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丽的株洲湘江风光带。 吴琦 摄

长城电脑株洲基地生产繁忙。 谭青云 摄

株洲市汽车博览园已经初具规模。 张咪 摄

2016年底,株洲钢厂最后一根烟囱倒下。 谭青云 摄

建设中的大型污水处理厂。 谭青云 摄
周怀立 周伟任 崔家盛 阳曼生
今年10月下旬,株洲市政府就生态环境隐患大排查、大整治“百日攻坚”行动发出最新通报。通报称,全市生态环境“百日攻坚”启动以来,已有91.7%环境隐患问题完成整改或基本整改到位。
今年6月中旬至9月底,株洲市组织了声势浩大的生态环境隐患大排查“百日攻坚”行动。经手市政府委托的三家第三方机构评估验收,445个生态环境隐患,整改到位的有325个,占73.0%;整改基本到位的有83个,占18.7%。
伴随着环境整治的不断推进,株洲市的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也在不断增多。今年1-9月,株洲市区空气优良天数226天,优良率为84.3%,同比提高6.8个百分点,增幅全省第一。其中空气PM2.5的平均浓度低于周边的长沙、湘潭。
所有这些,对曾经的“全国十大污染城市”株洲而言,殊为不易。空气质量的变化,反映出株洲市治理生态环境上所取得的长足进步,也反映出株洲市在转型发展的道路上已经迈开关键性的一步。
釜底抽薪 掐“黑”断“污”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首批重点建设的8个工业城市之一,株洲市曾经创造出230多个新中国工业史上的“第一”,并因此引以为傲。
但是,这种骄傲在2003年被打上了一个巨大的“问号”。这一年,株洲市第一次被环保部列为“全国十大空气严重污染城市”。而且,“黑帽子”一戴就是两年。那几年,工业污水、工业废气几乎也成株洲市一种另类的“标志”。
痛定思痛。株洲市开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开启治污之路。2013年,省委、省政府开始实施湘江保护与治理 “一号重点工程”,明确要求连续实施3个“三年行动计划”(2013-2021年)来确保湘江流域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安全。省委、省政府的决定,为株洲市的环境治理之路增添了新的动力。
与湘江保护与治理“一号重点工程”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相呼应,株洲市制定了落实湘江污染防治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在清水塘老工业区,株洲市打响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环境保护攻坚战。
此时的清水塘,分布着172家企业,拥有5万多名职工,工业年产值最多超过250亿元。然而,清水塘作为株洲工业的支柱,在贡献着大量的GDP和税收的同时,也“贡献”着大量的污染物。在其污染高峰期,汞、砷、铅、镉等重金属污染物分别占到湘江干流接纳量的90%、50%、30%和25%。因此,在一段时间里,清水塘又几乎变成了环境恶化的代名词。
2014年,清水塘被列为全国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21个试点区域之一。2015年7月,时任省长杜家毫到清水塘进行专题调研,要求清水塘实施整体搬迁,并且要“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大见成效”。
同年底,株洲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进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提出“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大见成效,五年完成综合治理,十年建成新城”的具体目标:2018年底搬迁改造企业全部关停退出,2020年基本完成搬迁改造区域的环境治理,2025年全面实现搬迁改造的总体目标。
与此同时,株洲市成立专门的清水塘老工业区整体搬迁指挥部,由市委书记毛腾飞、市长阳卫国挂帅,启动了清水塘老工业区整体搬迁“倒计时”。经过2017年一年的攻坚,清水塘地区共关停147家企业,一年关停数超过以前的总和。剩余的6家企业也将在今年底全部关停。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一边是“关”,一边是“治”。在关与治之间,清水塘迎来脱胎换骨的变化。目前,在关闭搬迁企业的生产区,株洲市已完成 33家涉危涉重企业遗留的废渣、残液的安全处置,企业污染场地开始修复。
腾笼换鸟,新旧交换。在老工业区的废墟上,清水塘新城建设也正在加速实施。目前,清水塘铜塘湾保税物流中心(B型)已竣工验收,环保大道已竣工通车,物流西路、疏港大道正在加紧建设,清水塘城市公园已具雏形,更有60家优秀企业报名进入清水塘,从事新兴产业。
在启动清水塘老工业区整体搬迁的同时,一个更大范围的湘江保护与治理工程,也在株洲市全面展开。这项工程涵盖工业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饮用水源地保护、“一江四港”综合整治、洗水企业关闭搬迁、城区烟囱拆除、水资源保护等20个类别,同样难度非常,力度非凡。
针对洗水企业分布散、污染治理难度大的状况,株洲市启动了总投资30多亿元、总占地面积312亩的洗水工业园区建设,一期工程已经竣工,分散于城市四区的37家洗水企业整合后顺利搬迁入驻。洗水工业园的建成,从根本上改善洗水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加快了株洲服饰产业的转型升级。
