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初心——红色档案背后的故事】最年轻的红军军团长寻淮洲:作文本成为留给母亲的最鲜活记忆

2019-07-26 06:11:07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苏莉 颜文展 黄震宇] [编辑:夏博]
字体:【

【红色档案】

寻淮洲在莲溪乡立高等小学校读书时的作文本和作文。(资料图片)通讯员 摄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苏莉

通讯员 颜文展 黄震宇

【档案故事】

“我们生在世界上,假使和那寄生虫一样,春来也好,秋去也好,一味甘食美衣,玩日愒岁,徒然食息于天地之间;由幼而壮,由壮而老,由老而死,空空过此一生,岂不是太无意识吗?”

94年前,13岁的寻淮洲在作文本上写下这样的追问。

7月22日,记者在浏阳市档案馆,见到少年寻淮洲就读于浏阳市莲溪乡立高等小学校时的作文本。

这位中国工农红军历史上最年轻的红军军团长,15岁参加革命离开家乡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过。被精心收藏在阁楼上的作文本,成为他留给母亲最鲜活的记忆。

13岁,立志“与国家做些大事业”

盛夏的午后,记者从浏阳市出发,驱车往北,穿过烈日炙烤的田野,来到位于浏阳市北端的社港镇淮洲村。

寻淮洲故居坐落在两排竹林掩映的小道尽头,是土木结构的农家三合院,2012年经过修缮后正式对外开放。主屋为寻淮洲烈士生平事迹陈列馆,左侧为卧室、横厅、厨房,右侧为农具房。

“寻淮洲故居是镇里的党员教育基地,每年新党员宣誓都会组织来这里学习。”社港镇政府基层党建办工作人员滕艳告诉记者。

滕艳经常承担讲解任务,对寻淮洲事迹已经铭刻于心。采访中,她为记者进行了讲述。

1925年,13岁的寻淮洲考入莲溪乡立高等小学校,在学校接触到《向导》《中国青年》等进步书刊,逐步接受革命思想,还积极参加了儿童团、学生联合会、“反日雪耻会”和农民协会等革命团体。

在寻淮洲留下的作文本里,可以读到他对于国家民族命运的主动思考。

对于近代以来我国领土主权遭到列强侵略、瓜分的现实,寻淮洲认为,“无非因我国人民的知识浅陋,没有团结的思想所致”。 在《对于农民协会的我见》《对于浏北学联会应否加入的我见》文章中,他提出“多设平民学校”“启迪民智,以此救国”。

他思考革命的意义。在《个人革命的可贵》一文中,他认为,“革命的意义,是革除腐劣而建新优:如社会黑暗,便起社会革命;政治腐败,便生政治革命”。他明确认识到,民国的国民,不需要忠于君主,但要“抱定一个忠字去忠国”。

在题为《现在的我》的习作中,寻淮洲立下决心和志向:“对于学业上,应该致猛力前进,求一些丰富的知识;对于身体上,应该竭力锻炼,求一个强健的身体,对于办事方面,更应该随时联系,养成很好的才干,预备将来与国家做些大事业……”

21岁,成为最年轻的红军军团长

寻淮洲很快便将“与国家做些大事业”的志向付诸行动。

1927年,15岁的寻淮洲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秋收起义,并随起义部队上了井冈山,走上革命道路。

寻淮洲作战勇敢,又有智谋,屡建奇功。故居陈列馆情景再现了寻淮洲“孤胆夺枪”的传奇故事。

1929年春节,部队在遂川休整。31团团长张子清与排长寻淮洲商议,红军武器装备紧张,准备派他带领20名战士去土豪家夺枪。据侦察,这户卢姓土豪的家距离遂川城约15公里,家里有10条枪,但家丁众多,附近还有国民党的正规军驻守。寻淮洲说:“去20个人,行动不便,容易走漏风声,我一个人去就行!”

寻淮洲穿上一身放牛娃衣衫,带一条麻绳、一个杀猪用的铁钩子、两支驳壳枪和两枚手榴弹,只身一人来到土豪家,悄悄翻墙进屋,一把抓住卢姓土豪的衣领,用手枪顶住他的头,声称自己带来了3个排的人,只要一有枪声,就会冲进来杀死他全家人,土豪只好乖乖地让家丁把枪送到寻淮洲面前。寻淮洲扛着缴获的10支枪,命令卢姓土豪把自己送出村子。临走时,他故意喊道:“一、二、三排,跟我撤!”就这样,寻淮洲不费一枪一弹,圆满完成任务。

在中央苏区,寻淮洲参加了五次反“围剿”作战和两次入闽作战,战功卓著。

1933年4月,中革军委组成以红三军团为主的东方军入闽作战,寻淮洲所率部队受东方军指挥,参加了开辟闽北新苏区的任务。在一次遭遇战中,寻淮洲展现了坚毅果断、机动灵活的指挥才能,开创了红军一个团的兵力在运动中歼敌一个团的战绩。

10月中旬,中革军委决定成立红七军团,任命寻淮洲为军团长,萧劲光为政委,粟裕为参谋长。这年,寻淮洲年仅21岁,成为红军中最年轻的军团长。

22岁,壮烈牺牲埋骨皖南

“寻淮洲离开家后,家里人一直没有他的音讯,他牺牲的时候,家人也丝毫不知情。”在故居采访时,寻淮洲侄孙寻仕堂告诉记者,曾祖奶奶直到去世,一直牵挂着寻淮洲,为他流泪,把眼睛都弄坏了。

寻仕堂记得,解放后的一天,一位在省城工作的堂祖父带来了他保存的一张民国二十三年十二月十二日的《中国日报》,上面有一则新闻,提到了寻淮洲的名字。这张国民党的报纸,将红军称为“赤匪”,称寻淮洲为“匪首”。那是家人第一次获得关于寻淮洲的消息。

民国二十三年,正是1934年。就在这则新闻见报后2天,寻淮洲在一场战斗中壮烈牺牲。

那年7月,寻淮洲任军团长的红七军团奉命组成抗日先遣队。在“左”倾冒险主义的干扰下,被迫离开闽北向浙西开进,遭遇敌军围追堵截。12月14日,在皖南太平县谭家桥战斗中,面对数倍于我的敌人,寻淮洲亲率一尖刀排夺回制高点,激战中,腹部中数弹,流血不止,壮烈牺牲,年仅22岁。

寻淮洲牺牲后,当地群众与红军游击队一起,将其遗体葬于茂林附近的蚂蚁山上。后来,国民党七十九师为邀功请赏,不惜掘墓破棺,割走寻淮洲烈士的头颅。悲痛万分的红军游击队又和群众一起,冒着生命危险,将烈士遗骸暗中移葬于蚂蚁山的隐蔽处。

1938年5月,新四军一支队在陈毅司令员率领下,踏着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足迹向江南敌后进军。他们在茂林西边的荒山坡上找到了寻淮洲的荒冢。

陈毅为寻淮洲亲笔撰写墓志铭:“青山有幸埋忠骨,寻淮洲同志是红军青年将校,以游击战斗著称,毕生为革命利益、民族利益牺牲到底,足为抗日战士之楷模。”

13岁时作文本上的追问,寻淮洲用自己短暂而辉煌的一生,做了最好的回答。

相关专题:回望初心——红色档案背后的故事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