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第一线(52)】火线卫士:17年前战非典,如今他们又上火线

2020-02-06 21:02:00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潘华]
字体:【

17年前非典疫情迅速蔓延,一批批湖南医务人员奋战一线,筑起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的屏障;如今,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他们再次奋勇冲锋,纷纷投入到抗疫最前线……

卫士吴安华:

培训医护人员,他一天奔波数百公里

三湘都市报·华声在线记者 李琪

吴安华在抗疫一线

【人物档案】

吴安华,58岁,共产党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分会主任委员,原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感染控制中心主任。

【人物感言】

不辱使命,众志成城,救死扶伤,保护病人是我们的天职,胜利一定是属于我们的!

1月21日,7点58分,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感染科教授吴安华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配图是一张G404车票,目的地是武汉。“保护医务人员,保护病人是我们的天职,胜利一定是属于我们的!”吴安华还配上了这段文字。

这位当年抗击非典疫情的感染科专家,再次“逆行”走进了最危险的前线,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非典时期,他全程参与湖南疫情防控

对2003年那场抗击非典战役,吴安华像很多医护人员一样毕生难忘。

“当时我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工作,义不容辞地加入到了抗击非典的医护人员队伍中。”吴安华最难忘的是,一个星期六的下午,他在当时的省卫生厅参加紧急会议,会后被留下来协助确定全省的应急预案。一群人反复推敲,查阅资料,整个晚上没有睡,次日早上7点多完成。随后,这份应急预案传真往各市州卫生局,由此湖南抗击非典战役正式打响。

进入“应急状态”下的湖南,设置了疫情预警评估专家组、医疗救助组、现场处置流动机动队等。吴安华也被派往市州参与排查与指导防控,以及病例救治。

这场硬仗,吴安华前后奋战了近四个月。

北上武汉,一天奔波数百公里忙培训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发生后,1月20日,吴安华突然接到通知:北上武汉。

“当时就答应了,人民需要嘛。”作为中华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分会的主任委员,吴安华知道“武汉的疫情严重”。1月21日上午,吴安华还在医院上班,中午就赶往火车南站,乘坐13点02分高铁出发。

以为自己只是去几天就回,还能赶上和家人一起过年,吴安华背了个小包就出发了。到了武汉后,他才知道,疫情比想象中更严重。“每次培训40分钟左右,一个队培训一次,一次一百多人。”在武汉的这些天,吴安华主要负责指导感染防控,培训武汉的医护人员,到医院指导如何消毒隔离,严格落实预防等。医疗队很多,他们奔赴的地方也多。1月27日,吴安华早上8点出发,晚上11点回住地,一天跑了武汉6个地方,做了6场岗前培训,奔波268公里。1月28日,计划的行程,又是6站。

看到医疗队的成员们,大多数是中青年,大家带着满满的爱前去支援武汉,吴安华心里很感动。“我要确保他们百分之百学会,才能让他们上前线,这是对他们的一种负责。”吴安华还参与看诊,巡查病房,鼓励病人坚强面对,配合治疗,早日康复。

卫士张卫东:

父亲刚刚去世,他就义无反顾奔赴战场

三湘都市报·华声在线记者 杨斯涵

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张卫东(左)正在和同事研究患者病情

【人物档案】

张卫东,49岁,共产党员,主任医师,湖南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二科主任。

【人物感言】

“我是医生,就得往前冲,不能躲。面对疫情,我责无旁贷,我们要打好这一场硬仗!”

