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首页 | 湖南

吴三桂在衡阳当了五个月的“皇帝”

2019-12-14 10:28:13 [来源:潇湘晨报]  [编辑:刘畅畅]字体:【  
吴三桂的征伐之路,在湖南画上句号。在湖南,吴三桂感受到了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豪情万丈;也体验了众叛亲离、四面楚歌的苦楚;在衡州登基,也在衡州凄然死去。 

吴三桂在衡阳当了五个月的“皇帝”

吴三桂军从滇入湘的行军示意图

以亲王的显爵坐镇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感觉到生活很幸福。

云南四季如春,天高皇帝远。手握兵权,专制一方,令行禁止,生杀予夺,挥金如土。还有陈圆圆、“四面观音”、“八面观音”等美妾为伴。吴三桂的理想,是像明朝的黔国公沐氏一样,做清朝的“黔国公”,子孙后代能在四季如春的云南世守藩地。

“我的理想,是在云南安享晚年,沐浴阳光。”吴三桂一脸满足。

“不,你的理想不在云南,而在天下。”年少的康熙笃定地说。

吴三桂很无语。

为了证明自己的“堕落”,吴三桂自裁士兵,营造园亭,日夜欢娱,这在朝廷看来不过是韬光养晦之计。别无选择,吴三桂踏上了“造反”的道路,清康熙十二年(1673),吴三桂起兵,没有遇到什么强有力的抵抗,迅速占领贵州、湖南,饮马长江。

吴三桂的征伐之路,在湖南画上句号。在湖南,吴三桂感受到了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豪情万丈;也体验了众叛亲离、四面楚歌的苦楚;在衡州登基,也在衡州凄然死去。

撰文/潇湘晨报记者唐兵兵

吴三桂画像。

吴三桂的理想,是在云南终老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吴三桂是懂的。

吴三桂曾向自己的偶像洪承畴请教固守之法,两人得出的结论,是极力保住军权,以求自保。

战事结束,大局稳定之后,吴三桂很快受到了弹劾。首先发难的是四川川北道杨素蕴,他揭发吴三桂擅自用权,随便选任云南官吏,“有碍国体”。甘肃庆阳府知府傅弘烈的弹劾更为直接,直言吴三桂“必有异志,宜早为防备”。傅的弹劾,被认定为“越职言事,劾奏亲王”,判处斩刑。后傅弘烈被减刑,发配广西梧州军中效力。

表面上朝廷弹压对吴三桂的弹劾,但是,猜疑与提防却已经显而易见。朝廷重新调整吴三桂军队将官任命,改换驻地,把将官调离云南……面对朝廷的猜疑,吴三桂采纳谋士吕黍子的建议,广修宫殿、日夜欢娱,主动裁撤军队。

在历史上,大臣在面对朝廷猜疑时,往往采用以退为进的策略,明代张居正就是这方面的高手,每次受到弹劾就提交辞呈,告老还乡,皇帝再三挽留,这一招张居正屡试不爽。

吴三桂听取了手下的意见,也采取了“以退为进”的策略,于康熙六年(1667)上疏朝廷,称“两目昏瞀,精力日渐”,请求辞去总管云贵两省事务。

吴三桂没有想到的是,刚亲政的康熙完全不按常理出牌,没有任何挽留,直接批准了吴三桂的请辞。在称颂一番吴三桂的功绩后,说“云贵两省事务,应作何管理,著该部(指吏部)议奏”。吴三桂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根据吏部的安排,云贵两省事务交由云贵总督、巡抚、提督等文武将官。这突如其来的权力,对云贵总督、巡抚、提督而言,并不是一件好事,而是一个烫手的山芋,他们不敢接,联名上奏,请求朝廷仍然让吴三桂掌管云贵事务。妥协的结果是,如遇军事,依旧由吴三桂料理。

辞去云贵总管的吴三桂,日子过得非常快活逍遥。每天与妻妾、子侄们宴乐,与手下的将士在箭场射箭为乐,朝廷对吴三桂的疑虑较为减轻。

直到康熙十二年(1673),平南王尚可喜再次上奏提出撤藩,想要回到关外老家去,这正合康熙的心意,称赞尚可喜识大体,顾大局,然后欣喜地批准尚可喜撤藩。吴三桂、耿精忠两藩得知消息,心中自然惶惶不安,处境很尴尬。主动请撤吧,舍不得手里的权力;不申请撤藩吧,难解朝廷的猜疑。吴三桂最终没有听从幕僚刘玄初的劝告,决定申请撤藩。

吴三桂显然没有接受前一次的教训,满以为自己劳苦功高,会有别于其他两藩,得到朝廷挽留。没想到,吴三桂的撤藩申请很快得到批准,意味着他将离开云南,回到凄苦荒凉的关外去,成为一个空有亲王头衔的“王”,这是吴三桂难以接受的,也是在云南多年的将士们所不愿意的。

