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情 奋斗者】高伯龙院士:生命之光为强军“旋转”

2019-09-12 06:48:02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施泉江 刘少华 姚宏] [编辑:潘华]
字体:【

生命之光为强军“旋转”

——追记中国激光陀螺奠基人、国防科技大学教授高伯龙院士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施泉江 通讯员 刘少华 姚宏

2019年4月23日,中国,黄海。

潜艇群、驱逐舰群、护卫舰群、登陆舰群、辅助舰群、航母群破浪驶来,接受习主席检阅。这是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海上阅兵中最为壮观的一幕。

挺进深蓝的壮美航迹,离不开一个仅手掌大小的尖端仪器——激光陀螺。它的诞生,历经20余年艰苦攻关;它的应用,经过40余年漫长跋涉;它的“生命”,与一个人紧紧相连。

他,就是中国激光陀螺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高伯龙。

自主创新,方寸之间铸重器

激光陀螺,是自主导航系统的核心部件,被誉为现代高精度武器的“火眼金睛”。因为集成众多尖端科技,这个方寸大小的仪器极难研制。

1971年,钱学森将两张写着激光陀螺大致原理的纸交给国防科技大学,而要依据纸上描述造出实物,无异于让一个从未见过火箭的人去设计登月火箭。

数理功底极其深厚的高伯龙,通过大量计算,反推出激光陀螺的若干关键理论认识和结论,提出了我国独有、完全没有任何成功经验可借鉴的四频差动陀螺研制方案,并一鸣惊人地提出:依照我国目前的工艺水平,如果继续仿制美国,想在10年内有所突破都不可能,只有四频差动陀螺因为降低了工艺难度,最有可能实现!

理论解决后,工艺难题却如连绵高山,高伯龙开始了长达20年的攀登。几乎每一次攻关都是从零开始,而其中最难攻破的是激光陀螺的“命根”——光学薄膜。在对它发起“冲锋”之前,高伯龙首先要解决没有检测仪器的问题。当时,国内国外的仪器都不符合需求,高伯龙采用全新的方法,设计出一种符合我国实际、具有原理创新的测量仪器。

攻关之路多险阻。1984年,当激光陀螺实验室样机通过鉴定,一阵“凉风”却袭来:由于美国彻底放弃同类型激光陀螺研制,国内质疑四起。有人说高伯龙:“国外有的你们不干,国外干不成的你们反而干”。

1994年,激光陀螺工程样机的鉴定顺利通过。有人说:“现在你们竟然成功了,而且没有用国外任何技术,是大家万万想不到的。”

从1975年到1994年,高伯龙在冷板凳上苦坐20年,完美破译了钱学森“密码”,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可独立研制激光陀螺的国家。

姓军为战,轴心不偏移半厘

1951年,23岁的高伯龙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中科院应用物理研究所。1954年,高伯龙被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成为物理教员,开始了他姓军为战的人生。

1975年,高伯龙离开讲台,被304激光教研室吸纳,该室做的研究恰是激光陀螺。高伯龙的到来,仿佛一道分水岭。在此之前,由于对一些基本原理不了解,研究几乎没有进展,而高伯龙仅花一周,就令很多搞不清楚的问题一下子明明白白。

可激光陀螺的研制工艺复杂、难度极大,且我国当时还面临着西方严密的技术封锁。面对如山的困难,高伯龙并未打退堂鼓,依然全力以赴、心无旁骛地投身激光陀螺研究。

“一定要满足武器型号需求!这是高院士带着我们技术攻关时,反复叮嘱的一句话。”作为高伯龙的学生,罗晖一直谨记导师的教诲。时至今日,每款陀螺设计完成之后,团队都会让其经过恶劣环境的检验,确保陀螺在强震动、大冲击环境下依旧能够保持高精度性能,提升部队战斗力。

但凡经历磨难,惊喜总是不期而至。本世纪初,某型装备在装备激光陀螺后在某海域进行测试,发发命中,这是人民海军首次实现“百发百中”的历史性时刻。此后,该型装备成为人民海军慑敌的中坚力量,筑起共和国坚不可摧的和平盾牌。

以身许国,至真至纯如激光

时光流转到2015年,湘雅医院病房内,一个消瘦的老头捧着一叠满是复杂计算的文稿,在台灯下逐字逐句地看。

“该休息了,老爷子。”查房的护士已经来了七八次,高伯龙只是口里应着,却一动不动。因为双腿浮肿得厉害,他只能将腿架在凳子上,以此缓解糖尿病并发症的痛苦。这位“不听话的病人”在多种器质性疾病的侵袭下,坚持工作。“住院3年,直到去世,他没有任何生活上的诉求,他只要求工作。”照顾他的护士说。

从事激光陀螺研究的40余年时间里,高伯龙几乎没有按时吃过饭,常常推迟两三个小时吃,有时候还会忘记吃,以至于后来正常的饭点他倒不适应了。他的老伴曾遂珍曾经无奈地说:“我这辈子做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给老头子热饭。”

高强度的工作加上长期服药,带来的是透支身体的代价。随着身体日渐衰弱,高伯龙开始抓紧时间发短信,他要把自己的思考全部告诉学生。他坐在病床上,捧着老人机艰难地打字,一条短信要耗费半个小时,看得一旁的护士偷偷抹眼泪。

在护士的印象中,高伯龙似乎并不觉得疾病有多可怕,“他总说在办公室的抽屉里还有一篇学生的论文,很有价值,他要回去继续深化。直到去世前的那一年,他还想着要出院的事……”

2017年12月,长沙南郊的阳明山,是人们最后和高伯龙告别的地方。那日,这位老人的脸庞已深深凹陷,那颗滚烫的爱国之心,永远停止了跳动。高伯龙走了,这位老者的生命之光,一如激光陀螺的光芒,至真至纯,闪耀不灭。

相关专题:爱国情 奋斗者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