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年前的那场初恋 仍在开慧村美好地演绎

2019-07-05 16:15:51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作者:范亚湘] [编辑:夏博]
字体:【

板仓屋场(杨开慧故居)外景 本版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 

板仓屋场(杨开慧故居)外景 本版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

毛泽东与杨开慧 

毛泽东与杨开慧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范亚湘

6月21日,由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第五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公布,长沙市所属长沙县开慧镇开慧村、浏阳市小河乡潭湾村被列入名录。目前,加上2013年8月第二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浏阳市大围山镇楚东村,长沙共有3个村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每一个清代以前形成的传统村落,其现存历史文化实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比较丰富和集中,能较完整地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地方特色、民俗风情,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

一个传统村落即是一个微缩的社会。即日起,本报将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长沙3个传统村落进行集中报道,以期更好地唤起人们对传统村落的重视,使传统村落能够真实、完整地传承于世……

有着200多年历史的板仓屋场,每天参观的人群络绎不绝

京港澳高速公路在长沙县开慧镇葛佳山开了方口子,顺匝道而下便是开慧村的核心区域板仓小镇。

开慧村青山环绕,田园吐翠。夏日的绿,在开慧村挥毫泼墨,葱茏葳蕤,描绘着一幅幅多彩多姿的画卷。一泓清溪沿古幽风情小村流淌,溪中红菱港上有座丈余宽如同初月的石拱桥,这座桥一直被毛岸英称为“外婆桥”。

小溪的左侧,就是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古民居即现在的杨开慧故居和杨开慧烈士纪念馆杨公庙。青砖黑瓦的房屋依山而建,老远就可以看到那高高的马头墙和前来参观的人群。

不知道这条小溪叫什么名字,或许它太小了。但唯有从“外婆桥”跨过,才算进入开慧村的传统民居板仓屋场。走进地板已经被岁月磨得锃亮的板仓屋场,仿佛看到昔日故人留下的激情四射的生活,这里曾经上演的爱,感染了无数人前来探访、寻觅……

记者曾经去过很多传统村落,由于年代久远,大多传统村落少有人居。而板仓屋场却不同,这里每天都会有络绎不绝的人流。杨开慧烈士纪念馆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板仓屋场,始建于清代乾隆末年,现存大小房间36间,土木结构,普通农舍建筑风格。整个故居占地约1400平方米,故居是杨开慧童年和少年时代成长及后来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更是现在的红色旅游之地。

板仓屋场为土木结构,盖江南小青瓦,面垅背山,坐北朝南,前筑以防护矮墙,形成院落。整个占地面积约680平方米,房舍以上、中、下三栋平行排列,前低后高。前栋为双面木门,中嵌木栏转门;中栋有三级踏步上入过厅,门额悬挂“板仓”二字横匾;后栋正中为堂屋,左右为住房。两侧厢房多作杂房、配房。栋栋之间形成小院或天井,院内植桂花和女贞树。院落西部为一畦菜地,院外有水塘一口。1901年11月6日,杨开慧生在故居后进东头北间。

紧邻板仓老屋上坳处是杨氏宗祠杨公庙,该庙始建于清朝咸丰元年,为四方形结构。房屋采用砖木结构,同样,上面覆盖青瓦,走廊用石柱支撑。杨公庙占地1500平方米,现在分列着杨开慧烈士纪念馆8个展厅。其时杨公庙办有官立县四十小学,是杨开慧发蒙的学堂。同样,幼小的毛岸英、毛岸青兄弟也在这里生活了好几年,把屋场前面小溪上那座小桥叫作“外婆桥”。

1950年浓春时节,在板仓老百姓分田分地正忙的大喜中,毛岸英带着父亲毛泽东的嘱托回到板仓。那是他与板仓乡亲20年后的重逢,乡亲们争相拥到板仓老屋,看望自己的“老乡”。开慧村的老人至今还记得,毛岸英当年是农历四月初六来,初八走的。那天阳光很好,毛岸英站在“外婆桥”上看着板仓屋场,久久不愿离去……而今,毛岸英(衣冠冢)与其外婆向振照、母亲杨开慧和弟弟毛岸青、弟媳邵华一道长眠在板仓屋场右侧的棉花坡上……

板仓屋场见证了毛、杨两人的初遇,后人将板仓小镇称为“爱情小镇”

