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烽火里诞生的“十里电工城”之三:筚路蓝缕

2016-10-25 16:01:36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刘艺]
字体:【

1947、1948年赴欧美留学的专家、技术骨干全部回湘电(原中央电工器材厂)工作。

解放前,工厂金属加工车间。

1936年,国民政府筹建中央电工器材厂、中央钢铁厂、中央机器厂(又名飞机工厂)时,总规划面积近万亩。土地征购由当时的国民党政权湘潭县政府、向家塘乡政府主持,前后历时三个月。征购范围东至牌楼湾、球子坝、星子塘,西至岳塘、神仙塘、齐心塘、晏家庙、菱角塘,南至湘江边,北至刘家湾、葩金塘垅中,实际征得土地9430.13亩。

工厂建设资金仅有法币1450万元,必须优先用于采购进口设备,同时,道路、铁路、码头、电厂、厂房基地等一系列配套工程均需要资金,其难度可以想见。1938年9月,中央钢铁厂基地工程尚未铺开,场地空旷,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拟将其作为抗战机场,时任湖南省长张治中派新任湘潭县县长刘炎来厂商借基地,工厂同意后,即派夫平整为机场。该地于1948年又归还给工厂。

普通民众为工厂草创作出了巨大贡献。1943年编撰的《阳塘周氏八修族谱》记载:“民国肇造……首重建设……乃于民廿五年(1936)冬,令资源委员会莅邑,择而征之。故凡祖屯阳塘山岭田地及环塘族人私业,概入征收范围……吾族祖屯适当其冲,国防计,建设在所必须,抗战御侮,有何异议!”又有1948年编撰的《古桑洲罗氏九修支谱》记载,“民国二十六年丁丑(1937),政府于阳塘一带建工厂,长广十余里,(迁)坟墓(助)之者以千百计”。在当时国难当头的境况下,强敌兵临城下,湘潭屡次惨遭日机轰炸,同胞死难尤甚,血淋淋的现实,激发了军民同仇敌忾,毁家输捐支援抗战的斗志。

当时,下摄司只是长沙至衡阳的一个渡口,地处偏僻。基建劳力主要是从湘潭县各乡征集来的贫苦农民,拿什么来支付人工薪水?总经理恽震想了个法子——将暂时不用的土地租给民夫和失地村民耕种,农闲时建设,农忙时作田。《湘潭电机厂志》记载:“1947年,承租本厂田土耕种的农户有308户,承租田2086.2亩,地261.5亩,土1452.3亩,年收租谷2693石”。按解放后1名青壮劳力150kg/年的基本口粮标准计算,工厂一年所收租谷可支付近千名壮劳力口粮。这个办法,解决了工厂的吃饭问题,保障了劳动力,节约了办厂经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土地改革,将工厂原征而未用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这些农民环厂而居,时间一久,落地生根。湘潭河东地区葩金、霞城、晓塘、岳塘、阳塘的很多居民,就是这些农民的后代。

1954年,中央电器工业管理局组织测绘了《湘潭电机厂地形图》。在这张图纸上,今天的湘电已经初具雏形——除厂区、生活区以及电器学校(即“电专”,湖南工程学院南院前身)以外,全是农田(1958年,国家在岳塘区另择雷公塘地块筹建湘钢)。其中,“飞机坪”大致位于今岳塘区晓塘路(当年规划称 “南京路”)以南,建设南路和电工北路以东。同时,工厂生活区“解放村”业已初步建成,范围也清晰可见:西有“西畴村”、南有“南国村”、东有“东园村”,这就是今天工厂四至范围,以及地名的由来。

相关专题:纪念湘电集团建厂八十周年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