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光召科技奖"获得者陈万权:30多年战"锈病"守护麦田

2019-02-27 10:23:09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胡宇芬 孙进昌 廖勇凤] [编辑:夏博]
字体:【

30多年战“锈病”守护麦田

——记“湖南光召科技奖”获得者、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所长陈万权研究员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胡宇芬 通讯员 孙进昌 廖勇凤

一个南方山区的农家孩子,听着父亲要为农民服务的叮咛长大。从农业大学毕业后,30多年行走在麦田里,和一种叫做条锈病的古老而狡滑的真菌病害展开了拉锯战。

最终,他带领团队锤炼出“中国方案”,近10年来每年为国家挽回小麦损失20亿公斤以上。在全球小麦主产国里,中国第一个实现了“有病无灾和持久控制”。

2018年度“湖南光召科技奖”评选,将殊荣送给了他。

2月下旬的一天,在位于长沙市岳麓区咸嘉湖西路的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简称麻类所),记者见到了立下赫赫战功的陈万权研究员。5年前,他服从组织安排从北京来到长沙执掌麻类所,在继续大战“锈病”的同时,还实现了麻类所综合实力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的排名猛进了10多位,而且推动了湖南省人民政府与中国农科院的战略科技合作。

年逾五旬的陈万权标准身材、精力充沛。这或许是对他多年田间奔波的馈赠,或许又是喜欢运动的回报吧。

话题离不开几十年的老对手。小麦条锈病有多大威力?“如果不加以防治,百姓餐桌上平均每2碗面条就有1碗被它夺走!”陈万权说,在患病的麦田里走一趟,麦叶上布满一条条铁锈色,裤腿也会被染成黄色。

条锈病的病菌孢子,肉眼看不见,年年都做恶。科学家们发现,夺麦杀手并非来无影去无踪,它们耐不得摄氏23度以上温度,又必须在活的小麦上才能够生存,于是像候鸟一样,春夏乘东南风飞往西部安营扎寨,秋天乘西北风返回广大冬麦区越冬,循环往复危害小麦。夏天清凉的西部高原成了病菌孢子的老巢,直捣老巢可谓事半功倍。陈万权背着行囊到偏僻艰苦的四川阿坝和甘肃陇南蹲点调查和试验研究。

那段经历,浓缩成一个故事,陈万权总也忘不了。在阿坝蹲点时,小麦条锈病越夏调查点分布在不同的海拔地区,常常需要往返步行几十里山路。累了,以地为席;饿了,啃几口自带的干粮;有时天黑了,就在藏民的帐篷里过夜。时间久了,身上长出几个大疮又痛又痒难以入睡。在回北京的火车上,臀部的病疮疼痛难忍,在硬座上坐立不了,于是灵机一动,学着一些农民工侧躺到硬座椅下。

随着研究的深入,陈万权发现,我国小麦条锈病存在秋季菌源和春季菌源两大菌源基地,加起来有4000万亩,每逢季节适宜便蠢蠢欲动,试图进攻全国近4亿亩麦田。如何在老巢尽可能减少菌源?他牵头提出了“中国方案”。研发出抗锈良种、药剂拌种、退麦改种、适时晚种以及带药侦察、打点保面和实时监测、统防统治等多种防病关键技术,构建了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减轻小麦条锈病的流行危害。以此为核心的“中国小麦条锈病菌源基地综合治理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应用”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陈万权是主持人,成为我国植保界近30年来唯一的国家级一等奖。

据不完全统计,2009-2017年间,小麦条锈病菌源基地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在甘肃、四川等全国8省(市、区)每年推广应用面积7000多万亩次,显著降低了全国小麦条锈病发生面积和危害损失,增收节支总额达240多亿元。

“条锈病菌就像流感病毒一样不断变异,每隔三五年就变异一次,专业上叫小种,新中国建国以来已有34个小种,而培育一个抗病品种往往需要8—10年,所以不能走国外主要依靠抗病品种的路子,而要综合治理。”陈万权向记者科普,完全消灭病菌不可能,但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控制,这也是他一辈子的使命。

