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异国12年,湘女把农业技术带到非洲

2018-09-08 11:54:00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李成辉] [编辑:曾晓晨]
字体:【

当地教育资源匮乏,她主导将荒地改造成实习基地,试种杂交玉米、水稻等作物。

2002年10月28日,一个非常普通个日子,大学毕业后一直在韶山从事作物栽培和植保工作的湘妹子张茂清,飞越2万余公里,抵达埃塞俄比亚(以下简称“埃塞”),开启了援埃塞职教生涯。此后,她几乎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都洒在了非洲大地上。

12年异国他乡(注:2006年到2010年因故中断),张茂清不觉得苦。“你只有见到了那里的农民,才会明白什么叫苦。”张茂清说,埃塞很需要帮助,对埃塞人而言,他们所做的任何事情都很有意义和价值。今年,张茂清再次提交赴任申请获批准,“就是想为埃塞多做些什么。”

当地农民在张茂清的指导下,试种玉米成功后,露出喜悦的笑容。

初来乍到

交通不便,停电断网是家常便饭

第一次踏入埃塞俄比亚,张茂清兴奋中带着惶恐。这里的生活条件之艰苦比她想象中更甚,教学基地不仅远离城镇50公里,交通极不方便,停电断网更是家常便饭,还得时时担心蚊虫叮咬感染疟疾。

学校有19个中国人,共用一台电话机,一台电视机,每两周由学校派车轮流安排2人外出采购19人的生活物资。张茂清发现,相比周边居民的生活,他们的生活条件还算不错的。

“周边居民的衣食住行可谓简陋,简单几片enjila(一种当地的主食)拌辣椒粉就是一顿饭,地上铺点草就是一张床。”张茂清觉得自己要做点什么。做点什么?慢慢地,一个信念在张茂清脑海里变得清晰而坚定:让国内适用的农业技术在这里生根开花,尽力帮助埃塞人民改变现状。

克服困难

带领师生,将荒地改造成实习基地

当地教学资源极度匮乏是张茂清遇到的第一个拦路虎:一份讲义十几个学生拼着用,没有系统教材,没有实践基地,课堂教学只教理论不实践,学生动手能力极差……

为了弥补教材的缺乏,张茂清参照国内的系统教学大纲,克服翻译、硬件等种种挑战,先后编写“大田作物栽培”等多门课程的讲义和实习手册。

张茂清还向所在植物系的老师提议改变教学方式,“按模块教学大纲要求,落实70%的实践教学。”但埃塞老师质疑:实践教学没有场地怎么办?张茂清用实际行动回答。

学院附近一片7000余平方米,周围鸟类成群、野生动物成堆、杂草丛生的荒地,硬生生被张茂清改造成学生的实习基地。

2012年、2013年两年间,张茂清带着当地教师、学生在这里尝试播种杂交玉米、水稻、小米等农作物十10余种,但经常是2月份种下去,刚到苗期,就被羚羊、野猪吃光毁坏了。

一筹莫展之时,职教项目得到了一笔小试验经费,张茂清立刻带着工人,就地取材在实习基地外面筑起了围栏。之后,她又带着大家在开垦的土地上盖膜、注水泥,这样水稻灌溉水池也就有了。

“教学实践不再受任何限制,每个环节都可以手把手、面对面地教给学生。”张茂清笑着说,在基地建设过程中,还能把地膜覆盖、节水灌溉、病虫害综合防治一并都教了,现在学生们的动手能力明显比十10多年前强多了。

融入当地

有教无类,成中埃友谊的民间使者

朝夕相处让张茂清跟当地老师和学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现在跟他们相处就像跟国内同事、学生一样,非常融洽。”

平日里,学校老师邀请她一起喝咖啡;节庆日,邀她去家里做客;每次回国,许多老师都要用QQ、微信随时和她“面对面沟通”。

纯朴的当地人一次次感动着张茂清。在学校小商店购物以及外出坐车,但凡排队,当地人都会让中国人在前,“我常听到的一句话是‘你们是客人,你们是来帮助我们的’。”

在埃塞,张茂清不仅教导学生,还培训老师和来自各州的农民培训中心技术员,12年来累计教授学生近两千人、教师300多人、培训学校周边农民一百多人,成为推动中埃友谊的民间使者。“农业职教,可以直接培养学生、培训老师,通过言传身教,再慢慢地影响其他人,让他们掌握技术,从中受益。”

对她来说,援非10余年来最亏欠的是家人,年迈的母亲因她常年出国在外,无法照顾,去世前在农村托老院度过了23个月,谈及此,她说“我很内疚。”

