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日记】战斗,是去治愈,去帮助,去安慰

2020-02-13 23:12:22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陈志衡] [编辑:夏博]
字体:【

作者:陈志衡

这是一个被征用的神经外科病区。内部条件很好,干净整洁,温度适宜,就是感觉口鼻被紧紧捂住而呼吸不畅。科里还有许多护理人员在忙碌着,大部分是男护士。很多人已经工作了6个多小时,真是考验身体素质和意志的时候。这里特别提醒想报名参加武汉“战疫”的同事们:如果想来,先在家里练习用毛巾紧紧捂住口鼻面部,看能否坚持半个小时。如果做不到这一条,最好不要报名参加,因为这种状况可能要坚持6-8小时,肯定吃不消。

巡视了一遍病房,情况没有在外面想象的那么糟糕。里面的患者上呼吸机的也不算太多,大部分还是可以通过一般的吸氧,卧床休息,加强营养来解决。我们的治疗原则是能够不输液的尽量口服药物,避免对患者或医务人员产生医源性损害。主要是克力芝或者利巴韦林抗病毒,加用奥司他韦,补充维生素。如果有白细胞增高,发热等细菌感染证据就用抗生素。有些患者还自行准备一些中药如连花清瘟胶囊等。看起来还不算太复杂,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一些有糖尿病、心脏病的患者的治疗。那些上呼吸机的危重患者需要经常查看血气和精神状况。

大部分患者情绪还是比较正常,但部分患者也有怨气。有人认为既然病情很重就要大瓶输液,大把吃药,为什么现在每天只给吃饭睡觉吸氧或吃几粒药丸;有人认为医护人员来到病床前太少不够重视;也有抱怨没有早点安排他们住院的。一百年前特鲁多医生诠释了行医的真谛:“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检查治疗之余,我还不得不做点思想工作来安抚。对于治疗不理解的要用通俗的语汇去解释专业知识。比如有一位六十多岁的患者脾气很大,护士们劝我不要单独与他见面。我详细了解了他的检查资料,各项指标都还正常,没有明显的淋巴细胞细胞下降。目前主要是咳嗽,在吸氧及口服药物治疗。心中有底,来到怒气冲冲的患者床前,我笑着说:“恭喜您了,您真幸运,您的各项指标都很好,应该可以痊愈出院。”一听这话,他拉长的脸缓和下来,心情好转,但脾气还没完全下来,抱怨我们没有来看望他,不够重视。我实话回答:“您刚才也看到,今晚我们高度重视的,经常看望的老人家都是病情比较重的,您能不让我们高度重视,我非常替您高兴。”患者立马出现了一种哭笑不得的表情,又开始抱怨政府没有早点安置他们住院。我只好举例给他听:“如果武汉全体市民全部去一家银行取款,您觉得银行忙得过来吗?现在您不是安全地住进这么好的病房么?希望您能理解政府的难处,也相信我们的专业。” 连哄带逗加上一顿心灵鸡汤,总算是把患者情绪稳定下来。

夜已深,频繁走动一方面容易接触病毒,另一方面这身装备呼吸也难受,再者倒夜班也确实辛苦,自己毕竟不是年轻小伙子了,于是在工作站坐了一小会儿。与我一起工作的我院护理人员进来了四名,其中有三名是男性,从晚上三点熬到九点,也累得神劳行瘁。还算平安,没有什么危重患者需要抢救了。接班的同事来了,于是我们这批准备一同出去,顺便检查各自脱隔离装备的动作。

脱装备比穿装备更重要,也很危险。因为外面一层衣服可能就染有病毒。一个人难免有差错,所以大家都互相监督。首先到第一个相对污染区,洗手,脱第一层外科口罩和第一层隔离衣,再洗手;到第二个层相对污染区,洗手,脱护目镜,脱防护服,千万注意不要把外面的污染部分接触到内部,解开靴套脱掉,脱掉第一层手套,洗手,再戴一层手套;到第三个相对污染区,洗手,脱掉最内层的隔离衣、口罩、帽子,洗手,脱外层手套;到第四个相对干净区,洗手,脱内层手套,洗手,换帽子及口罩。心惊胆战地折腾十几分钟才进入安全的干净区。来不及舒口气,赶紧洗手后再用棉签沾点酒精清洗一下鼻腔口唇及外耳道。长舒一口气,第一件事赶紧上卫生间方便。

离开医院总算呼吸到新鲜空气。回去的大巴已经等候多时,一路上看见道路严格设卡检查,路上行人寥寥无几,估计都在家窝着。到酒店门口被我们的安全小组拦下。每个人前后喷洒消毒剂,测体温后才允许进入。然后必须走专用电梯才能进屋。在门口先用消毒剂洗手,把外出的口罩、衣服、裤子、鞋子给脱在门外。进门后立即去卫生间把内衣用热水加84消毒液泡个30分钟以上,洗澡换衣,折腾到中午12点才真正放松下来。

陈志衡

2月12日于武汉

相关专题:潇湘家书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