。
长沙市120急救中心中心医院分站医生霍兴晨:
准爸爸坚守急救一线,为宝宝起名“康康”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面对已经有5个月身孕的妻子,霍兴晨从大年初一上班以后便坚守在医院,方便工作的同时也尽量避免与家人的接触。
有天晚上,霍兴晨接到了一个电话,是一位社区工作人员报警,说一名小伙子发热,且是从武汉回来的,但是他拒绝到医院就诊。霍兴晨及同事迅速到达现场,了解情况后才知道,这个小伙子自己住,过年前刚好到武汉出差,出现发热咳嗽的症状后特别害怕到医院就诊。霍兴晨和同事立即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解除他的恐惧和忧虑,最终成功引导他抵达医院接受检查。
远在黑龙江的父母经常会电话问儿媳妇的情况,霍兴晨每次都讲:“她都挺好的,你们不用牵挂。”其实他每次也只能隔着屏幕问问爱人的情况。霍兴晨说,2月11日的夜班,他现在还记忆犹新。那晚接诊了三个孕产妇,都安全的送达医院。想到再过几个月,他的宝宝也将来到这个世界,经历了这场战“疫”,同为医护人员的夫妻俩对于“健康”二字有了更深的理解,他们已经给宝宝起好了乳名——“康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