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烽火里诞生的“十里电工城”之一:筹建起跬

2016-10-25 16:00:27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刘艺]
字体:【

中央电工器材厂筹备处人员

中央电工器材厂沙盘模型(含港口码头、铁路、机场)

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发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资源委员会制定以“发展重工业,巩固国防”为宗旨的“三年计划”,积极筹建重工业10大厂矿。在当时规划中,湘潭河东地区板塘铺、下摄司至株洲镇(当时株洲镇属湘潭县)沿湘江一线,粤汉铁路、湘黔、浙赣铁路相交,水陆交通便利,适宜建设大型重工业基地。

是年8月,怀揣“工业救国”梦想的中央电工器材厂筹委会主任恽震、中央钢铁厂筹委会代主任程义法、中央机器厂筹委会主任王守竟三人带着测绘人员来到湘潭,勘测厂址,征购土地。冒着秋老虎的余威,他们在河西十八总乘舟渡河,从东坪镇到板塘铺,从下摄司到马家河,走遍了河东的各个山沟旮旯,在图纸上绘制出“电工城”、“钢铁城”、“机器城”的初步规划。同时,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铁道部也在株洲田心塅筹建“铁道部株洲总机厂”(南车集团前身)。上述基地建设还包括湘潭灵集渡湘江电厂(湘潭发电厂前身)、码头、板摄铁路等。

中央电工器材厂于1937年3月破土动工,下设第一厂(电线厂)、第二厂(管泡厂)、第三厂(电话厂)、第四厂(电机厂)分别开始基础建设。当年,完成了东园村梽木岭工人宿舍,南国村家眷住宅和其它工用、民用建筑,到1938年,先后建成灯泡厂3栋厂房(湘潭电缆厂前身,原址即今风电厂房位置),厂部办公楼,几栋小型辅助间,仓库与生活设施等,建筑面积13000余平方米。另外,还有先期建设完成的江边码头和装机4000千瓦的湘江电厂,以及铁路专用线下部路基工程(板摄铁路专用线前身)。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全面侵华。年底,南京陷落,国民政府迁至重庆。1938年10月,日军占领武汉、广州,湖南危急。中央钢铁厂、中央机器厂只略作土地平整,即仓促迁走,其土地资产交中央电工器材厂经管。不久,湘潭下摄司遭受日机轰炸,中央电工器材厂工程建设也被迫中止,机器和人员内迁桂林、昆明等地。

抗战胜利后,资源委员会又拟定《战后电器工业五年建设计划》,在湘潭下摄司筹建电机新厂作为全国电机制造中心。规划建设20000平方米厂房,职工计划扩大到2万人,厂区设48条道路。复建工作于1947年开始,一是修复沦陷时期被敌伪破坏的建筑设施,二是新建4944平方米的一号厂房(原电器厂房)。1948年3月《电工通讯》第75期第四版登载《湘潭电机厂筹备概况》一文:“胜利之后,会方(注:资源委员会)以钢铁、机器两厂力量移注东北,而本厂扩大计划独先推进,遂将三厂厂区均拨归本厂使用,共计面积九千余亩”。

国民党政权腐败,再次发动内战,大规模工业建设从何谈起?《湘潭电机厂志》记载:“局势困难,大量资金一时无法筹措,乃退而求其次,缩小计划”。1936至1949年,工厂建造房屋总面积23962平方米。其中,规模最大的一号厂房从1948年正式奠基,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0年,才由国家投资17.5万元建设完成。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工厂才得到稳定、持续的发展。通过两期扩建、长达数十年坚持推进技改,工厂面貌大大改观;改革开放以来,又推进公司制、股份制等一系列改革,上市募集发展资金,进行战略并购,迈向国际市场,发展变化更是日新月异。

据统计,截至2016年10月,企业本部工厂区面积达到1112352.24平方米,其中,厂房面积达到359328.4平方米,早已超越当年的规划目标,“电工大城”,蔚为大观。

相关专题:纪念湘电集团建厂八十周年

今日热点
焦点图