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汝琴 图/张杨
湖南日报记者 余蓉
名片
陶汝琴,生于1995年,湖南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大四学生,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家工作营”长沙地区的负责人。2014年7月开始参与麻风病康复村志愿者活动,通过面对面、手拉手的交流,给康复村的患者带去温暖与慰藉。
故事
“我在他们身上感受到了陪伴的力量。”12月6日,从永州岭口麻风病康复村回来后不久的陶汝琴说。但在更多人眼里,那是一个不敢走进的地方。
从2014年7月踏入炎陵龙景山康复村开始,陶汝琴在株洲炎陵龙景山、常德石门剩头村、郴州汝城乌泥洞等几个大的麻风病康复村,都留下了深深浅浅的脚印。
一开始,陶汝琴对麻风病的了解并不比同龄人多。大一在报名社团时,她误打误撞地选择了专门走进康复村做志愿活动的“家工作营”。第一次参加社团培训时,面对大量患者触目惊心的残疾照片,她比同龄人显得更为淡然。她说:“一些人被肢体残缺所惊吓,我更被他们的孤单所打动。”
陶汝琴出生在长沙望城区。爸爸妈妈辛苦做工,没有多少时间与精力去关怀她成长中的心事。心思细腻的她,对孤单有着更深的感受。“我觉得,或许陪伴比救助更能温暖他们。”陶汝琴说。
第一次走进炎陵龙景山,陶汝琴发现,村民们大都衣食无忧,却又孤单伶仃。有的村民是小时候患病时被送进来的,后来成了孤儿。有的村民是成家后患病被送进来的,自此与亲人隔绝。今年75岁的曾奶奶,一个人生活了近20年,她的亲人很少来看她。
2015年过小年那天,陶汝琴带着小伙伴们再次来到了这里,陪曾奶奶写对联、剪窗花、吃团圆饭。告别时,曾奶奶恋恋不舍地问:“你们还会来吗?”“会啊,还会来很多次。”陶汝琴至今忘不了曾奶奶脸上的泪水。
如今,陶汝琴带着伙伴们走进康复村,第一件事就是住进村民家中,和他们一起做饭洗衣,帮他们修一些生活设施,比如水泥台阶、房檐等。更多的是拉家常,组织唱歌、跳舞、唱戏等活动。
“有一次,一个从不唱歌的老爷爷被我们逗得‘歌性大发’。我们再去时,他还给我们唱自己作词作曲的新歌呢。”陶汝琴笑着说。
志愿者的工作琐碎又辛苦,筹集活动经费需要组织义卖活动。没有时间筹集足够的经费,陶汝琴就从自己的生活费、奖学金里“抠”。为了省钱,每次进村她都带着伙伴们坐最便宜的火车、公交车,一路颠簸。
志愿者们的拳拳之心,不但与当地管理部门形成了良好互动,也让对麻风病患者的疏远和偏见有了消融的迹象。在郴州汝城,一位被称为“小姐姐”的患者女儿,自觉在网上发动众筹,为村里所有老人购买了电饭煲、电磁炉等电器设备;在石门剩头山,一位老人的儿子看到志愿者便大声呼喊:“党员,你好!谢谢你,党员!”志愿者返校时,他沿着山路送了近20公里。
这3年到底进村多少次?“11次。但并没有结束。”陶汝琴说,今年寒假进村的事宜已经安排好,将来不管是工作还是继续读书,都会把这件事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