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谷自主创新园。 张咪 摄
中车株机生产的铁路牵引机车。
亚洲最大的轨道交通牵引电传动系统生产基地——株洲所时代电气制造中心。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株洲市委宣传部提供)
神农福地,动力株洲。
古今辉映这片湘中河谷的沧桑巨变,南来湘江见证这里的奋楫者先。
株洲工业几近从“零”起步,经过国家“一五”“二五”计划的洗礼,成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70年来,创造了我国工业史上迄今包括首台航空发动机、首台干线电力机车、首列磁浮列车等290多项“中国第一”和全球首发智能轨道快运系统、超级水下机器人等许多“世界之最”,加速了令世界瞩目的中国动力谷强势崛起,成为世界动力增长的重要一极,成了全球制造动力领域的世界坐标!
中国动力谷地标式建筑“动力谷大厦”,就耸立在这河谷之中株洲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园的万丰湖畔。
大厦上面,一只让人产生运转如飞、转动不息视觉动感的“飞轮”,是“中国动力谷”的标志,寓意科技创新驱动腾飞之轮,象征中国动力谷不断向前、永续发展的美好前景。
“飞轮”的创意源自繁体的“輪”字,巧妙契合“中国动力谷”奋进新时代的三层含义生动诠释:中国,代表国家级水平;动力,代表产业特色;谷,代表创新创业生态。
“輪”的左边“车”,以古之交通工具喻今之动力产业;右上“人”,指动力人才;右下形似纵横交错的路网,意蕴全面升级动力园区;右中“一”,表示中国动力谷不负韶华,打造一流园区,磁聚一流人才,发展动力产业。
再看,图标由白色的叶轮、彩色的叶片和白色的球环同构。外圈蓝、金、绿三色分组叶片,相应代表挺起株洲工业脊梁的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三大动力产业,象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科技、效率”“财富、价值”“生态、环保”核心要义所归,进而生成了飞轮中心飞速旋转的白色叶轮,象征“动力”与“速度”,作用于外圈与中心之间的白色球环,形成汇聚全球资源的向心力,催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潮迭起,谱写创新驱动、逐梦飞翔的动力之歌。
从老工业基地到中国动力谷,株洲工业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凤凰涅槃之后奏响动力澎湃的时代强音?
牢记嘱托,谋变新跨越
——“火车头”引领新发展
“以自主创新引领带动,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做到‘好’字当头!”党的十八大召开前的2011年3月21日,时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在湖南调研时,深入株洲考察,并殷殷寄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株洲市几经酝酿,于2013年7月提出“中国动力谷”战略构想,以调结构、转方式为宗旨,以最先进的机车牵引引擎、最强大的航空动力引擎和最环保的汽车动力引擎为核心助推器,着力打造以中国轨道交通城、中南地区通用航空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城等为支撑的当今的中国动力谷和未来的世界动力谷。
这年的8月和12月,株洲市委一而再地推动中国动力谷上升为该市及我省的发展战略,直至成为科技部与湖南省政府共建项目。2014年8月,株洲又以打造“中国动力谷”为核心内容,与长沙、湘潭一起申报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得国务院批复同意,成为全国第5个自主创新示范区。
2015年8月,中国动力谷自主创新园在株洲高新区河西示范园正式开园,立即成了院士领衔的高端创新团队及高科技企业争相抢占的“双创”滩头。2016年1月,中国动力谷被列为我省动力产业集聚区。
山河科技生产的轻型飞机。
中车株机公司城轨事业部总车车间,一辆辆中国高端装备将从这里驶向世界各地。
践行新理念,培育新动能。
2016年9月28日,株洲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确定了此后五年“1142”总体发展思路,就是大力弘扬“火车头精神”,全力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总战略,加快建成“一谷三区”总任务,努力实现“两个走在前列”总目标。
