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秋华:对话远去的时光
周秋华 图/张杨
湖南日报记者 刘跃兵 通讯员 万生
【名片】
周秋华,1984年7月出生,永州人,现在是我省小有名气的拓片技师,经常承担省内外考古、文物保护的拓片任务。他通过拓片碑刻、石刻、图刻等,竭尽全力还原先辈们留在石头等上的文学艺术作品的“真容”。
【故事】
9月4日,新田县秀峰岭上残存的石刻前,周秋华连续4个多小时趴在布满荆棘的石头丛中,小心翼翼拓着每一个文字和图案。周秋华对记者说:“每一次,我都是带着崇敬,甚至是顶礼膜拜的心情投入工作。”
周秋华接触拓片很偶然。17岁那年,周秋华跟随家人到河南开封走亲戚。在开封闹市区,周秋华看见一位60多岁的老人正在石刻上拓片。周秋华很感兴趣,蹲在旁边看了半天。老人一回头,发现身后有一个年轻人,禁不住问他:“小伙子,你对这个感兴趣吗?”周秋华想都没想,答道:“喜欢,还不是一般的喜欢。”老人笑了,说:“我看你对拓片有缘,就教教你。”周秋华专心听讲,不知不觉天快黑了。临走前,老人送给周秋华一幅拓片作品作为纪念,还把自己的电话告诉了周秋华。
回到家,周秋华立即用布和沙子做了一个拓片用的拓包。之后,拿几张白纸和墨水,迫不及待地来到门前水井旁的石碑前,“依样画葫芦”:先用清水洗干净石碑,再粘上白纸,晒干后慢慢拓。然而,白纸烂得一塌糊涂,一晃几个小时过去,一个完整的字也没拓出来。
周秋华连忙给远在开封的老师傅打电话,原来,拓片要用专业的拓片纸,用的药水是白芨,还要有专业的工具,拓片时的手感也特别重要,还有很多注意事项。周秋华这才明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接下来的几年里,周秋华一边打工,一边四处学习拓片技艺,还借债练手。他的第一个女朋友,就因为他痴迷拓片,只见付出,却看不到一分钱收入,而与他分手。幸运的是,周秋华结识的省里几位文物专家,被他的执著所感动,悉心指导他拓片技艺。并告诉他,拓片不仅是一门技艺,更要有对文化和艺术发自内心的认知和感悟。
为此,周秋华经常在图书馆一呆一整天,恶补文言文和艺术鉴赏知识。“他走到哪里都带着古诗词书籍,一有空就忘乎所以地大声朗读,曾经还有人以为他是神经病呢。”周秋华的父母说。
2008年,周秋华在朋友介绍下为一个文物管理部门拓片,这是他接到的第一个单。为了通过拓片还原原作品的“灵魂”,周秋华没有盲目动手,而是事前查阅了大量资料,多次上山观摩石刻的每一根线条、每一处笔锋,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终于,做出来的拓片不但清晰,更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作者创作的意境,大受好评,他也得到3000元报酬。
从此,周秋华远赴广东、河南、陕西、山东等地,为文物管理部门等制作拓片资料。尽管他开始在拓片行业崭露头角,工作量也多了起来,但他始终恪守职业操守,静心定气,力争让每一幅拓片作品都成为精品。
今年8月,周秋华在山东曲阜拓片摩崖石刻,邀请方已经对他的拓片作品表示满意了。但他总觉得还欠缺些什么。于是,周秋华又顶着烈日,自费上山工作了两天,终于拿出了表现力更强的拓片作品,并免费赠送给邀请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