每个传统村落大都保存有各式古建筑,这是相同之处,不同的却是不一样的人间烟火。

1916年暑期,板仓屋场办了一件喜事,即给杨家儿子杨开智举办了一场订婚仪式,女方是杨昌济好友和世交李傥的女儿李一纯。

板仓老屋的喜庆还没褪去,一位翩翩少年风尘仆仆地来到板仓杨家,他就是毛泽东,这次是首次到板仓。

这年暑假,在长沙读书的毛泽东回韶山冲,与久病在床的母亲进行了一番长谈,游子之心得到了极大的宽慰。然而,他仍旧心系时局,尤其是湖南的形势,7月初便匆匆到了长沙。

离开学还有一段时间,毛泽东开始“游学”,步行到了板仓屋场。毛泽东的到来,让杨家惊喜不已。杨昌济当即询问了学生毛泽东家中的情况,对他步行“游学”表示赞赏。不过,毛泽东虽在杨昌济眼中是日后能“拄长天”的“大木”,但这个时候也仅仅是“栽”与“材”的关系,师生之间颇有情谊。

可当听说毛泽东是从长沙城步行来的,杨家长女杨开慧禁不住佩服地直咋舌:“120多里啊!你真吃得苦!”

此时,23岁的毛泽东和15岁的少女杨开慧初次相见。应该承认,毛泽东对清纯活泼的少女杨开慧颇有好感,不能不说,正是这次板仓屋檐下的相遇,成就了毛、杨两人的不朽情话,正是如此,后人将板仓小镇叫作“爱情小镇”。

毛泽东这次到板仓,一为向老师求教,二为饱览老师藏书。他在板仓住了一个多星期,后在杨昌济的引荐下,和杨开智、杨开慧兄妹一道,拜访了离板仓40多里的柳午亭先生。和柳午亭相识,不仅让杨家和柳家、李家演绎出中国革命史上友情的佳话,更在体育观上影响毛泽东的一生。

毛泽东除了讨教体育、武术等方面的问题外,还与柳午亭探讨了国家大事及文学历史等方面的学问。毛泽东走后,柳午亭对其赞不绝口,再三对其子柳直荀说:“毛泽东不比常人,与之交往,以其为榜样,当得大益。”

柳直荀又把他平时所知毛泽东洗冷水浴、露宿等“怪事”告诉父亲,还说:“如今我也像他那样,天天早晨洗冷水浴,晚上露宿阳台,打拳做操,还被同学选为体育会会长了。”柳午亭先生听了,更是赞叹不已。

回到长沙后,毛泽东撰写了《体育之研究》一文,1917年4月1日,经杨昌济推荐刊发于《新青年》第3卷第2号。

1921年2月,新婚后的毛泽东和杨开慧回到板仓老屋过春节。同时,也是祭奠先一年逝世、安葬在离老屋不远的棉花坡的杨昌济。1920年1月17日,杨昌济在北京病逝,毛泽东在京为其理丧,可家里又传来噩耗,他年仅51岁的父亲毛贻昌于1920年1月23日因伤寒突发,病逝于韶山冲。父亲和岳父去逝仅隔一个星期。然而,因为驱张之事和杨昌济丧事,毛泽东无法赶回韶山,只得去电长沙让大弟毛泽民主持父亲的丧事。

不料,第二次来板仓,令毛泽东没有想到的是,身为杨家女婿,却不能住在杨家。长沙县作家协会主席章庭杰说:“这是因为,长沙农村有一个风俗,女婿第一次到岳母娘家时,夫妻不能同房。而杨家可能没有多的床铺供女婿睡,毛泽东只好寄住在杨开慧叔叔杨红启家的一间偏房里。”

早又入了“浪漫态度”之中的杨开慧说:“非为母亲和他而生,我的生有何意义?”

这之后,毛泽东多次到过板仓,很多资料介绍说至少四次到过板仓,但经章庭杰考证,毛泽东曾经七次到过板仓。而据长沙县委统战部副部长黄柏强的调查,毛泽东可能有过九次板仓之行。

1923年4月,湖南军阀赵恒惕下令通缉毛泽东,他只身去上海,那时杨开慧已怀了第二个孩子岸青,不能随行。毛泽东12月底又从上海去广州,取道长沙。惜别爱妻,在南去列车上用铅笔写下《贺新郎》一词向杨开慧倾诉:“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

从这首词可以看出,毛泽东深深地爱着娇妻杨开慧。

1927年8月12日,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从武汉秘密潜回长沙,杨开慧和杨母及三个孩子已先行回到长沙并在板仓住下。毛泽东这次回湘的“革命任务”是组织、发动秋收起义,“家庭任务”是“安顿老少”。

据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传·1903—1927从韶山到井冈山》载:“八月三十日,中共湖南省委在长沙接到安源市委有关湘赣边界工农武装情况的报告后召开省委常委会议……会议一结束,毛泽东便在第二天清晨乘火车从长沙前往安源。他走前先送杨开慧回板仓,要她照顾好自己的母亲,管好三个孩子,参加一些农民运动。这次分手竟成了他们的最后离别!”