“张医生,我有点发烧,还伴有一些咳嗽,是不是患上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了?”2月4日下午,湖南省人民医院呼吸二科主任张卫东的手机再一次响起,电话里传来患者急切地询问。张卫东一边解答患者疑问,一定对其进行安抚。从中午12点起,他已先后接了三个电话。自12320热线开通以来,张卫东不仅要线下指导抗疫,还要负责在线问诊。

17年前主动“请战”抗击非典

17年前抗击非典,刚刚进入湖南省人民医院上班的张卫东“请战”前往发热门诊上班。“其实2003年的非典疫情,病例主要集中在北京等地,湖南虽然疑似病例很多,但确诊的数量还是不多。”张卫东说,当时大家都很恐惧,一出现发热,不舒服就往医院跑,他所在发热门诊从早到晚没闲过。

17年后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张卫东再一次“请战”前往怀化抗疫。在怀化有两个定点救治医院——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和湖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从1月25日到2月4日,张卫东和同事们每天早上8点准时到达定点医院,晚上11点还不休息。他每天都像打了鸡血,但令人想不到的是,在驻点怀化之前,他的父亲刚刚因病去世。

安葬好父亲后,他就奔赴战场

“老人家身患重病四五年了,1月15日晚上8时许,我在加班,家人突然打电话说父亲‘不行了’。”说到这里,张卫东眼角闪动着泪花,他很庆幸自己处理完手头上的事后,赶去见了父亲最后一面。可就在大家以为他会因此请事假时,1月17日一早,张卫东又出现在科室门口。他一边换白大褂一边对疑惑的同事们说,“疫情当前,和家人商量后决定一切从简。没开追悼会,火化后就直接入土了。我想,父亲一定会原谅我的!”

张卫东告诉记者,目前怀化定点医院的危重病人情况都比较稳定,所以他们先回长沙待命。“我是医生,就得往前冲,不能躲。面对疫情,我责无旁贷,我们要打好这一场硬仗!”

接下来,张卫东不仅要治疗住院患者,还要兼顾发热门诊疑似病例确诊,如果怀化再出现危重患者,他还要在第一时间前往会诊。

卫士黄勋:

顾不上“小家”,辗转多地奋力抗疫

三湘都市报·华声在线记者 李琪

黄勋(右)和同事合影

【人物档案】

黄勋,48岁,现任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感染控制中心主任

【人物感言】

“为了大家的健康,责无旁贷,我早已做足准备,一定要打好这场硬仗。”

2月4日下午,记者联系黄勋教授采访,她正在从怀化回长沙的路上。

“在怀化呆了6天,现在那边的情况已经稳定下来。”黄勋教授是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医院感染控制中心主任,也是湖南省卫健委成立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省级专家组成员。

31岁抗击非典,积累丰富经验

2003年,31岁的她作为科室的总住院医师,在医院里参与了抗击非典战役。

黄勋回忆,2003年科室只有7名医护人员,非典疫情来得突然,大家的工作量猛增。“那时候,我主要是对报上来的发热患者一一进行排查。”一边要治疗非典患者,一边要进行大量的发热病人排查,同事们都非常累。但大家认真负责,治愈患者同时,还做到了医院“医护人员零感染”的目标。黄勋表示,抗击非典后,科室了累积总结了很多很好的经验。

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后,1月30日,湖南省卫生健康委紧急成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省级专家组,前往14个市州的定点收治医院指导救治,黄勋报名参加,被派往怀化。

辗转长沙怀化,指导救治患者

“我们到怀化的时候,那边已经将确诊病例集中,将疑似病例也进行了集中,反应很迅速,处置也合理。”黄勋和同组的专家驻守在两个定点医院中,对所有确诊患者的救治方案进行讨论,通过会诊的方式确认并调整危重患者的治疗方案,并帮助医院评估疑似病例。

黄勋透露,经过专家组6天指导,当地患者的情况已基本稳定。但专家组会继续“履职”,通过信息化手段诊疗,遇到特殊情况则前往指导救治。

“现在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小家基本上都顾不上!”回到长沙后,作为科室负责人的黄勋没时间歇息,又开始了医院里的忙碌工作。

卫士徐自强:

上阵“父子兵”,再危险也要冲锋

三湘都市报·华声在线记者 叶竹 通讯员 刘振 吴蕾

徐自强左手举着处方笺,右手比划一个V字,给儿子徐秋笔加油鼓劲。

【人物档案】

徐自强,58岁,共产党员。全国政协委员、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第五届中国医师奖、郴州抗击“非典”先进个人等荣誉。

【人物感言】

“穿上这身白大褂,即使再危险,我们都应该往前冲!”