与此同时,株洲市通过全面落实河长制,在全市市、县、乡、村四级任命了2054位河长,并全部到位履职。河长制实行之后,株洲市开始强力实施水域岸线保护和河道保洁,对湘江支流水系沿线400多家养殖场实施关停退出,并通过聘请专业化公司对航道进行保洁,实现了“岸上垃圾不入河,辖区垃圾不出境”。
据统计,2013年至2017年,株洲市完成投资近300亿元,实施环保相关项目1474个,其中关闭搬迁工业污染企业168家,淘汰落后生产线39条。在市中心城区,株洲共拆除烟囱115座、截流湘江污水直排口39个、新建成3个污水处理厂、建设污水收集管网180公里,基本实现了废水、废气、废渣达标排放。通过株洲市建成的全省第一个垃圾焚烧发电厂,城市所有垃圾已经实现全部焚烧发电。
在由于成效显著,株洲市先后成功获评“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入选“全国第一批河湖管护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城市”。
黑烟散去,污水断流。一个天蓝水清地绿的株洲迎面而来。
目前,株洲全市饮用水源水质已上升到国家Ⅱ类标准,湘江株洲段、洣水水质持续保持或优于国家Ⅱ类标准;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从2013年的214天增加到2017年的272天,增加了近两个月;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2%,其中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6%。
转型升级 “传统”蝶变
今年9月1日,“中国陶瓷谷”国家战略课题专家研讨会在醴陵举行。中国陶瓷谷规划总面积28平方公里,基础投入超200亿元,包括国际会展中心、“1915”国际陶瓷文化特色街区、陶子湖、釉下五彩城、总部经济园、熊希龄广场等20余个子项目,着力打造国内外独树一帜,集“产、创、展、商、游”于一体的城市地标和产业名片。
具有千年历史的醴陵陶瓷产业,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10月13日,在株洲高新区新马工业园内的肯特工业园,一条现代化的硬质合金工程材料生产线和一条数控刀片生产线竣工投产,可年产1000吨硬质合金工程材料和2000万片精密数控刀片。投资者株洲肯特硬质合金有限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湖南省小巨人企业”,其深井钻探硬质合金、超粗硬质合金等产品在国内细分领域中居于前列。
具有近70年历史的株洲硬质合金产业,还在追求新的“硬度”。
10月11日, 2018湖南服饰产业博览会暨芦淞服饰节在芦淞市场群开幕。节会设立120个标准展位,集中展示湖南本土服饰代表企业以及本土男装、裤业等自主品牌企业的最新产品。4 天的展期,吸引了60余家省内外重点服饰企业参展,也吸引了超过10万的消费者,3000余名专业客商。株洲服饰产业,正在向着上千亿产业集群的目标迈进。
具有40年历史的芦淞服饰产业,正在不断加快转型升级。
作为一座老工业城市,在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株洲的传统产业正在经历着“有进有出、有退有留”的新变化。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株洲市轨道交通、硬质合金、陶瓷、服饰等传统产业基础雄厚,株洲轨道交通享誉世界,株洲硬质合金集团已经成为世界行业两强之一,醴陵陶瓷产业年产值逾600亿元,芦淞服饰市场成为中南地区最大服饰产业基地。
因为历史的局限,这些传统产业往往存在着粗放生产、污染较重的现象。但是,对传统产业,即使是污染较重的传统产业,也不能简单地一关了之、一停了之,而是要创造条件,使其提升技术水平,走向新生。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离不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以智能制造为核心,融入“互联网+”手段,建设一批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推进“两化”融合,成为必然选择。近三年来,株洲市入选智能制造、工业强基专项国家级示范项目14个,入选制造强省重点项目26个。芦淞区成功入选国家首批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石峰区轨道交通产业获批国家区域品牌建设试点。
对照全省20个工业新兴产业链推进方案,株洲市依托传统产业,全面梳理出本土12个特色产业链条,找准强链、补链、延链环节,大力引进百家配套企业行动,促进产业链集聚发展,一大批中小企业成功对接。2017年,共新引进配套企业106家,轨道交通、汽车、航空、电子信息等产业本地配套率分别达70%、40%、20%、30%。
通过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全市涌现出全国质量标杆1家,全国工业领域知识产权运用标杆企业1家,省质量标杆1家,省工业领域知识产权运用标杆企业3家,省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1家,工信部工业品牌培育试点(示范)企业24家,湖南制造百户重点企业质量信誉承诺企业12家。这些企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3件,省著名商标177件。
“株洲市作为一个老工业城市,因工业而兴,也因工业而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以贯彻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绿色发展步伐,使老工业城市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在去年的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上,毛腾飞代表株洲市委、市政府作了主题为“一个老工业城市的绿色发展实践”典型发言。
