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退耕还林还湿探出“郴州模式”

2018-01-28 14:12:44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印奕帆]
字体:【

退耕还林还湿探出“郴州模式”

白培生 颜石敦 蒋伟 陈伊乐

森林是“地球之肺”,湿地是“地球之肾”,开展退耕还林还湿就是保护生态,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扩大退耕还林还草。

近年来,郴州市大力推进退耕还林还湿,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为全省退耕还林还湿作出了有益探索。

近日,我们深入该市湖区、库区、江河流域、湿地公园走访,感受退耕还林还湿新气象。

对症下药,创新“流域治理模式”

郴州是湘江、珠江、赣江重要源头之一,目前有湿地总面积4.92万公顷,湿地保护面积3.55万公顷,湿地保护率达72.1%。

退耕还林还湿试点是落实省委、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湘江保护与治理”而设立的试点工程。郴州作为全省8个试点市州之一,2017年3月,该市召开生态文明暨环境保护大会,打响湘江流域退耕还林还湿攻坚战,与生态郴州建设、河长制工作、美丽乡村建设有机融合进行推进。

该市以西河流域退耕还林还湿为重点,创新“流域治理模式”。并设立东江湖、舂陵、西河、永乐江、钟水河等国家湿地公园及湿地自然保护小区,推动全市退耕还林还湿“由点及线带面”有序铺开。

西河从仰天湖之巅奔涌而来,流经该市北湖区、桂阳县、苏仙区、永兴县14 个乡镇(街道),最后在永兴县塘门口镇汇入耒水,全长167公里。

郴州坚持分类施策原则,一个退耕还林还湿试点一套解决方案。

北湖区华塘镇三合村湿地人口集中、人为干扰大,采取退耕还湿、生态补水等方式,栽植美人蕉、灯芯莲子草等水生植物,加强泥炭藓沼泽湿地恢复。

华塘镇吴山村杂草泛滥,清理原有植被后,广泛种植金鸡菊、萱草、波斯菊、文殊兰彩色花类植物及茭白、野芋等水生植物。

永兴县湘阴渡镇油塘村村民告诉我们,当地政府组织种植户、村民、专家代表召开“诸葛亮会”,决定改杨树种植为水生植物。

在桂阳县解放村我们了解到,针对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村中土地承包大户大面积种植荷花。

强化保障,试点项目有序推进

退耕还林还湿,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郴州市强化组织、资金、技术等保障,强力推进。

郴州市县乡村四级成立了相应组织机构,全面推进退耕还林还湿试点项目。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2017年3月20日,郴州市五大家领导冒着朦胧细雨,来到苏仙区栖凤渡镇瓦灶村参加义务植树,并对该村退耕还林还湿试点项目进行调度。要求相关部门要统筹规划,把退耕还林还湿与美丽乡村建设、农村污水治理结合推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提升生态品质。

为破解退耕还林还湿资金瓶颈,郴州巧弹琵琶,采取以奖代补、企业自筹、社会融资、银行贷款等方式,引导各类资本参与试点项目建设。

据介绍,苏仙区水务公司通过融资平台筹资481万元;永兴县银投公司自筹620万元;北湖区整合农开办、水利、林业等相关项目资金1300余万元……全市退耕还林还湿如火如荼。

建设退耕还林还湿工作,离不开科学技术支撑。郴州市林业局局长廖满珠介绍,他们制定了湿地保护、恢复、监测、评价、风险评估等一系列技术规范,突出选址、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植物配置优化等应用规范。

同时,强化湿地重点领域科学技术研究,加快先进、适用、成熟技术成果的引进和转化,重点推广应用湿地保护修复、湿地监测、湿地植被恢复、湿地污染治理、湿地动植物保护等适用技术。

该市还成立了湿地专家咨询委员会,为湿地保护修复工作提供科学决策和技术咨询。聘请中南林科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专家为技术顾问,为试点工作提供技术指导服务。

目前,郴州5个退耕还林还湿省市试点项目建设全面完成,其余9个试点项目有序推进。

鱼虾巡游,绿水青山再续乡愁

驱车从北湖区仰天湖瑶族乡出发,沿西河至永兴县塘门口镇,吴山村、瓦灶村等如同一串珍珠撒落在两岸,仰天湖、岗脚等一个个湿地公园,令人赏心悦目。

从2014年开始,郴州花大力气对西河河道、管线、道路等进行提质改造,并在沿岸建设现代化新农村。特别是2017年西河流域退耕还林还湿试点启动后,西河成了全省乃至全国闻名的乡村旅游风光带。

冬日的阳光照耀着吴山村,西河从村前缓缓流过,偶尔一只翠鸟从水面划过,惊起一滩涟漪。

近年来,吴山村先后建起了莲花游园、体育公园、湿地公园,恢复了退化的湿地生态系统。不少游客感叹,看着“流水清波似画屏”的西河,前面“漠漠水田飞白鹭”,后面“数峰无语立斜阳”,吴山好似一首田园诗。

恢复湿地生态美景的还有瓦灶村。村民李志平闲暇时总喜欢到村前西河退耕还林还湿试点项目漫步,赞叹这个“小游园”建得好。

“这里以前是一个荒滩,污水夹杂着垃圾直接流入西河,臭烘烘的,鱼虾绝迹。”李志平说起过去的情景直摇头。

2017年,瓦灶村列入省级退耕还林还湿试点,该项目总面积310亩,其中退耕还林52亩,退耕还湿 258亩。相关部门投入480多万元,建立3个独立区域,收集、净化、处理瓦灶村、栖凤渡社区、火车站社区生产生活污水。

在瓦灶村退耕还林区,一排排南方红豆杉、桂花绿意浓浓。退耕还湿近岸浅水区,一丛丛香蒲、水葱健壮生长;深水区,一簇簇芡实、竹叶眼子菜生机盎然。污水经过植物净化后变得清澈见底。

2017年11月,瓦灶村退耕还林还湿项目顺利竣工,经检测出水水质达到地表Ⅲ类水标准。

“西河绿水青山风景再现,鱼儿虾儿回来了。” 李志平高兴地告诉我们。

潺潺西河,一线风光,一路乡愁。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