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晟全肽:为全球研发“救命良药”加速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彭雅惠
创建全球独一无二的多肽新药研发“种子库”,推动治疗癌症、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的创新药物极大加快研发进程。
这一切正在株洲悄悄发生。
11月末,株洲云龙示范区现代服务业总部园里,湖南中晟全肽生化有限公司完成了五肽完全库及五肽以上超大型多肽实体库构建,其中包含约5亿种多肽序列信息。这是全球首个巨型多肽库,填补了国内外肽库构建技术的空白,它的出现意味着,制约多肽新药研发的核心技术瓶颈得到突破。未来,湖南或将成为推动中国医药产业实现跨越发展的新引擎。
出道就一鸣惊人
“研究发现,所有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康复都与肽有关。”中晟全肽董事长陈磊说,浸淫制药行业20余年,他一直在寻找“救命良药”,“与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国内新药研发至少落后20年。”
西药可分为三大类:小分子药、大分子药、多肽药。
小分子药最多,占西药总量的95%,研发成本低,但毒副作用较大。
大分子药又称抗体药,多用于治疗肿瘤、艾滋病等重大疾病,研发成本高,成药价格十分昂贵。
多肽药兼具前两者优点,完全无毒副作用,如胰岛素、催产素等都是典型的多肽药。
研发多肽新药却相当艰难。陈磊介绍,肽由氨基酸组成,自然间有20种天然氨基酸,不同组合产生不同的肽,因此,单肽只有20种,而每增加一个氨基酸,肽的多样性就增多20倍,如五肽有320万种肽序列,六肽则有6400万种肽序列。研发多肽新药首要的就是设计、合成数以万亿计的多肽。
李向群是有机化学专业博士,在国际一流制药企业工作多年。他曾带领团队用近1年时间,夜以继日工作,人工合成了1万个多肽序列。“按已有技术,这在全球算高水平,但这些多肽是否能用于制药,完全不能预测。”李向群产生一种大胆设想:能不能发明一种方法,快速高效地建立多肽全库,今后研制新药可以直接从全库筛选出需要的多肽?
为此,李向群与生物医药教授、“国家千人”特聘专家王珠银合作,多年反复研究,首创出一种多肽信息压缩技术(PICT),完全颠覆传统的多肽化学合成方法,将多肽合成效率提高6000倍,凭借这一技术,可建立一个包含近5亿个多肽信息的巨型多肽库。
PICT申请了中国、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多国专利,并获得欧洲、澳大利亚专利授权。
“关键是要转化为生产力。”为实现这一目标,王珠银、李向群和陈磊在2017年联合创立了湖南中晟全肽生化有限公司。
出道就一鸣惊人,中晟全肽刚构建完超大型多肽库,马上达成数千万元多肽库及技术合作订单。
期望形成多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这个房间价值超过10亿元。”陈磊笑着打开一间约20平方米的低温冷库,靠墙而立的特制货架上行列整齐摆满了封闭的试管,每一支试管中都装着一缕“灰棉絮”——“这是环肽,通过进一步优化PICT,公司全球首创环肽技术,一个环肽压缩了6000种不同的多肽,公司已制成8万个不同环肽。”
陈磊介绍,并非所有多肽都能用于制药,如果将某一种病的致病原因作为靶标,即使有了巨型多肽库,要从中找到对症制药的多肽仍是“大海捞针”。以中晟全肽巨型多肽库为例,理论上就需要进行约5亿次筛选试验。
过去十年,全球多肽药物市场规模几乎翻了3倍,销售额超过340亿美元。我国是多肽药物消费大国,终端市场消费额超过300亿元,但受制于研发生产技术壁垒,市场大部分被跨国药企瓜分。
现在,中晟全肽通过环肽技术,将针对任一靶标的多肽筛选次数从约5亿次缩减到8万次,效率提高了6000多倍。
陈磊透露,公司与第三方合对建成的巨型多肽库进行价值验证,针对3个广谱抗肿瘤靶标展开筛选,不到两个月时间已经获得具有研制新药潜力的多肽,相对于传统多肽新药研发效率,实现了惊人的“加速提效”。
“未来6年,我们生产出的多肽库产品及后续延伸产品价值约40亿元,预计可实现销售收入35亿元。”中晟全肽联合创始人王珠银表示,公司的技术和产品对于全球知名药企及相关产业,很可能产生强烈的吸引力,“我们期望在湖南形成多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