自己挖的坑,要么哭着跳下去,要么奋起反抗,把坑填上。吴三桂选择了后者。

十一月二十一日清晨,吴三桂召集四镇十营总兵,一身戎装,正式宣布起兵。择日下令三军都改穿汉服,蓄留头发,在前不久他才修建的永历帝陵前痛哭流涕。眼泪里,是否有对明朝、对永历帝的忏悔或者对自己选择的后悔,不得而知。

吴三桂在昆明郊外校场举行阅兵和军事动员。62岁的吴三桂在士兵面前演练起弓箭和各种武器,为了说服士兵,更为了说服自己。武艺依旧娴熟高超,将士的欢呼声,让吴三桂恍惚回到了山海关抵御大清的岁月。不过,底气不足,只有他自己知道。他自己也说不清,这次出征的目的,是为了逝去的明朝复仇,还是为了自己被剥夺的土地和权力?是正义,还是又一次的反叛?

马嘶巷传说是吴三桂养军马的地方。图/李盛玄

三个月,湖南全境被吴三桂占据

衡州回雁峰下,是吴三桂设坛登基的地方,这距离吴三桂进入湖南刚好五年的时间。在湖南五年的时光,可以说是吴三桂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一呼百应、荣登大宝;也可以说是吴三桂最为窘迫的时光,兵临城下、四面楚歌,终于死于湖南。而湖南,没有太多的记忆留给这个反叛者,不管是他与清军对峙的岳州,还是他全力守卫的长沙,都难以寻见关于吴三桂的印记。

起兵时,吴三桂精心炮制了檄文,历数了自己的丰功伟绩和大清的“罪状”,却对自己曾经投降李自成、引清军入关、扫荡南明、擒杀永历帝只字不提。檄文经不起推敲,却并不妨碍吴三桂的一呼百应,毕竟,此时距离明朝灭亡不过三十年的时间。

吴三桂总管云贵,贵州多他的心腹,几乎兵不血刃,传檄而定贵州。

康熙十三年(1674),吴三桂正式称“周王”,废弃康熙年号,称周王元年,改元“利用”,同时废止康熙制钱,自铸货币,名曰“利用通宝”。不少谋士建议吴三桂奉明朝而号令天下,但是遭到了吴三桂的拒绝,造成了不少反清人士的离去。如果当年吴三桂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而非自立为王,是否会是另外一种结果?但是,历史没有假设。对于吴三桂而言,或许他对明朝亏欠太多,打着明朝的旗号难以自圆其说,干脆另立新朝。

在占领贵州后,吴军迅速进攻湖南。马宝所部,从镇远进攻沅州(芷江),朝廷调集各地精兵驰援。但是吴军攻势凶猛,在援军未至时,已然占领沅州。沅州是贵州进入湖南的要地,丢失了沅州,澧州(今澧县)与辰州(今沅陵)的交通线也被切断了。驻防长沙的偏沅巡抚卢震,闻风而逃,当吴军还远在沅州一带,他就弃长沙于不顾,逃往岳州去了。

从康熙十二年(1673)底,吴军首陷沅州,到次年三月,三个月时间里,吴军长驱直入,连陷沅州、常德、辰州、长沙、岳州、衡州等战略重镇。一是因为朝廷猝不及防,来不及调集兵力,“处处无备”“五千里无只骑拦截”,也因为刚出云贵的吴军士气高涨,战斗力强。三个月,湖南全境被吴三桂占领。

吴军在湖南的胜利,无疑激励了各地跃跃欲试的反叛者。福建、江西、浙江、广东、陕西等地区相继叛清,郑成功的儿子郑经也率领上万人马在福建沿海登陆,占领沿海城镇。交趾、朝鲜等国蠢蠢欲动,甚至连京城也发生了反叛。

吴三桂在湖南的最初三个月,应该感受到了一呼百应的豪情。他常在长江南岸,翘首北望,与清军大本营隔江相望,饮马长江。但是奇怪的是,吴三桂在占领湖南后,迟迟不向江北进攻,江北的清军也不顾康熙的催促,迟迟不进兵,彼此张望。谋士刘玄初曾写信给吴三桂提议速速渡江,在清军未集结之时进攻,吴三桂拒绝了刘玄初的建议。

年过耳顺之年的吴三桂,没有了年轻时的锐气,多了牵挂,也多了些妥协。在他的生存经验里,妥协并不是一件坏事。

他寄希望于借助军事压力,迫使清军“裂土议和”,能将他在北京的儿子吴应熊放回来。他再一次想错了,康熙处死了吴应熊父子。即使面对康熙如此决绝的挑衅,吴三桂依旧无意渡江,而是固守湖南。或许,吴三桂真的无意于争天下的,他的最大的理想只是世代在云南为王。云贵是他的退路,他的前半生是坚守山海关,守,成了他的宿命。他一定认为即使失败,退守云贵,足够自保。没有了破釜沉舟的勇气,注定了吴三桂的失败。

