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脱贫攻坚一线见闻】胜花村里腊肉香

2020-01-24 07:34:56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龚政文] [编辑:夏博]
字体:【

1月21日,凤凰县千工坪镇胜花村,村民吴英莲(右)在熏制腊肉。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郭立亮 摄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龚政文

农历腊月廿七,大寒刚过,春节临近。记者来到凤凰县,沿沱江而上,翻过一座高耸的大坝,进入长潭岗水库右岸,这便是千工坪镇胜花村了。

这是一个纯苗村,1800多人口,背枕大山,前临沱江,一字长蛇般蜿蜒在十来公里的狭长地带上。过去这是个有名的贫困村,有9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

车行在一条不算很宽但十分平坦的柏油路上,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猕猴桃林和密密麻麻的木耳棒。“猕猴桃有一千多亩,黑木耳十万棒。”县职中驻村工作队队长田洪贵说。猕猴桃林的边上,就是古色古香的村党群服务中心。

不过我不是来看村容村貌的,我想看看村里的脱贫户,看看脱了贫的苗族同胞是怎么准备过年的。

在龙兴忠家的火塘边坐下,得知老人家走亲戚去了。一个矮矮胖胖的年轻人陪我们聊天,他是老人的孙子龙燕平。

“这么多腊肉,怕有几百斤吧?”记者的目光被火塘上空的腊肉吸引了。火光明灭,腊香四溢。

“有三百多斤呢,杀了两头猪。”

“那你们可有口福了……”

“也就是这几年呢,自从省里来了扶贫队,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去哪有得吃啊,人又多,又没什么挣钱的门路。”

“你们是个大家庭吧,有多少伯伯叔叔姑姑?”记者看着屋里进进出出的大人,蹦蹦跳跳的小孩,不禁好奇。

“我爷爷有5儿2女……”龙燕平告诉我,爷爷龙兴忠是1948年生人,结婚早,生得多,那时还没有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可以想见,这么大一个家庭,生活的负担该有多沉重。

正说着话,一位戴帽子的老人进来,拉着田洪贵和村干部的手一顿猛摇,说着一大串苗语,表情十分生动。旁人介绍,这位就是龙兴忠,他又抓着我的手猛摇,一张古铜色的脸被火苗映得通红。村干部告诉我,龙兴忠年轻时候是个狠角色,篮球打得好,喜欢喝两口。如今儿女大了,荷包鼓了,不愁吃了,天天要喝三两苞谷烧。

拾村道上行,一栋漂亮的江浙风格小楼映入眼帘,这是村民龙自奎家。龙自奎身体不好,不怎么说话,妻子吴英莲跟我们拉家常。她告诉记者,她有两个儿子,在浙江台州打工,做汽车坐垫,都成了家,有一个孙子、一对双胞胎孙女。儿子儿媳打工收入一个月一万多,老两口种了6亩猕猴桃,一年也有好几万;还有生态补偿、退耕还林补贴、社保扶持。

吴吉胜家,也是一栋两层小楼,不过貌似没有完工,里外都只抹了水泥,没有贴瓷砖,二楼也没有窗户。

“我们的房子都是一点一点修,2017年修了一层,2019年修了二层,今年赚了钱要把装修搞了。”看到记者疑惑,吴吉胜说。

这个计划能实现吗?吴吉胜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两女一儿,种猕猴桃4亩,黑木耳收入4000多;妻子刘凤秀在村里的益民合作社务工,每个月2000多;儿子儿媳在浙江打工,女儿在凤凰县城打工;2017年村里给了危房改造补贴4万元,青苗补偿每年也有5000多元。

“这是我们这边的习俗,赚了钱,首先是盖房,而且早就不满足于只盖个简陋的农舍了。”县里的同志告诉我,“一时建不起怎么办?分几年建,三五年过去,一栋宽敞舒适的房子就建成了。”

燕子垒窝,蚂蚁雄兵,这就是勤劳朴实的中国老百姓。如何在脱贫的基础上迅速奔向小康,过上向往的美好生活,老百姓的动力和办法是无穷的。

走出吴吉胜家,边上一个小房子烟雾缭绕,香气阵阵,走进去一看,也是一大串腊肉,吊在火塘上。如今讲究卫生了,像龙兴忠老人那样在堂屋里、床铺边熏腊肉的越来越少,很多人家都有一个单独的烘烤房。

离开胜花村时,暮色将合。回望村里鳞次栉比的房屋,耳边不时传来烟花升空的噼啪声,记者心里涌起莫名的感动和无声的祝福。祝福我们的苗族同胞,祝福这越过越好的日子。

相关专题:新春走基层——脱贫攻坚一线见闻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