“一谷三区”,即株洲·中国动力谷及“一带一部”开放发展先行区、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示范区、城乡统筹发展幸福区。
“两个走在前列”,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全省前列、在加快推进基本现代化进程中走在全省前列。
这是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大逻辑战略手笔,省委书记杜家毫要求株洲在推进创新发展上发挥带头作用、在推进长株潭一体化建设上发挥主动作用、在振兴实体经济上发挥领军作用、在推进绿色转型发展上发挥示范作用。
发挥“四个作用”,是省委着眼新的时代背景和全省战略布局,为株洲确定的新坐标、明确的新定位、赋予的新使命。轨道交通、航空、汽车产业被列入省“十三五”重点发展产业。株洲紧紧以“一谷”统揽“三区”,全面推进区域协同创新发展。
中国动力谷建设随之在2016年4月提上国家战略课题研究日程,历时两年余,到2018年6月,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召开课题研究会,并通过专家评审。据此,编制2018到2025年中国动力谷发展规划,加快打造世界知名的动力之都。
动力之都的格局更大,秉持全产业、全领域、全生态的建设要求,以株洲高新区为龙头的主城区发展核,引领县城延伸走廊链式联动发展,共建都市圈,共提承载力,共抓产业链,共聚创新力,培育新动能,驶向高质量一体化轨道,行稳致远。
中国动力谷构建起“3+5+2”的现代产业体系,即以轨道交通、航空、汽车3大动力产业为主要助推器,重点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5大新兴产业,改造升级陶瓷、服饰两大传统产业,大力推进与之相关的16个产业链融合发展。
“老守一井,力求及泉”。
株洲市成立中国动力谷建设领导小组,下设11个产业项目工作组以及人才资源和各条产业链等工作组,实施“链长制”,市里主要领导亲任链长,牵头一链一个发展规划、一链一个支持政策、一链一批重点项目、一链一个承载园区、一链一支服务队伍,并以上率下,上下合力打好产业发展组合拳。
中车株机公司研制的电力机车运行在南非铁路线上。
北汽株洲生产基地外景。
6年来,以产业链式思维,连年开展项目攻坚和企业帮扶,推动湖南数据洞庭湖、长城电脑、北汽二工厂、通用机场、“两机”重大专项等大批贯通上下游的强链延链产业项目,加快建链成链生链,加速全域产业振兴。
突破自我,拓展新空间
——“动车组”跑出新优势
“一核引领、一廊联动”,当今的中国动力谷正打开更广阔的产城空间,动力全产业链集群已从株洲市主城区“一核”伸向南四县市“一廊”延展开去,犹如动车组全速行进在境内南北长达200公里的绿水青山之间,跑出园园呼应、区区辉映的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式耦合集聚发展新优势。
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时间点上,回望中国动力谷的“进”,最令人眼前一亮的是,加速了清水塘老工业区的“退”,一边是“谷”生水起,一边是“塘”清海晏,仅仅6年,走出一条突破自我、脱胎换骨的滚石上山攀升大道,揭开株洲工业发展里程碑式的巅峰篇章。
此消彼长,腾笼换鸟,旧产能淘汰为新动能腾挪出巨大空间。
6年来,包括清水塘261家重化工企业全部退出,全市累计关闭近2000家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尽管直接影响年工业产值700多亿元,可是全市规模工业企业个数、主营收入、工业税收、企业利润,却分别增长了1.5倍、1.7倍、1.9倍、2.3倍。
工业发展韧劲十足,活力迸发。
2018年,中国动力谷“3+5+2”现代产业体系产生了“>10”的规模效应,实现产值2500多亿元,占全部工业比重约72%,形成了更为强劲的经济支撑动力。当年,全市三次产业比为7.1:43.7:49.2,三产业占比首次超过二产业,呈现工业化中后期“三二一”结构,趋向协调与融合发展。
中国动力谷的“进”,进出了“绿”的底色更加鲜明、“质”的提升更加显著、“聚”的效应更加凸显、“谷”的生态更加优良,“进”的力量不可谓不强大。
“没有工厂就没有城市”“没有城市就难留项目”“科技创新领先一步,产业创新领先一路”……“进”的路上,回荡着株洲工业爬坡过坎的奋斗先声,激荡着内生动力蓬勃增长的追梦力量。