三湘都市报·华声在线记者 李成辉

赞比亚小伙来到“杂交水稻”故乡

8月是长沙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烈日下劳作,谈不上是件快事。但在隆平高科位于浏阳市北盛镇的一片杂交稻试验田里,非洲小伙保罗却表现得异常开心。

今年28岁的保罗来自赞比亚,近来心情不错。保罗不仅如愿来到了杂交水稻的故乡,还找到了一个可以传授他种植杂交水稻技术的老师——黄大辉,隆平高科国际培训学院的副院长,同时还是发展中国家杂交水稻培训班的授课老师。

北盛镇的一处杂交稻试验田里,保罗正仔细观看稻穗。

赞比亚小伙来湘“学艺”

近年来,南部非洲降雨量屡创历史新低,致使大面积农作物歉收,一场粮食危机的愁云惨雾正笼罩该地区,约2900万人面临粮食短缺和营养不良的问题。

2015年赞比亚玉米产量相较2014年减少了21%,虽然本国玉米储备充沛使其仍然能够出口邻国及津巴布韦,然而赞比亚境内近80万人同样面临粮食不安全的风险。

那几年,是保罗最渴望学习种植杂交水稻的几年。“因为杂交水稻可以解决我们的吃饭问题。”保罗告诉记者,去年,听说袁隆平超级杂交水稻测产后,平均亩产有一千多公斤,“敬佩之心无以言表”。

通过了解,保罗得知隆平高科在自己的国家有援外技术培训班,“想都没想,就报了名。”通过赞比亚农业部门的层层选拔,保罗如愿以偿。

时间很短,只有一个月的时间,保罗很珍惜这个机会,他总能抓住一些课余时间找到黄大辉学习关于水稻种植的各种知识。

隆平高科在多国开展培训

与保罗火热的求学心相比,高温根本不算个事儿,“跟着隆平高科的老师,我们学到很多东西,我希望这种合作越来越紧密,无论是技术层面还是政府层面,我们便能利用更多的知识和资源来发展我们的国家。”

保罗是隆平高科助力非洲农业的发展所开展的援外技术培训班中的一名普通学员。隆平高科国际培训学院的副院长黄大辉介绍,他们先后在利比里亚、尼日利亚、赞比亚、埃塞俄比亚等国开展和技术援助项目与人力资源开发(援外培训)。通过项目的示范和培训,传播中国先进的农业技术,为受援国培养了大批农业官员、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目前已为亚、非、拉、加勒比及南太平洋地区的100多个国家培训了近5000名农业官员、农技专家,其中非洲地区就有3500多人。

三湘都市报·华声在线记者 李成辉

【数字】

派出170人次赴埃塞从事农业职教

中国-埃塞俄比亚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培训项目,2001年6月中方派出了第一批教师赴埃塞俄比亚执教,项目正式执行。湖南是实施该项目的主导省份,2001年至2017年,湖南先后派出了17批170人次教师赴埃塞俄比亚从事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为埃塞职教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湖南先后实施了27个援助非洲的农业项目,特别是加纳、赞比亚、莱索托、埃塞俄比亚、利比里亚、马达加斯加等国农业项目的合作时间较长,效果较好。除选拔教师到埃塞俄比亚开展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外,先后参与了联合国粮农组织支持的尼日利亚等5个非洲国家的“南南合作”项目,在利比亚和马达加斯加实施了两个以杂交水稻技术为重点的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项目。

【展望】

湖南农业如何走出去?

隆平高科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将继续通过举办援外培训项目,通过开展高水平的国际培训和项目合作等多种途径,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充分发挥民族企业在援外工作中的先锋作用,履行民族企业的社会责任,为国家援外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不断提升公司国际化发展水平,加快企业自身“走出去”步伐;同时,也将与发展中国家共享中国农业领域相关的先进经验、技术和成果,帮助发展中国家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共同推动全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这些项目对传授中国农业技术、促进当地国家农业发展,增进双边关系均起到了较好作用。”湖南省农业委员会对外经济合作中心副主任吴小明介绍,湖南推进农业对非合作方面的整体思路是“围绕一个中心、稳定一项主业、做好一项服务、创设两个项目”。

具体而言,围绕一个中心是打造马达加斯加为湖南农业走出去的亮点;稳定一项主业是指持久性地做好埃塞俄比亚农业职教项目,做好教师选拔、培训和管理等各项工作,并以销农机为重点,开展经贸合作;做好一项服务即农业对外合作服务平台;创设两个项目:一个是马拉维南南合作项目,一个是马达加斯加南南合作项目。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