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脱贫攻坚一线见闻】城乡公交开到村民“家门口” 闭塞山村变身生态艺术小镇

2020-01-22 08:17:26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张洋银 曹丹] [编辑:潘华]
字体:【

青山绿水,青瓦白墙,依着苍翠竹林而建的敞亮房屋前,熊运泉家早早挂起了红灯笼,贴上了对联,红火喜庆。

1月20日,记者走进长沙县果园镇,浓浓的年味迎面而来。小镇里芦花鸡、蜂蜜等扶贫产业蒸蒸日上,一栋栋“洋楼”拔地而起,浔龙河生态艺术小镇更是热闹非凡,吸引了一波又一波的游客前来游玩参观。

■三湘都市报 ·华声在线记者 张洋银 通讯员 曹丹

产业脱贫“输血”又“造血”

“现在土鸡蛋还没生出来就‘名花有主’了,早被人预定了,根本不愁销路。”记者见到熊运泉时,他正在鸡舍里收蛋。

熊运泉一家曾是果园镇金江新村精准扶贫户,家中五口人,父母都是八十高龄,父亲身体不好长期卧床,爱人因病长期住院治疗,一家人全靠熊运泉赚钱糊口。在合作社的帮扶下,他饲养了150只芦花土鸡,淡季每天产蛋60多个,而在旺季则每天产蛋100多个。除了养鸡,家里还养了几箱蜜蜂,每箱蜂每年能产优质原生态蜜30斤,每斤蜜市场价80元,每箱蜂一年收入2000元,“今年还想再增加几箱蜂,把技术提高提高。”

果园镇扶贫办工作人员介绍,小镇利用文旅小镇和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优势,在“产业”和“就业”上做足文章:产业扶贫方面,发挥农业合作社联合社的引领作用,通过“合作社+贫困户”,养土鸡、养蜂蜜,种植东红牡丹、油茶、优质稻、水果,合作社“土师傅”手把手教技术、上门指导服务,产品统一回收、统一销售,鸡蛋加工成了蛋卷,稻米制成甜酒,又丰富了“七彩果园”旅游商品的内容。惠及7个村(社区)137户,产业扶贫覆盖率达67.99%,增收超过1万元的有28户。就业扶贫上,小镇通过田汉文化园、浔龙河生态艺术小镇等项目,优先安排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员上岗,扶贫率达97.5%。

扶贫不是慈善救济,要引导和支持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明天。近年来,果园镇通过有效扶贫攻坚,促进66人脱贫摘帽。

闭塞山村变身生态艺术小镇

“这是我们搬进新房后,迎接的第二个新年。”站在自家3层楼高的联排别墅前,李玉秋满脸笑容。2018年年底搬进新家前,李玉秋一家住在危房里,“搬家那天,社区的党员干部主动组成志愿队,帮我清理旧屋杂物,一个个身穿红色坎肩的身影在院子里来回穿梭……”

2017年开始,果园镇对住房不安全的24户居民分两批进行危房改造。像李玉秋一样,双河村的贫困户都搬进了宽敞舒适的新家。如今,双河村浔龙河生态艺术小镇一片片白墙灰瓦的联排别墅里热闹非凡。

“七山两水一分地。”李玉秋告诉记者,双河村耕地少、山地多,因为位置偏远,以前进城都要转几趟车才能到,村民们致富无门,大部分年轻人只好外出务工。几年前,双河村整体流转3600多亩土地,用于开发现代农业、文化教育、乡村旅游。随后,浔龙河生态艺术小镇正式动工,这里也成为全村400多户村民集中居住安置点。短短数年,这个曾顶着“省级贫困村”帽子的小村庄已华丽蝶变,一幅现代化小城镇的优美画卷呈现在眼前。

“现在城乡公交开到了村民家门口,去哪里都方便。”双河村党支部书记柳中辉告诉记者,生态艺术小镇村民集中居住区不但配套了水、电、路、气、网等生活基础设施,交通也越来越发达,“小学和农村商贸综合体等配套措施也在迅速跟进,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舒畅。”

相关专题:新春走基层——脱贫攻坚一线见闻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