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博物馆闭关沉修五年,涅磐重生的它从十八万余件馆藏中,甄选出三件独具特色的国之重器,登上了央视综艺频道 大型文博探索类节目《国家宝藏》!
在短短的一个小时里,它不仅向全国观众展示了湖湘历史的独特魅力,文物背后的故事更是将湖南人“霸得蛮”的性格,体现得淋漓尽致。
节目播出后,湘博的三件国宝与文物守护者们,迅速的上了热搜榜,微博、朋友圈的湖南人都在表示 —— 为他们而骄傲!
让我们更深入地来认识一下
这三件文物,与它们背后“守护者”的故事吧 ……
《国家宝藏》第六期精彩看点
辛追墓 T 形帛画
年代:西汉
尺寸:通长 205 厘米,顶端宽 92 厘米,末端宽 47.7 厘米
提起湖南省博物馆
第一个想到的便是辛追“娭毑”
辛追夫人是不朽的传奇
而这幅帛画更是集多重价值于一身的艺术瑰宝
帛画所描绘的内容自上而下可分为
天上、人间、地下三部分,
神话与现实、想象与写实交织在一起,
反映出当时人们相信死后可以成仙,
飞升上天的信仰。
而此幅帛画主题即是“引魂升天”。
它展现了古人高超的绘画艺术
更向我们讲述了汉朝的人物风俗
在舞台上为辛追献声的雷佳是地道湘妹子,早在 2004 年,她就为电视剧《辛追传奇》演唱片尾曲,十多年后,在《国家宝藏》的舞台上她再一次惊艳开嗓,用“最中国的声音”演绎“最中国的音乐剧”,用一首歌吟出辛追夫人的离散苦悲,和 2000 年前的“永生之梦”。
青釉褐彩诗文执壶
年代:唐
尺寸:高 19 厘米
简介:瓜棱形腹,平底。以褐彩在流下腹部题写诗歌一首:“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哢(lòng)春声。”
第二件宝物由长沙伢子何炅守护
长沙窑出产的唐代青釉褐彩诗文执壶
它是世界制瓷史上第一次
将中国绘画艺术运用到瓷器装饰上
也是茶酒上升到文化的象征
与官窑精致大气的路线不同,作为长沙窑的代表瓷器,这件酒壶造型简单、粗颈短流、古朴粗放。不过在大唐诗歌长风的浸透下,即使是寻常人家,也怎会少的了那份诗情雅意。想象一下,无论是在街边或在乡野,在行乐或在解愁,美酒香茗总与诗歌相伴,“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真真是所谓的盛唐风象。
“娱乐圈劳模”何老师在《国家宝藏》舞台上
变身“大唐商界精英”,
用一堂生动的“营销课”帮助自家的“大企业”改革,
用创新思维让 1200 年前的“中国制造”
自湘江铜官港出发,
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乘风破浪,走向世界。
何老师诙谐幽默地演绎出长沙窑匠人
敢想敢做的“时尚思维”,
别样解读大唐文化如何自东方走向世界。
皿方罍
年代:商
尺寸:器盖高 28.9 厘米,器身高 63.6 厘米
皿方罍为商代晚期的一件青铜酒器,
因器铭“皿而全作父己尊彝”而得名。
器型硕大,雄浑庄重,
是中国晚商青铜器鼎盛时期的代表之作。
不过同时期精美的青铜器还有很多,
湖南省博为何选择了这一件呢?
因为它所代表的不仅是
这片土地上流传的晚商历史
更是湖南全体收藏家
为了文物回归而付出的努力结晶 ——
1919 年皿方罍在湖南桃源出土,
其器身被湖北石姓商人购走,从此方罍盖、身分存异处。
器盖在国内几经辗转,解放后,被依法收归国有。
1952 年由湖南省文管会移交给湖南省博物馆收藏至今。
而器身则流落海外,流传于包尔禄、姚叔来、卢芹斋、浅野梅吉等二十世纪早期知名古董商之手,一度失去消息。
1992 年,上海博物馆原馆长、著名青铜器专家马承源先生在一位日本收藏家家中偶然见到了久违的皿方罍器身。
2001 年,这位日本收藏家事业危机,在纽约佳士得拍卖场拍卖皿方罍器身,中方筹措资金,积极参与,结果被一位法国买家以 924.6 万美元买走。
2014 年,皿方罍再度出现在纽约佳士得亚洲艺术品拍卖会上。
由于省博物馆无足够资金购藏,湖南藏家团成员谭国斌先生发起了湖南企业家和收藏家共同助力的邀请。
经过多次洽谈,最终,在多方的合力推动下,皿方罍器身回归湖南,由湖南省博物馆永久收藏,至此这件国宝终于合二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