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株洲还是一个位处湘江东岸“铁路要冲”的小镇。民国时期,一些有识之士梦想于此兴办工业,建机车厂、兵工厂和汽车厂,也设想建个化工城。
然而,一切皆因连年战乱而败破不堪,当年梦想成了南柯一梦。
1951年6月,株洲从湘潭县析出成立县级市。1953年,株洲被列为全国8大重点工业建设城市之一,改为省辖县级市,承担了被视为“共和国长子”的156个重点建设企业中的4个以及694个限额以上企业中的9个项目建设,之后于1956年升格为省辖地级市。
也是6年,株洲市“连升三级”,工业梦随之飞得更高。
1954年8月16日,中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在株洲国营331厂试制成功,为中华民族结束了不能独立制造飞机的历史。毛泽东主席亲笔签署嘉勉信指出,这在我国的飞机制造业和增强国防力量上都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331厂”即今中航南方工业有限公司前身,最早可追溯到原兵工厂,其所在地株洲市芦淞区董家塅,已由我国中小航空发动机研制生产基地派生出株洲航空产业园。今年88岁的南方公司原副总工程师罗广源自豪地说,株洲打造中国动力谷,推动高质量发展,我们的航空与轨道、汽车3大动力产业理所当然是最强的新引擎。
罗广源介绍,公司试制中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时限1年零8个月,而他们通过自主创新,只用了7个多月时间,便造出航空动力“中国芯”,之后相继成功研制我国第一枚空空导弹、第一台涡桨发动机等,公司第一任厂长吴运铎被誉为“中国保尔”。
中车株机研制的长沙磁悬浮快线列车。
中车株机出口马来西亚的动车组。
谈到“中国保尔”,让人自然想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前苏联名著中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他自觉把一切献给党和人民的伟大形象,激励着株洲涌现一代又一代吴运铎式“中国保尔”。
目前,株洲拥有1位航空、2位轨道交通等领域的本土院士,还有1位提名院士。近年来,大力实施“人才30条”,引进了一大批科技创新人才,其中有20多位院士、专家带项目和技术入驻株洲,实施省市重大科技创新和产品创新项目121个。
正是他们率领着和感召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四方面军”,挑起了振兴民族工业的大梁,接力创造了株洲工业制造的辉煌。
与中航南方南北相映的中车株机,前身即原机车厂,地址没变,今株洲市石峰区田心,1950年列入国家计划修复,8年后与湘潭电机厂等单位联合试制成功中国第一台干线电力机车,填补了我国铁路电气化牵引的空白,成为“中国电力车的摇篮”。
今天的田心是誉满全球的“中国电力机车之都”和“中国高速动车组发祥地”,以此为辐射,形成了株洲具有核心技术的全球最大轨道交通全产业链集群,装载中国高铁“心脏”“大脑”的高级别器件和70%的全球轨道交通产品均来自株洲。
“我国机车车辆工业的根基在株洲,而其产品的进化始于株洲。”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车株机专家委员会主任刘友梅自信地表示。
70年来,中车株机先后剥离出去中车株洲所、中车株洲电机,各自发展了技术创新链上的母子企业,带动发展了众多的配套企业,田心这片仅30余平方公里的土地,这些年产出并刷新着占据全市轨道交通产值近九成高产纪录。2015年,株洲轨道交通产业集群首次突破1000亿元产值大关,这在全国乃至全球独一无二。今年,国创轨道获批国家级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创新中心,轨道交通产业获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
1988年以来,随着株洲大桥通车,株洲先后建成石峰、建宁、天元、芦淞、枫溪、渌口等7座大桥,加速了株洲主城区工业呈“十字架式”跨江拓疆发展。以1992年成立的株洲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发轫,株洲高新区与河西新城区的天元区合署办公打造河西示范园,与河东老城区的北石峰、南芦淞两区携手共建田心、董家塅等高科园,形成“一区三园”发展格局,开创了株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纪元,进入高新技术快速发展轨道。