1951年,杨开智到北京,毛泽东在谈到最后一次到板仓屋场时对他说:“我从后门竹山跳进来的,开慧走前门。”毛泽东与杨开慧家的保姆陈玉英回忆说:“毛主席翻过屋后竹山回来,脚都冒歇,又翻过后山走了。”

1982年和1990年修缮杨开慧故居时,从其卧室屋檐下及后墙砖缝中发现了杨开慧牺牲前留下的8篇手稿。在自传“从六岁到二十八岁”一文中,杨开慧记下了他与毛泽东美好的爱情。“这个时候,大约是十七八岁的时候,我对于结婚也已有了我自己的见解。我反对一切用仪式的结婚,并且我认为,有心去求爱,是容易而且必然的要失掉真□神圣的不可思义(议)的最高级最美丽无上的爱的……不料我也有这样的幸运!得到了一个爱人!我是十分的爱他,自从听到他许多的事,看见了他许多文章、日记,我就爱了他。不过我没有希望过会同他结婚(因为我不要人家的被动爱,我虽然爱他,我决不表示,我认定爱的权柄是操在自然的手里,我决不妄去希求。我也知道都像我这样,爱不都会埋没尽了么?然而我的性格,非如此不行,我早已决定独身一世的)。一直到他有许多的信给我,表示他的爱意,我还不敢相信我有这样的幸运……我一定要同他去共这一个运命!因为我……早又入了浪漫态度中……除非为母亲和他而生,我的生有何意义?”

1930年11月14日,29岁的杨开慧牺牲在长沙识字岭。不久,毛泽东惊悉噩耗,当即写下了“开慧之死,百身莫赎”八个字。1957年,毛泽东接到杨开慧少女时代的同窗好友,也是毛泽东的战友柳直荀烈士的遗孀李淑一怀念柳直荀烈士的一首词后,当即和了一首词,词曰:“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让板仓小镇更具浪漫风情,吸引人们在青山绿水中寻找初恋的味道”

百多年前的长沙小山村,如今还注入了斯洛特小镇的风情,斯洛特小镇是杨昌济在英国留学所居住的那个小镇。百年小山村有了欧式风情街、斯洛特湖、斯洛特水街、村民集中居住点等已具规模。这“源”自于人们的认识,既然这里是毛泽东和杨开慧“世纪爱情”的起点——“初恋小镇”,自然得把杨昌济这一重要元素突出。

静谧的斯洛特湖平躺在开慧这个初恋小镇里,水面在阳光下泛着点点涟漪,红色的地砖、原木的围栏、翠绿的植被让这里处处透露着原生态的韵味。就连斯洛特湖畔一侧的草坪上的绿植,也拼出了令人眼睛一亮的“初恋板仓”四个大字。

“国家级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区域”“小水果之乡”“环境五星级乡镇”“四好农村路”……百年前板仓屋场,因为一段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因为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与创新,如今虽然呈现出“生态美、文化兴、产业强、人气旺”的喜人景象,但那浓浓的爱意却始终没有变。

“小镇大爱,初恋板仓。我们考虑的就是如何进一步把开慧镇建设好,让板仓小镇更具浪漫风情,吸引人们在青山绿水中寻找初恋的味道。”长沙县开慧镇党委书记叶照君说,开慧有看不尽的风光,也有说不完的故事。“现在,开慧正致力于建设成为一个交通便捷、环境优美、文化繁荣、和谐发展的乡村田园综合体,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游绿水青山、品初恋味道。”

前不久,作家易清华在参观了板仓屋场后深有感触地写道:“我们去看了那个绿树掩映下的故居,这就是著名的板仓杨家。它之所以有名,是因为一个叫杨昌济的老先生和一个叫着杨开慧的女儿。这个小名叫霞的女儿死时只有29岁。她的手稿在尘封53年之后,终于在这座故居的砖逢中找到。这个命运多舛的女人在手稿中讲述了她刻骨铭心的初恋。她写道:‘爱的权柄,是操在自然的手里。’”

开慧村不仅因为板仓屋场而古朴醇厚,更因为那里的人那里的情而令人神往……

开慧名片

长沙县开慧镇开慧村位于长沙县西北部,村域面积18.6平方公里,辖64个村民小组,有1722户、6800余人。现拥有保存完好的清代传统建筑14座,还有开慧湘绣、女红文化和花鼓戏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多项。

近年来,开慧村以发展乡村旅游业为重点,力促项目顺利落成。目前,连通开慧镇与弼时镇,打造杨开慧纪念馆、任弼时故居、缪伯英故居“三点一线”跨区域红色旅游干线的开慧大道开慧段业已通车;开慧通用航空机场、红色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等项目正在抓紧进行。此外,该村还成立了开慧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整合旅游资源,以创建省级美丽乡村为契机,在全村打造美丽庭院。

开慧村是湖南省两型村庄、长沙市县两级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示范村、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并先后获得了湖南省级生态村、湖南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长沙市文明村、长沙市城乡一体化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