聊到伙伴们爆料的“下田做病害调查时,三个人调查的面积只能和他一个人比”,记者想知道陈万权有什么秘诀?他笑着从座位上起身,弯腰低头演示起来,边漫步边说:“搞多了就熟了。我每步是0.7米,弯腰低头到两眼视野1米宽的程度,有多少病害、有多少麦株,一目了然。”

>>相关链接

第十一届“湖南光召科技奖”获得者简介

万步炎:中国深海钻机第一人

万步炎,男,1964年出生,湖南科技大学教授。

主持研发了国内全部在用海底钻机装备与技术,使我国海底钻机技术从无到有并跃升为国际领先。其中,“海牛号”深海多用途钻机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极少数几个掌握海底深孔钻机技术的国家之一,目前已在我国海域“可燃冰”勘探和首个深海油气田开发中应用,结束了我国依靠租用国外钻探船开展海域“可燃冰”勘探的历史,破解了我国超千米深水工程地质钻探无成熟可用技术的窘境,对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和能源安全战略形成有力支撑。

刘飞香:实现高端地下工程装备中国智造

刘飞香,1963年出生,教授级高工,中国铁建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带领公司从零起步发展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高端地下工程装备企业。

在国产全断面隧道掘进机产业的发展中,主持攻克了30多项核心关键技术。首次提出并构建了“中国法”隧道智能建造装备技术路线,牵头研制的钻爆法隧道施工智能装备整体技术全球领先并率先实现了批量应用。发明了大坡度斜井连续开挖、竖井整体成井技术及其掘进装备,创造了全断面竖井一次成井、长距离斜井全断面连续掘进的世界纪录。创新提出了“先支后挖”的软土地层隧道施工理念,发明了软土地层隧道安全开挖新工法及装备。牵头研制了国产高速铁路轨道系统,率先实现了高铁轨道系统国产化。

吴义强:开辟木竹秸杆加工新天地

吴义强,男,1967年出生,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副校长,国际木材科学院院士。

近30年来在木竹资源、农业秸秆等加工利用领域创造性地开展研究工作。在国际上首创零甲醛无烟不燃木基复合材料制造新技术,木基复合材料无甲醛释放,在柴油、乙炔焰等形成的火场中不燃烧、不冒烟。研发并建成全球首条秸秆无机人造板生产线,实现了秸秆等农林废弃物大规模高质化利用。创制竹材资源节能环保高质化加工利用新技术,全面提高竹材利用率与附加值,为实现湖南千亿竹产业战略目标提供了重大支撑。成果在国内多地木竹、农业秸秆等加工企业推广应用,近3年部分应用企业新增产值70亿元。

陈万权 :绿色防控植物病害

陈万权,男,1962年出生,中国农科院麻类研究所所长,二级研究员。

长期从事植物病害科研工作,揭示了作物多样性调控病虫害效应与机理,建立了重大病害绿色防控技术模式,防病增产效果显著。组织建立了南方特色果蔬、南方饲料作物、经作植保、生物加工等新兴学科团队,搭建了中国农科院南方经济作物研究中心平台,推动了湖南省人民政府与中国农科院的战略科技合作。由其所率领的科研团队,创造性地建立了中国小麦条锈病菌源基地综合治理技术体系,每年在全国推广应用7000多万亩次、增收节支30多亿元。

赵中伟:清洁高效提钨取锂

赵中伟,男,1966年出生,中南大学教授。

面向我国高端制造和新能源对钨、锂的重大需求,突破了钨、锂资源复杂、品位低、难处理等技术瓶颈,发明了“基于碱法体系的难冶钨资源高效利用”、“硫磷混酸体系协同分解钨矿”和“选择性沉淀法从钨酸盐溶液中除钼、砷、锡、锑”等系列钨冶炼技术,实现了我国复杂钨资源的清洁、高效生产,为中国钨提取冶金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作出了重要贡献;发明的盐湖提锂技术,为占我国锂资源量80%的盐湖卤水锂的绿色、高效提取提供了技术支撑,相关技术转让经费超过1亿元。

相关专题:科技创新看湖南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