近日,一条与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有关的视频《医生父子隔防护玻璃互相打气》登上某社交网站热搜榜,视频中的这对医生父子就是全国政协委员、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徐自强和他的儿子徐秋笔。

隔着防护玻璃,为儿子加油

短短16秒钟的视频一经发布便获得110多万浏览量,网友们纷纷点赞留言:“让人泪目的一对父子,你们是平凡中的不平凡”“不是传说中的、不是历史上的、不是漫威里的,而是真实的、当代的、平凡的英雄”……

视频中,徐自强已连续工作48小时。趁着午餐时间,他来到相隔仅10米远的发热门诊看望同样在值班的儿子徐秋笔。虽近在咫尺,但由于隔着防护玻璃,父子俩不能用言语交流。徐自强随手拿出一张处方笺,在上面写下“秋笔,加油!”然后,左手举着给处方笺,右手比划一个V字,为儿子加油鼓劲。同为急诊科医生的徐秋笔,会心地与父亲相视点头。

“我爷爷,我父亲,我,我儿子,都是医生。”徐自强常对徐秋笔说,“我们一家四代都是医生,一定要成为一个好医生,一个让病人称赞的、满意的医生。”

主动请战:再危险也要往前冲

“穿上这身白大褂,即使再危险,我们都应该往前冲!” 1月23日,徐自强第一个主动向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请战加入救治组,而这并非他第一次请战。2003年抗击非典疫情期间,徐自强所在的急诊科承担起全市发热病人转运工作,哪里有“发热病人”的疫情报告,哪里就有他身穿防护服在做排查和转运工作的身影。期间,徐自强亲自出车转运“发热病人”达200多次。2014年,不是值班医生的徐自强穿上隔离衣为一名埃博拉病毒疑似感染病人诊治;如今,他带着儿子又站在了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第一线。

卫士潘强:

再次主动请命,坐镇把关发热门诊

三湘都市报·华声在线记者 张洋银

1月28日,潘强在医院检查疑似发热发烧病例患者。

【人物档案】

潘强,47岁,共产党员,副主任医师,现长沙市中医医院(长沙市第八医院)本部神经内科副主任。

【人物感言】

“轻伤不下火线,没有迈不过的坎!”

“当年抗击非典疫情时冲在一线,现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又坐镇把关值守,过年都在医院。”在长沙市中医医院(长沙市第八医院)谈起潘强,医护人员无不竖起大拇指。

肾结石发作,坚守岗位7小时

2003年春天,而立之年的潘强喜得一子,然而此时神州大地笼罩在非典疫情的巨大阴影下。“我年轻,身体好,可以去一线做更多工作。”作为医生,潘强主动请缨,参加原长沙铁路医院抗击非典工作,登上了T1/2次动车,此时距离其爱子出生仅2个月。

潘强的主要工作是监测动车上的乘客是否发热发烧,若出现非典疑似人群,则交由当地卫生部门确诊治疗。“上车前会检查一遍,中途也要量体温,确保万无一失。”潘强说,尽管检查周到细致,仍可能出现意外。一天,潘强正在列车上巡视,肾结石突然发作,他忍痛监测每一位旅客,到达郑州站时,他发现有两位旅客体温异常,痛得大汗淋漓的他不吭一声,硬是把疑似病例送交当地卫生站,回到长沙后才打针治疗,距离他发病已7个多小时。

“这场攻坚战一定也会拿下!”