而今,株洲高新区综合实力增强,在全省133家园区中排名第2位,在全国157个国家级高新区中排名第31位,成为拉动株洲工业园区一体并进的动车组“子弹头”。
株洲高新区这颗“子弹头”嗖的一声,以“一区”携“三园”之势,与其东北部株洲经开区,东南方荷塘区金山高科园,西南方渌口经开区,构成株洲中心城区核心增长极,带动醴陵经开区、攸县高新区、茶陵经开区、炎陵工业集中区,打造株醴都市圈,建设醴炎县域经济走廊,形成“一核一圈一廊”互为支撑、互促共进的动力之都新空间。
6年来,全市园区建成面积从2012年的92平方公里达到2018年的169平方公里,新开发并建设了石峰区的轨道交通城双创园、株洲经开区的大数据产业园、炎陵县的音乐小镇和醴陵市的电力电瓷电器产业园及玻璃产业园等多个园中园。
随着发展空间不断拓展,株洲先后建成了全球首个多肽生物医药库、首个轨道交通转向架高端装备制造车间和全球首条陶瓷、烟花自动生产线,诞生了“玉龙”发动机、超级电容有轨电车、闪充储能式现代电车等大批高端装备。
2018年,株洲市园区新引进、新开工、新竣工5000万元以上项目达到150个、142个、115个,全市新兴产业、高新产业占比达到44%、25%,较2012年分别上升了13个、9个百分点。
这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达到1500多家,实现增加值900多亿元,是1952年的3876倍,年均增长13.3%。
不断创新,打造新名片
——“升级版”建功新时代
风笛嘹亮新空间,动力之都再出发!
一个是中国制造的国家名片!
一个是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
融为一体,惊现长沙。人们振臂欢呼:“醴陵陶瓷磁浮专列来啦!”
这是被醴陵釉下五彩瓷元素装饰出彩的中国首列商用磁浮1.0版列车,2016年7月27日上午,从省府长沙南站磁浮站台始发,驶往黄花国际机场……预热了当年中国(醴陵)国际陶瓷产业博览会盛大起航,同时宣告醴陵陶瓷将以越发的迷人风姿,从湖南飞向世界!
中车株出口马其顿的机动车组起运。
闪耀“株洲元素”的复兴号动车组。
举世闻名的醴陵釉下五彩瓷代表作“扁豆双禽瓶”,是“瓷中之魂”“国瓷瑰宝”。1915年,登上美国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世界舞台,秀出中国制造之美,获得“金牌奖”。2012年,被列为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寓意“和谐共生”,上了“美国之鹰”大屏幕,向世人展示中国“CHINA”的创意“C”、人文“H”、智慧“I”、自然“N”和艺术“A”五大中国文化要素内涵之魅,令人如沐沁人心脾的习习春风。
今天,以“扁豆双禽瓶”为代表的醴陵陶瓷,是中国动力谷改造升级的两大传统产业之一,得到不断创新升级,锻接一条震古烁今的彩瓷之链,牵动以陶瓷产品制造为主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集群发展,开启醴陵中国陶瓷谷“丝路长歌”新征程。
中车株机奏响了中国电力机车的第一声汽笛、记录了中国电动车组的第一回冲刺之后,精彩演绎着中国电力机车之都新的传奇,致力于在与“中国梦”、“世界梦”相连的工业“强国梦”升级版上奋力建功新时代。
近年来,中车株机牵头自主研制中国商用磁浮列车项目,覆盖了时速100公里、160公里、200公里短定子或长定子直线电机牵引、自动驾驶或无人驾驶的多品种磁浮列车,形成了中国商用磁浮1.0、2.0、3.0版列车产品型谱,分别较适用于城区、中心城市到卫星城之间的交通以及50至200公里城际间出行。
去年,中车株机成功下线的首列商用磁浮2.0版列车,堪称世界首列短定子直线电机快速磁浮列车。当下,加紧组装的首列商用磁浮3.0版列车,拥有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预计明年下线,将实现无人驾驶,填补全球200公里时速等级磁浮交通系统的空白。今年,中车电机成功突破磁浮动力和永磁电机等核心技术,研制出时速400公里永磁牵引电机和时速600公里长定子直线电机,助力“复兴号”全面提速,填补了高铁和航空运输之间的速度空白。
“汇聚全球科研资源与创新技术,建立研发制造、投资建设、项目运营产业链,打造中国商用磁浮之都。”中车株机面向未来发展的信心满满。
如此信心,株洲高新区同样笃定,正在动力谷自主创新园建立起协同创新生态体系,打造创新创业孵化、科研院校成果转化、产业协同创新、公共检测服务等五大平台,突破产业发展瓶颈,推动创新创业在竞合中求得更大发展。
