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8090】“古董医生”年方二十四

2018-09-06 06:20:03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龙文泱 陈沐] [编辑:夏博]
字体:【

易新博(左)丁洁(右) 通讯员 摄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龙文泱 通讯员 陈沐

【名片】

易新博、丁洁均出生于1994年,一男一女,2016年从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毕业,成为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仅有的两名文物修复师。目前,他们已修复200多件青铜文物。

【故事】

身穿白大褂,戴着口罩,文物修复师丁洁为一把战国时期的青铜戈拍好存档照片后,将它小心拿到操作台上,取一根棉签,沾上蒸馏水,轻轻擦拭起戈上的泥垢。

9月3日,记者走进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沙铜官窑基地内的文物修复室。拍照、清洁、取样,结合样本检测结果制定修复方案,除锈、加固、整形、粘接、补配……丁洁说,顺利的话,一周能修复好一把青铜剑,若情况复杂所耗时间就不好说了,要以月或年为单位计算。

一旁,她的同事易新博正在修复一把战国时期的青铜剑。“青铜虽然坚韧,但也经不住时光的侵蚀。”他细细介绍,“这把剑通体矿化严重,刃部的缺口多、小、脆,填补缺口的树脂在打磨的过程中很容易掉。青铜器最怕有害锈,它会把青铜一点点‘吃’掉,还会‘传染’。”

“许多问题没有暴露在表面,要特别细心、耐心观察,做出预判。”说罢,易新博用棉签蘸了酒精,在剑身上轻轻一擦,看似平滑无损的表面立刻显现出许多细小的裂纹,一不小心就会破碎。

文物修复的入行门槛高,修复师要具有相当的历史、绘画、文字功底,掌握—定的化学、物理、美学、材料知识,“静坐冷板凳”钻研多年。

然而,耐得住寂寞的人很少,国家文物局2012年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文物系统3000多万件馆藏文物有半数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真正从事文物修复者仅有约2000人。易新博与丁洁是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的同班同学,毕业两年多,他们班级的17名同学中坚守本行的仅剩4人。

20岁出头的年纪,加上天性活泼好动,他们坦言:“刚开始也坐不住。”但真的静下心来认真去做,看似枯燥寂寞的工作妙趣横生。

去年,丁洁花了近两个月时间,通过用原有的碎片翻模,进行补缺、雕刻,让一面破碎又缺损的铜镜破镜重圆。

用指甲轻划,接口光滑平整,凑近端详有微小的修复痕迹。她解释道:“文物修复分为三种,这是陈列性修复,要使观众可以分别文物出土时的状态与修复痕迹。另外两种修复,考古性修复只需清理器物表面,便于考古学研究即可;商业性修复则要达到天衣无缝,使器物能够进入市场流通。我们只做前两种修复。”

比起修复成功的成就感,探索的过程更令他们兴奋。“每件器物都不一样,除了几个基本的原则,没有统一的标准,修复的过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特别是我们这一代人,处在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如何巧借科技力量推动修复手艺提升,很值得思考。”

其实,易新博和丁洁最初的理想分别是成为医生和音乐教师。也许和文物打交道久了,他们的思考更深沉,喜欢透过表象看本质,觉得自己初心未改。易新博说:“我为文物‘诊疗’‘治病’,不也是一名医生吗?”丁洁则认为:“民歌传承着中华文化,文物修复也是如此。”

相关专题:青春8090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