非典疫情过去17年后,新型冠状病毒袭来。1月23日,长沙市中医医院召开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动员大会,潘强再次主动请命,把关坐镇发热门诊,确诊复查发热发烧人群。因为经验丰富,过年期间,他都在值班,主要负责复查核实环节。

“潘主任等专家的工作其实是最危险的,他们接触到的人群都是高危疑似病例。”发热门诊部的医务人员感慨说。潘强淡然笑道,“没有迈不过去的坎,我们战胜了非典,只要团结一致,勇敢面对,科学应对,这场攻坚战一定也会拿下。”

卫士谭哲红:

“好多了,会好的”每天说上百遍

三湘都市报·华声在线记者 张洋银

谭哲红指导护士穿防护服

【人物档案】

谭哲红,48岁,共产党员,副主任护师,长沙市第四人民医院专科护士长。

【人物感言】

“这次疫情离我们更近,但我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

“发热门诊已经发现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了,现在还有一些疑似案例,每天都要去医院检查安排工作。”1月29日上午,长沙市第四人民医院专科护士长谭哲红来到医院发热门诊。从大年三十以来,谭哲红一直坚守在被很多人视为“最危险”的地方。

“抗击非典时,穿戴都比较简陋”

对于疫情,谭哲红并不陌生。17年前,她曾一腔热血参加抗击非典。

“17年前抗击非典,我和同事们主动报名去参加培训,我记得很清楚,培训十多天,穿的防护服都是棉布做的。”她回忆,当时医疗条件有限,除了防护服“不专业”,口罩等穿戴工具也远比现在简陋。“当年长沙的非典疫情并不是太严重,培训之后我们主要是在长沙做些防疫外围的工作。”

如今,不论医护人员还是病患亲属,基本都是“全副武装”。医生护士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戴着专业口罩和护目镜。“上厕所不太方便,所以工作的时候只能尽量少喝水。”谭哲红说,因为医用防护品比较紧缺,大家都尽量省着用,不敢浪费一个口罩。

“好多了,会好的”每天说上百遍

不变的是坚守。“非典时期,我和同事们一个月没回家。这一次,大家坚守岗位放弃了春节家人团圆。”谭哲红和同事们都是随时待命。除了值班接诊,他们会聚在一起了解疫情最新动态,学习交流分享接诊心得。“护士跟患者和家属打交道会比较多,所以我们工作中要花很多时间开导他们。”谭哲红说,一句简单的“好多了,会好的”每天要说上百遍,希望能给这些心情跌到谷底的人,带来一点点安慰和勇气。

卫士肖亮:

“我是村医,必须坚守在抗疫一线”

三湘都市报·华声在线记者 张洋银 通讯员 林畅

长沙县村医肖亮(中)为村民测量体温

【人物档案】

肖亮,40岁,共产党员,长沙县长龙街道茶塘村村医。2000年参加工作,2003年跟随父亲(原村医)参加过抗击非典疫情。

【人物感言】

“作为党员,就是要有奉献精神,在危难时刻冲在最前线。”

17年前,还是小伙子的肖亮就跟着父亲肖庆成一起抗击非典疫情;如今,作为长沙县长龙街道茶塘村的村医,肖亮又战斗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最前线。

抗击非典时,随父亲挨家挨户做工作

肖亮今年40岁,从医是子承父业。回想起17年前跟随父亲一起抗击非典疫情,肖亮仍记忆犹新。“当时网络没这么发达,物资也缺乏,村民们更是人心惶惶,甚至有的不理解,我们就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安抚焦虑的村民,配置发放防治药品等。”

如今,防控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肖亮的阵地是茶塘村和龙湘社区,负责入户体温监测、防疫知识宣传等工作。“我是腊月二十九收到通知待命,大年三十开始入户监测。”肖亮说,根据街道、村组摸排的情况,最初有30余人需要每日监测两次体温,现在已经有不少人隔离期满解除监测。“看着人数越来越少,没有确诊病例,我也安心不少。”

坚守一线,遗憾没能父子再联手

“我是村里唯一的村医,又是党员,必须坚守在一线。”最让肖亮最焦灼的是,一名从武汉回家的学生说喉咙肿痛,其爷爷也体温偏高,但老人很犟不愿意去医院检查。经肖亮和街道、村组工作人员反复做工作,爷孙俩才前往医院检查,好在没有大问题。

“父亲是一名老村医,也是一名党员,听闻疫情发生后,反复为我讲授他的经验,并提醒我做好自我防护。”肖亮说,遗憾父亲年龄大了腿脚也不适,没能一起再上前线。

相关专题:战“疫”第一线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