而湖南,成为吴三桂最终的归宿。

馒头岭(曼陀岭),如今已荒废,附近楼房林立,据说当年吴三桂就在这里筑坛登基。 图/罗彪扬

四面楚歌时,吴三桂在衡阳称帝

衡阳一条蜿蜒小巷,叫作万花园。据说是吴三桂当年定都衡州,在回雁峰雨花亭一带建立后花园,万花园因此而得名。衡东的吴集古镇,则是吴三桂当年的集兵之处,难以确定未知的馒头岭(原称曼陀岭)是吴三桂祭天登基之地……在衡州仅存续数月的吴三桂政权,古老的地名和传说,串联起了吴三桂在湖南的时光。

历史学家多认为吴三桂在湖南的迟疑、对峙,错过了机宜。清军在经历了短暂的退却和防御后,渐渐稳住阵脚,开始转入进攻。康熙十五年(1676),西北的王辅臣投降,四川的反叛者被逐回四川。十月,耿精忠投降,东南西北平定。吴军与清军在广西拉锯,最终被清军收复,基本完成对吴军的外线包围。

决战开始了,两军于长江两岸陈兵数年,彼此试探。清军数次重兵进攻岳州,都无功而返。康熙十五年(1676)安亲王岳乐攻克了萍乡和醴陵,扎营长沙东,进攻长沙。这场大战双方投入兵力达十余万,激烈异常,吴军还出动了大象军队,四十多头巨象埋伏于山岗下,突然冲击,给清军造成了强大杀伤。从康熙十五年(1676)到康熙十七年(1678),双方战斗异常激烈,清军进入湖南东部和东南部,连夺茶陵、攸县等十二座县城,又在东北部夺取平江、湘阴。康熙十七年(1678)三月,清军占领郴州永兴,由永兴直取耒阳,进逼衡州。

战将吴三桂奔波于长沙、松滋、常德、湘潭、衡州之间,指挥战斗,虽然互有胜利,依旧难以改变窘境。四面楚歌时,身心俱疲的吴三桂却接受了属下的劝进,在康熙十七年(1678)在衡州登基,部属们匆匆在南岳之麓筑起一坛,甚至来不及建造宫殿朝房,建了万间庐舍作为朝房,宫殿瓦来不及改成黄色,多用漆涂。

据当地文化研究者考察,吴三桂在馒头岭(曼陀岭)祭天登基。而馒头岭现在何处,却说法不一。衡阳地方史研究专家罗彪扬和王盛为提供了三种可能,一说,在回雁峰上正在建造的衡阳市新图书馆一带;一说在衡阳新图书馆正对面;一说在接龙塔北侧,蒸阳路和雁城路夹角处。钱局巷,则可能是吴三桂政权铸币之所。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在地名里若隐若现。吴三桂,作为反叛者、失败者,很快被人们忘记了。

吴三桂发行的“昭武通宝”。

三百多年前的一天,吴三桂头戴翼善冠,身穿大红衣,骑着马,出宫来到这里,登坛行衮冕礼,宣布国号大周,从三月改元“昭武”,以衡州为都城,改名“定天府”。册封百官,造新历,制新钱币“昭武通宝”。甚至还在云南、贵州、湖南、四川举行乡试……这场登基,应该是历史上最为悲凉的隆重仪式,更像聊以自慰的一场闹剧,也像是给自己安排的一场隆重葬礼。

同年八月,吴三桂得了“中风噎嗝”的病症,八月十八日,没有等到孙子吴世璠的到来,凄然离世。主将身亡,军心涣散,吴军坚守了五年的岳州,在康熙十八年(1679)的正月终于失守,吴应期、胡国柱、王绪等将领经长沙一口气逃到辰州,安营扎寨,依险据守。除了辰州、武冈、新宁,湖南绝大部分被清军占领。康熙十九年(1680),湖南全境恢复。清军持续追击,围困昆明,康熙二十年(1681)十月二十八日,大周皇帝吴世璠自杀身亡,次日,将官们开城投降。

轰轰烈烈的三藩之乱平定,一代枭雄吴三桂,终于没有实现在云南终老的梦想,而在湖南续写了自己的跌宕的一生。

据清史研究专家、《吴三桂全传》的作者李治亭的研究,吴三桂和陈圆圆很有可能葬在贵州岑巩县马家寨。在他的考证中,在吴三桂死后,遗体被运回昆明,在清兵压境之时,陈圆圆带着吴三桂的骸骨,在大将马宝的护送下,来到贵州岑巩县隐姓埋名。据说,马家寨的村民都姓吴,是吴三桂的后裔。先祖的故事口口相传,讳莫如深,直到如今,才敢为吴三桂竖起了鲜明的墓碑。

参考文献:

《吴三桂全传》,李治亭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吴三桂纪略》,(清)佚名;

《清史稿·吴三桂传》,赵尔巽等鸣谢:衡阳文史爱好者李盛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