“借助产业协同创新平台,我们投资的高端智能焊接机器人项目,与德国卡尔克鲁斯焊接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研发成果共享,今年刚投产就实现产值5000万元。”株洲润伟焊接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还介绍,同台竞合发展的湖南大研机器人项目,预计3年内年产工业机器人可达5000台,产值可达2.5亿元。
“生态优起来,发展快起来”,这是软环境,更是硬道理。
中车株机生产的中国第一台交流传动电力机车-AC4000-1。
中车株洲所自主研发的智轨电车。
株洲市始终把服务企业作为振兴实体经济、激发企业活力的重要举措。今年,该市将曾经得到推广的以帮在实处、帮在宽处、帮在深处、帮在高处为指向的“株洲模式”,进一步深化为温暖在实处、温暖在宽处、温暖在深处、温暖在高处的企业帮扶年主题活动的“升级版”,持续升温企业服务。
6年来,全市各级各部门对口联系企业8000多家,帮助解决问题1.4万个,企业诉求“12小时见面制”、惠企政策“指尖推送”、开办企业“三天即办结”、工业项目“拿地即开工”等成为全省服务企业的“株洲样本”,绿色通道、容缺受理、全程代办等特色服务获李克强总理肯定。
6年来,先后出台工业12条、双创8条、财源12条、人才30条等40多项政策,减免各种税费超过120亿元,“厚待投资者、成就企业家”成为全市上下的广泛共识。
6年来,先后策划开展全国企业家年会、轨道交通峰会、瓷博会等200多场商务交流、产业协作、资本对接等活动,帮助解决600多亿元的融资需求。
创新引领,开放崛起。
围绕“中国动力谷”崛起,株洲着力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不断创新升级之箭,连连稳中推动、服务、共享高质量发展靶心,不失时机抢抓了战略机遇。
现在,当今的中国动力谷已与美国加州“硅谷”、西雅图“云谷”及德国“碳纤维谷”一起共建了“四谷联动”机制,合作建立创新服务及平台等离岸创新中心,开展招才引智、复合材料研发及应用等方面国际合作,助推中国动力谷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创新中心,越来越走近了未来的世界动力谷。
中车株洲时代电气、时代新材等一批骨干企业在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建立海外研发机构5个,实现了从吸收、消化到再创新的高速发展,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中车株机、中车株洲所等优势企业海外并购欧美企业15家,将先进的技术、管理、人才以及产业资本等优势资源,平移到更为广阔的空间,共同推动轨道交通装备技术在全球的进步与发展。
从“走出去”到“走进去”,从“引进来”到“留得住”,时至2018年,中国动力谷已建成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中心、南方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389家,其中国家级38家、省级176家,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4家、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3家,设立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10家、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2家,全市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由2012年的3627件、2636件增加到2018年的8675件、4983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发展到了735家,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654.36亿元,是2012年的1.9倍。
如今,中国动力谷标志产品深受株洲市外贸“朋友圈”青睐,影响扩大至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仅赢得了全球市场的认可,也赢得了世界对中国制造的信任与尊重。
(李文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