强力推进 “新兴”快行
10月15日,2018年全国双创活动周湖南省分会场活动在株洲闭幕。活动周期间,株洲共有24个双创项目和人物参展,参展数量居全省前列。同时,还有28个重大招商项目在活动上集中签约,项目主要涉及研发创新、高端制造等领域,拟投资总额121.49亿元。
作为传统的老工业城市,株洲正经历着产业从传统到新兴的深刻转型。
株洲市传统制造业较为强大,但汽车产业却一直缺位。缺了这个当今最大众化的大宗制造产品,“株洲制造”无疑会大打折扣。为此,株洲以引进北汽为契机,开始超常规发展汽车产业。
今年10月8日,北汽株洲分公司生产的第90万辆整车在株洲基地正式下线,“百万辆”目标就在不远。从2010年10月第1辆整车下线,到2013年3月第10万辆整车下线,到2015年11月第50万辆整车下线,再到2016年11月第70万辆整车下线,北汽株洲基地真正圆了智造强市株洲的“汽车梦”。
今年9月,由中车电动生产的一批新能源客车,也正式交付给上海市公交公司。这种车型采用源自高铁技术平台的电机直驱等多项成熟技术,智能化程度高,环保优势明显。中车电动作为国内最大的电动汽车研发生产企业,电动整车销售规模位居全国第三,已有近2万台新能源汽车在全国各地和海外运营。
为延伸汽车产业链,株洲市还投资200亿元,建成了株洲汽车博览园,建成了包括交易、赛事在内的“汽车文化广场”,吸引数十家汽车品牌相继入驻。按照规划,未来株洲还要重点发力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力争将整车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达到70%以上,尽快形成汽车千亿产业集群。
除了制造业,更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正在株洲崛起。从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文化创意、海洋工程装备、节能环保产业的崛起,到金融服务、商贸物流的兴盛,这个在人们心目中曾经黑烟笼罩的城市,已经成为推进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国家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国家智慧城市建设,成功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
电子信息产业在株洲本来是一个空白,如今却异军突起。依托中车株洲所、中车时代电器公司、湖南长城计算机公司、株洲麦格米特电子公司等重点企业,全市信息产业聚集度明显提高,已基本形成一个日益强大的电子信息产业链条。今年上半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2%。
IGBT芯片被称作高铁列车的大脑。目前,全世界只有两条IGBT芯片生产线,其中一条就在中车株洲所。这条国内首条、世界第二条生产线,以具备年产12万片芯片、100万只模块的产能,不仅彻底打破了高端IGBT芯片技术被国外垄断数十年的局面,更依托这一产品催生出一个新兴的科技产业。
眼下,株洲信息港项目也正在加紧建设。项目总用地面积1329亩,总投资超过70亿元,预计5年内年产值可达300亿元。该项目建成后,将有力推进株洲市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快速集聚发展,带动传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目前,与项目相关的配套路网建设已经启动。
迅速发展的电子信息产业,又催生出日益壮大的数字经济、互联网产业。通过实施“企业上云”行动,株洲市4600家企业实现“云上遨游”。随着阿里巴巴、天猫等10多家电商平台陆续进驻,2017年,株洲“线上”交易突破100亿元,从业人员超10万人。
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是株洲市新兴产业的另外两个发力点。
目前,株洲市在风电叶片、超级电容器、光伏玻璃等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方面均建有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大功率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已落户株洲。在今天的国内外市场上,中车株洲所的风机整机、中车株洲电机的发电机、株洲时代新材的风电叶片、株洲变流研究中心的光伏逆变器、南方宇航的高精传动等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今年初《株洲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2年)》出台。根据规划,到2020年,全市新能源产业工业产值达到265亿元,预计2025年达到1000亿元工业总产值,形成千亿产业集群。目前,一个包含风机整机、发电机、变速箱、叶片、变流器、弹性元件在内的全产业链风电产业集群已基本成形。2017年,全市风电板块累计装机2000多台。
在新材料产业上,株洲市的先进硬质材料、先进高分子和高性能复合材料、特种无机非金属材料、先进储能材料和金属新材料等都在快速发展。2017年,全市新材料产业实现增加值288.9亿元,其中硬质合金产业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产业规模亚洲第一。株洲生产的硬质合金产品俏销欧洲市场,株洲制造的减震降噪材料被全球六大机车制造商使用。
责编:印奕帆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