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府藏文脉,窑火千载。近日,在湖南文化创意设计大赛的作品中,一组以长沙窑器皿为造型元素的《湘丝路系列作品》吸引了大赛专家评审团的关注。以长沙窑器皿的造型和花纹作为装饰,将现代拼贴布艺与时尚元素相结合,让长沙窑真正走进家居生活,重燃起民间陶瓷的文创之火。
“釉下彩”的发源地
“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田野煤飞乱,遥空爆响闻。地形穿凿势,恐到祝融坟。”这是唐代诗人李群玉曾作《石潴》(今作石渚)诗,写的正是长沙窑当日盛况。
唐代南有越窑青瓷,北有邢窑白瓷,为何在中、晚唐又冒出一个长沙窑?该作品的主创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家具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张玉山向记者介绍,长沙窑的兴盛绝非偶然。
始创于唐“安史之乱”后,鼎盛于中晚唐时期,五代以后,长沙窑渐趋衰落,前后经历了200多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与浙江越窑、河北邢窑齐名的中国唐代三大出口瓷窑之一。
1983年,考古部门组织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挖掘,令专家们无比振奋的是,长沙窑是我国古代陶瓷业中最高技术“釉下彩”的发源地。从铜官镇至石渚湖,沿湘江东岸,十里河滨,已发掘唐代窑址19处,最大者为万余平方米,其堆积层最厚者达4米。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湖湘文化的创造重生
自秦汉以来,古称长沙郡、长沙府的长沙一直是湖湘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湖湘数千年历史文脉在此承续,流传,沉淀。但在张玉山看来,长沙虽有历史文化名城之称,但面对“国际”、“古城”与“文化”三个词,有时难免有点捉襟见肘。“论时代、论国际影响、论文化底蕴,长沙窑可以成为继岳麓书院之后的湖湘文化第二瑰宝,它凝聚了唐代湖湘文化的精华。”
作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楚陶坊工作室的创始人,张玉山一直将湖南非遗手工艺传承创新作为研究课题。他告诉记者,作品设计团队由学院各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和本科生跨界组成。作品主要采用湖南长沙窑的一些代表性元素,在装饰上,提取长沙窑陶瓷和里耶秦简博物馆经典文物的色彩、装饰纹样、装饰手法,再创造、设计出与当代生活息息相关的家居产品。
设计对专业类的学生来说并不是困难,但在转化制作过程中,如何将设计表达到位?如何将体系化、研究性设计开发与市场实际对接?又如何解决制作经费不足的问题?都是团队面临的挑战。
张玉山向记者透露,系列作品材料使用主要有布艺与陶瓷。布艺类作品要经过选材,配色,裁剪,拼接缝补,填充等过程,因其花纹、配色、拼接工程量较大,所以在机器制作使用方面存在租借困难。
而陶瓷类作品的转化是属于特殊加工工艺,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瓷土,釉料等要花费一笔钱,特别是后期翻模,烧制等工序,对在校学生而言,都是一笔不小的花销。“主要是烧制过程中存在不确定性,釉色难以控制,易碎等都为我们造成不小的困扰。”
走在创新设计的前沿
“湖南文创设计大赛植根于湖湘文化,与国际接轨,对于省内的学界与设计界,都可以说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早在大赛开始之初,张玉山便指出,“湖南文创设计大赛的举办,就是为湖湘文化树立一面旗帜。希望大赛不仅是面向高校,更要把影响扩大到社会各界,让有才华的人脱颖而出。”
为此,他率领高校学子一起报团参赛。他告诉记者,作品参赛旨在将湖湘非遗长沙窑的文创设计与“一带一路”主旋律策略结合,通过文博创新挖掘长沙窑的当代生活表达,以此来承载和诠释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人民实现中华复兴和“中国梦”决心。
他表示,自己作为湖南省陶艺协会秘书长,有义务把湖湘文化长沙窑更好的推广出去,让湖南陶瓷文化获得更多关注与认可。而湖南文创大赛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更大限度的发挥设计师的创造力,不仅激发了湖南文创热情,而且落地市场转化,有别于以往的设计大赛,真正地推动湖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对湖南文创产业发展起到了开创和助推作用。”
“入围作品效果超出我的预想,其中有不少富有创意的优秀作品,从主旋律思想、创意、功能及市场方面来看都不乏有一些突出的作品。”张玉山特别指出,大赛设立的扶持基金,很大程度上解决部分参赛作品转化的资金周转问题,后期的网络宣传也对优秀作品的发展起到推广作用。
他表示,接下来会更深入文创产品的课题研究与体系化设计,涉及的范围主要在日常家居产品,旨在做设计的同时了解我国文化,将其以当代生活表达传播、发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多与博物馆,旅游文化部门、企业合作,才能走在创新设计的前沿。”(作者:周莉)
楚陶坊工作室成员在进行紧张的设计(张玉山供图)
湘丝路——12星座里耶秦韵杯垫(张玉山供图)
湘丝路——里耶秦简遇上长沙窑-挂钟(张玉山供图)
湘丝路——长沙窑恋曲抱枕系列(张玉山供图)
湘丝路——长沙窑恋曲抱枕系列(张玉山供图)
湘丝路——长沙窑恋曲抱枕系列(张玉山供图)
与中国邮政、湖南邮政合作开发的丝路飘香茶盏(张玉山供图)
长沙窑杯垫(张玉山供图)
长沙窑陶瓷冰箱贴(张玉山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