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的人好有仪式感 祭祖聚会都要画幅画

2020-01-16 09:45:03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龙文泱 李叶] [编辑:欧小雷]
字体:【

明清的人好有仪式感

祭祖聚会都要画幅画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龙文泱 通讯员 李叶

春节临近,思乡之情又添了许多,不妨去博物馆寻根。明清的人好有仪式感,祭祖聚会都要画幅画。

1月15日,由湖南省博物馆与长沙大观文化共同打造的“齐家——明清以来人物画中的家族生活与信仰”迎新春中国传统文化专题展在湖南省博物馆开幕。

本次展览聚焦于以往公众鲜少关注的明清写实类人物画,用“敬祖——宗法礼制”“悦己——闲居雅集”“享神——风俗信仰”3个部分,通过60余件人物画及相关展品,力图展现明清以来传统中国家族社会和普罗大众的生活与信仰。展览免费开放至6月15日。

祖宗画:

将“慎终追远”信仰与百姓生活紧密相连

“慎终追远”,是中国人的重要信仰。它源自《论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即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培育出忠厚老实的百姓。

“这个词听起来很高大上,中国古人通过对着祖宗的画像祭拜等礼仪,让它与百姓的生活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古代没有照相机,人们便画出祖先的模样,称为‘形影’。这是中国祖先崇拜的仪轨中独特的一部分。”本次展览策展人、湖南省博物馆副馆长陈叙良说,如本次展览中的《秦氏家族祭祖像轴》题赞所言:“新传宗图,世代相继,不惟使祖宗之神灵有所式凭,而子孙之昭亦因是而(序)。”

出席开幕式的我国道教文化研究专家王宜峨说,早期,我国祭祖是通过牌位的方式,画像、肖像祭祖从宋代开始,首先出现在大家官僚家中,到了明清已广泛出现在百姓家中。

陈叙良介绍,祖宗画的种类繁多,目前所见,不仅有一代人的“形影”,也有几代人的“宗图”,甚至还有整幅牌位像。祖先“形影”的画面有强烈的秩序感,人物呈正向姿态,神情严肃,衣冠描绘细致。其中,湖南省博物馆馆藏的《曾左彭胡杨画像轴》中,彭玉麟、左宗棠、胡林翼、曾国藩、杨载福5位湘军名将身着朝服、正襟危坐,从左至右依次排开,非常少见。

相关的礼法规矩也详细展现在图中。如清道光十八年《卫氏历代先祖牌位图轴》,画面自上而下绘制了卫氏历代先祖的牌位,最上端中央供桌牌位为“卫氏十世祖”香位,以下依次按照左昭右穆礼俗排列。昭穆是我国古代的宗法制度,即始祖居中,东向;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左方,朝南,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右方,朝北,称穆。

行乐图:

记录古人休闲娱乐生活的“照片”

画中繁花盛开,春水连连,一位老者与两个孩童立于农舍前。老者头戴斗笠,慈眉善目遥望远方;孩童在一旁窃窃私语。右侧农夫驾牛忙于田间。整幅画面颇具乡间田野的生活气息。

“这幅画叫《春耕草堂图卷》。”陈叙良说,中国古人不仅通过绘画为祖先“照相”,还将日常娱乐与休闲生活进行仪式化的“定格”,这样的画叫行乐雅集图。

“行乐图是南北朝时期就出现的绘画主题,暗含四海无虞、社会安定、民众家居享乐的创作背景与祈盼,在明清时期十分流行。雅集图是大规模的行乐图,包括对雅集现场的纪实,人们对以往著名雅集的向往和对理想生活的憧憬。”陈叙良指着《薛家春宴图轴》说,它的画面内容和题赞显示,绘画的作者是比附古人,春夜在庭院待客,作诗饮酒。这一绘画主题源自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为许多大画家钟爱。

“随着时代的变迁,行乐雅集图逐渐增加了反映世俗家居享乐生活的场景,由单纯的文人聚会图泛化到各色人等参与聚会的‘大合照’。”陈叙良说,人们甚至精心选择布置文房四宝、生活用品、盆景怪石等“合影”道具,以显示其品位和价值取向。

画技取法西方 “齐家”功能传东亚

“人物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大画料,比山水、花鸟更早成熟。宋元以来,文人画兴起,山水及花鸟画成为主流,人物画逐渐被边缘化。明清时期,虽然地位衰落,但人物画继续向前发展。”陈叙良说,明清祖先画的绘制方式以“淡墨定”“底粉薄笼”为主,即先以淡墨勾勒面部轮廓,并以淡彩层层推进,局部再精细渲染。清代晚期祖先“形影”又出现了变化,不仅描绘单个人物,有的还加上了山水画屏、童子侍女等,增添了些许文人气息,如《同堂悟对图轴》。

同时,这些画吸纳光影、透视等西方绘画技巧,呈现出更加写实与具象的面貌。对此,《右都御史长麟像轴》《陈俊山像轴》等都有体现。

陈叙良说,随着中下士人阶层的壮大,家族生活与信仰之形象化表达需求的增长,表现昭穆有序的祖宗画、内外和谐的行乐图、人神共享的吉庆画,以其“成教化、助人伦”“修身、齐家”的社会功能,延伸和普及到中国传统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乃至整个东亚文化圈,成为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19世纪不知名的日本人创作的《隆中对图轴》便是例证。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